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標
三踝骨折是骨科臨床中的常見骨折類型,也被稱為小腿骨裂、內踝骨折、雙踝骨折、外踝骨折等,導致骨折的因素較多,但大多為聯合應力所致。因此,骨折的具體情況和暴力作用的方向、程度密切相關[1]。在臨床中,除內外踝骨折外,后踝骨折占比也較高,通常發生于脛骨后外側,因其韌帶與外踝相連,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外踝的保護,避免傷及其他踝關節組織,影響后期行動功能[2]。目前,該骨折主要采取手術固定治療,區別在于固定的方式,不同的固定方式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因此,本文為研究在三踝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采取后踝鋼板固定與空心釘固定的臨床療效,此次特于本院抽取70 例三踝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不同固定方式的分組治療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7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三踝骨折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65.71%),女12 例(34.29%),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41.56±8.53)歲;觀察組中男22 例(62.86%),女13 例(37.14%),年齡20~68 歲,平均年齡(42.31±8.4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經確認,本次研究已獲準醫院倫理會批準許可。納入標準:①符合三踝骨折臨床診斷標準,皆具有不同程度的踝關節局部疼痛、腫脹、發熱以及伴隨活動障礙等癥狀[3];②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③患者及家屬皆知情且自愿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嚴重合并癥和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疾病的患者;②精神疾病史患者;③免疫系統障礙疾病患者;④不符合治療條件和不配合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空心釘固定治療后踝骨折,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身體側向健側位,將骨折部位露出,之后進行消毒、鋪巾、麻醉處理,待麻醉起效后,根據踝關節的解剖結構選擇手術切口,在解剖暴露具體骨折組織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對筋膜和軟組織的保護,在清除碎裂內部的骨組織并將其復位后,先使用巾鉗做好初步固定,再將之前選定的長短合適的空心釘擰入固定,之后做好后續清洗消毒和包扎的步驟。
1.2.2 觀察組 采取后踝鋼板固定治療,前期準備參照對照組手術流程。在剝離筋膜和軟組織暴露出內部骨折結構后,復位完成后先使用克氏針進行初步固定,再根據患者的骨折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后踝鋼板固定方案,確認固定工作無誤后,需要做好后續清洗消毒和包扎的步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質量評分。①療效判定標準:依據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制定的AOFAS 踝-后足評分系統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判定[4],該評分系統總共分為9個評分項目,分別是疼痛評分(40分),功能和自主活動、支撐情況評分(10 分),最大步行距離評分(5分),地面步行評分(5分),反常步態評分(8分),前后活動評分(8 分),后足活動評分(6 分),踝-后足穩定性評分(8 分),足部對線評分(10 分),總分100 分,評分在90~100 分可評定為優,75~89 分可評定為良,50~ 74分可評定為一般,<50分為差。治療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固定治療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包括:感染、愈合畸形以及關節疼痛等[5]。③采用Barthel 指數評分法評定患者生活質量,主要評分項目包括穿衣、洗澡、進食、修飾、控制大小便、如廁、上下樓梯等10 項,總分為100 分,<40 分:生活不能自理,41~60 分:中度依賴,61~99 分:輕度依賴,100 分:完全自理,無需依賴。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突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8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與對照組的14.2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Barthel 指數評分(81.35±9.36)分高于對照組的(73.51±8.87)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踝關節是人體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人體正常行動的關鍵,因此,一旦發生骨折損傷,極其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由于交通和高處施工的原因,三踝骨折患者逐漸增多,是當代社會導致人體殘疾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可將三踝骨折劃分為旋后-內收型(SA)、旋后-外翻型(外旋型)(SER)、旋前-外展型(PA)、旋前-外翻型(外旋型)(PER)以及旋前-背屈型(PD)幾種類型[6]。而后踝骨折屬于旋后-外翻型(外旋型),在骨折后,患者會產生劇烈的痛感,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骨折不能及時復位愈合,很可能導致感染截肢,致使患者終身殘疾,永久失去自由行動能力。
如今,根據三踝骨折的臨床發病情況來看,研究出有效治療方式具有重要的社會安全保障意義。基于此,國內外相關專家都對其予以了充分重視,致力于研究出更為安全有效的復位固定治療方式,為廣大患者造福,為其身體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7]。目前,臨床中最常用的固定方式有鋼板固定和空心釘固定,兩種固定方式各有優缺點,但相較于空心釘固定,鋼板固定的操作更為簡單,不易在后期出現固定分離的情況,其固定的穩定性能更佳,有助于加快術后康復進程,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8]。依據研究數據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為97.14%高于對照組的82.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57%與對照組的14.29%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arthel 指數評分皆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證明了相較于空心釘固定,鋼板固定在三踝后踝骨折治療中更具治療優勢和價值。
綜上所述,在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采取鋼板固定療效優于空心釘固定,其穩定性更好,遠期療效更佳,安全性也具有一定的保障,經驗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后踝骨折固定方式,可進一步推廣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