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妊娠期糖尿病屬于婦科最為常見的病癥類型,屬于糖代謝類病癥中較為特殊的類型,該癥在臨床的發(fā)生率在15%左右,對孕婦以及胎兒健康均存在有較大的影響。受到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方面因素的作用,妊娠期糖尿病在我國的臨床發(fā)生率正以較快的速度在增加,在對該部分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為充分保障孕婦以及胎兒健康,更需要采取最佳的治療方式促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控制[1,2]。通過運動療法、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相結合的方式對該部分患者進行治療逐步在臨床得到運用,本研究就對該治療方式的具體作用展開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所接診的70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結合組內隨機性抽選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34 歲,平均年齡(28.01±2.00)歲,其中首次妊娠20 例,第二次妊娠15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 33 歲,平均年齡(28.58±2.20)歲,其中首次妊娠18 例,第二次妊娠1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指標:無糖尿病疾病史;首次在本院進行診斷且確診患者;不存在有藥物過敏史;無高血壓、冠心病以及肝腎功能衰竭等病癥。排除標準:存在有不嚴格按照醫(yī)囑進行用藥的行為;不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兩組在入院后立即按照常規(guī)模式展開對應治療,指導患者自主對日常飲食進行控制。對照組患者選擇生物合成人胰島素進行治療,開始使用劑量為0.8 IU/(kg·d),根據(jù)患者血糖水平變化逐步調節(jié)使用劑量。而觀察組則需要按照運動療法與門冬胰島素注射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其中門冬胰島素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進行給藥,開始使用時劑量控制在 0.2 IU/(kg·d),可結合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對劑量進行調整。運動療法:在日常生活中需指導患者進行適量有氧運動,以散步為主,確保活動量>2 h/d。同時為避免患者在餐后血糖水平過高,需指導患者在餐后1.5 h后進行運動,可以進行孕婦瑜伽、孕期體操等,時間控制在0.5 h 左右,午餐后進行1 次。同時,需指導患者做到少食多餐,在日常飲食過程中,對糖分的攝入合理進行控制。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以及妊娠結局情況、新生兒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空腹血糖(8.73±1.02)mmol/L、餐后2 h 血糖(10.56±1.52)mmol/L、糖化血紅蛋白(8.32±1.42)%與對照組的(8.65±1.24)mmol/L、(10.84± 1.43)mmol/L、(8.27±1.35)%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95、0.794、0.151,P=0.769、0.430、0.880<0.05)。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6.25±1.24)mmol/L、餐后2 h 血糖(7.03±1.15)mmol/L、糖化血紅蛋白(5.05±1.41)%均低于對照組的(7.64±1.13)mmol/L、(8.84±1.04)mmol/L、(7.15±1.32)%,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902、6.906、6.432,P=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妊娠結局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2 例患者進行剖宮產,1 例出現(xiàn)產后出血,2 例出現(xiàn)產后感染;對照組則有7 例接受剖宮產,5 例出現(xiàn)產后出血,4 例出現(xiàn)產后感染。觀察組不良妊娠結局發(fā)生率14.29%低于對照組的45.7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結局情況比較 [n(%)]
2.3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出現(xiàn)1 例早產,1例巨大兒,1例新生兒低血糖;對照組中則有4例早產,3 例巨大兒,3 例新生兒低血糖。觀察組新生兒不良結局發(fā)生率8.57%低于對照組的28.5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29,P=0.031<0.05)。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一直居高,且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再受到孕婦孕期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作用,該癥在首次妊娠、二次妊娠孕婦中均存在保持有極高的發(fā)生率,對孕婦自身健康以及新生兒健康等均存在有一定的影響[3]。大量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妊娠期糖尿病在增加剖宮產發(fā)生的幾率同時更會增加產后出血、感染等不良癥狀的發(fā)生率,更可能促使新生兒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增加。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科學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控制屬于治療的關鍵所在[4,5]。從臨床治療的實際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用于該部分患者的治療方案存在有多種,降糖藥物同樣具備有較高的可選擇性。在實際對該部分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采取科學的用藥方案,促使患者血糖水平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控制,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對患者自身以及胎兒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像。
常規(guī)人工合成胰島素為治療該癥的常用藥物,主要以六聚體的方式存放在中性溶液內,作用于患者后能夠在半小時左右發(fā)揮作用,藥效達到峰值一般需在用藥后3 h 左右,持續(xù)時間在8 h 左右,和人體在正常用餐后血糖的變化時間存在有一定的差異,在用藥過程中不容易對使用時間進行合理控制,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等癥狀[6,7]。以門冬胰島素注射液對該癥進行治療迅速在臨床得到運用。經過對人胰島素B鏈上的28 位輔氨酸進行替換,可以使得門冬胰島素的可溶性得到降低,通過皮下注射的方式給藥后,能夠保持單體的形式,使得藥物的作用效果能夠和人體生理性餐后胰島素分泌情況相貼合,保障藥物效果[8,9]。一般在用藥后10 min 左右即可以發(fā)揮作用,在1 h 左右藥效達到峰值,同時藥效持續(xù)時間較長。此外,在治療的過程中指導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可以起到促進患者消化,增加糖類代謝的作用,對于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等同樣具備有極為重要的作用[10]。在本次研究過程中,本院就將門冬胰島素以及運動療法共同運用到對觀察組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結合對觀察期間患者血糖變化可見,在該治療方式下可以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改善,更可以達到改善妊娠結局的作用,對于保障新生兒健康同樣具備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在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可以優(yōu)先以門冬胰島素、運動療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充分保障對該部分患者的血糖調控效果,保障孕婦自身以及胎兒健康。且在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好對應健康指導工作,幫助患者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以防不健康飲食等影響到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