尋穎
牙齒疼痛屬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癥狀,這種癥狀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主要體現在睡眠和飲食方面。隨著近幾年社會物質越來越豐富,但物質的富足在解決人們生活問題的同時卻引發了一系列疾病,牙體牙髓疾病就是其中之一,牙體牙髓疾病近幾年在人群中發生率逐年升高,其屬于常見的口腔科疾病。常規的根管治療方法雖然整體治療環節較少、操作簡便且能夠有效解決臨床癥狀,但由于整個操作過程均在盲視情況下進行,難以保證病變部分清除徹底,沖洗效果不理想,容易發生并發癥,預后效果不理想,因此常規的臨床治療方法成功率并不高[1-3]。對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新的治療牙體牙髓疾病的方法,不僅要提高治愈效果,還能有效避免發生并發癥,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根據相關研究發現,較常規方法治療而言,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牙體牙髓疾病患者根管治療的成功率,且能夠對牙體組織中發生壞死、感染部分起到較好的清除效果,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此,本文以本院于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牙體牙髓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該疾病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牙體牙髓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 例。研究組男30 例、女30 例;年齡33~71 歲,平均年齡(55.4±7.8)歲;病程1.1~6.1 個月,平均病程(4.4±2.3)個月。對照組男28例、女32 例;年齡34~72 歲,平均年齡(54.2±7.3)歲;病程 0.9~6.2 個月,平均病程(4.2±1.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行常規根管方法治療,局部麻醉下首先將牙髓周圍腐肉清除,制作假壁,安放橡皮障,并將牙髓頂揭開,將殘余冠髓取出,并使用10 號擴大針對根管長度進行測量,使用冠向下法進行機械根管預備,隨著預備階段不同所使用號段也不同,前牙根尖段和后牙根尖段分別預備到30 號和25 號,整個操作環節需保證根原路經形狀。制備根管時,擴挫針更換前使用2.5%的次氯酸鈉溶液對根管進行清洗,然后再對其進行干燥處理,并對根管使用氫氧化鈣進行為期1 周 時間消毒封閉后進行填充。填充過程中使用熱壓膠垂直加壓法,且采用樹脂水門汀根充糊劑及牙膠尖,使用X 線檢查患牙,然后評估根管填充后效果,根管完成填充工作后永久性填充窩洞,最后對咬合進行調整直至患者滿意。
1.2.2 研究組 患者行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局部麻醉下首先將牙髓周圍腐肉清除,制作假壁,安放橡皮障,開髓,揭開髓室頂,并使用根管顯微鏡對患牙的根管口進行定位,并使用10 號擴大針對根管長度進行測量,使用冠向下法進行機械根管預備,預備過程中更換預備器械均借助超聲工作尖及2.5%的次氯酸鈉溶液對感染根管交替蕩洗,然后再對其進行干燥處理,并對根管用氫氧化鈣進行為期1 周時間消毒封閉后進行填充。填充過程中均在根管顯微鏡下操作,并使用超聲蕩洗設備去除根管內殘留氫氧化鈣,并使用熱壓膠垂直加壓法,會用到樹脂水門汀根充糊劑及牙膠尖,使用X 線檢查患牙,然后評估根管填充后效果,根管完成填充工作后永久性填充窩洞,最后對咬合進行調整直至患者滿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咀嚼功能評分、治療時間、麻醉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判定標準:顯效:患者咀嚼功能完全恢復,且根尖炎癥徹底消失;有效:患者咀嚼功能較明顯好轉,且根尖炎癥也得到有效改善;無效:患者咀嚼功能及根尖炎癥無變化,甚至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颊呔捉拦δ芡ㄟ^Eichner 分類法進行評分,分值范圍0~10 分,患者恢復效果越好時對應分值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咀嚼功能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咀嚼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咀嚼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咀嚼功能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咀嚼功能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麻醉時間對比 研究組治療時間(73.1±14.2)min 長于對照組的(43.3±12.5)min,麻醉時間(22.1±4.8)min 短于對照組的(45.3±6.6)min,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麻醉時間對比(,min)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麻醉時間對比(,min)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7%(1/60),低于對照組的11.7%(7/60),差異具有統計意義(χ2=4.821,P<0.05)。
在牙體牙髓疾病治療方面,目前臨床醫學上常采用口腔根管治療法。治療前醫生首先對患者口腔進行常規、X 光檢查等。開始治療時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根管治療方法,但由于常規根管治療法的視野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以至于整個治療環節感染控制不佳,部分患者牙髓內病變組織部分較難得到徹底清除,最終會導致患者根尖周疾病的復發,嚴重影響到患者的預后效果。而近幾年,隨著我國醫學水平不斷提升,超聲技術、顯微鏡技術在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而通過將超聲技術、顯微鏡技術結合根管治療法對牙體牙髓患者進行治療時有效清除牙體牙髓內壞死組織,避免遠期炎癥反應發生,且能夠對剩余牙體組織起到較好的保護性。此外,在使用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過程中,輔以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避免根尖周部位出現感染,改善患者預后效果,提高疾病康復效果。另外根管顯微鏡下視野清晰,便于醫護人員檢查有無遺漏根存在,保證被徹底清除[4-6]。
學者呂舒穎等[2]研究表明,通過對研究組牙體牙髓疾病患者使用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對比接受常規治療法的對照組患者,其牙齒功能恢復時間更短、牙齒功能改善效果更明顯,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咀嚼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時間長于對照組,麻醉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0.05)。由此提示,通過對牙體牙髓疾病患者行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雖然會延長治療時間,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牙齒功能,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根管顯微鏡在治療牙體牙髓疾病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利于準確區分患者的鈣化根管,并對遺漏根準確定位,有利于徹底清除病變組織,防止炎性反應擴散。而超聲技術則通過聲流作用有效清除病變組織,且能起到殺菌效果。再借助根管顯微鏡技術,能夠清楚觀察到各個治療環節,有利于保障療效。雖然超聲技術和根管顯微鏡技術聯合使用會導致治療時間增加,但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另外,超聲技術通過空化作用和聲流作用,還能夠清除牙體中碎屑和污層,提高對根管的沖洗效果。但在進行根管治療過程中,醫務人員需要嚴格根據操作要求進行,同時還必須熟練掌握填充、沖洗及根管準備等技能,所有操作均在無菌環境下展開。治療結束后,徹底清除牙體牙髓病變組織,需注意術后短期內應避免咀嚼過硬的食物,防止發生炎癥反應及牙根折裂,另外患者還需定期清潔牙齒,主要預防細菌滋生。
綜上所述,根管顯微鏡聯合超聲技術治療牙體牙髓疾病雖然治療時間較長,但能有效改善患者咀嚼功能,臨床治療效果理想,且可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