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康
癲癇有羊角風之稱,作為神經科常見腦部疾病的一種,疾病發作后,多存在意識短暫喪失、抽搐、肢體痙攣等一系列表現,具有突發性、短暫性發作的特點,同時疾病發作頻率反復,徹底根治存在一定難度,故受到臨床醫師及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外傷性癲癇的發生是由顱腦外傷因素導致,是顱腦外傷的一種典型并發癥,在癲癇中占較大的比例,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抗癲癇藥物是外傷性癲癇患者臨床治療的主要手段,通常根據疾病發作類型選擇合理的藥物。例如,癲癇局限性或大發作,應用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卡馬西平等藥物,丙戊酸鈉、安定等適用于癲癇小發作,而癲癇神經運動發作時,選擇卡馬西平等藥 物[1]。本次研究以60 例外傷性癲癇患者為樣本對象,對藥物聯合治療的臨床價值予以評估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外傷性癲癇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差異性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25~69 歲,平均年齡(39.15±10.48)歲;癲癇發作類型: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分別為6、12、8、4 例。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7∶13,年齡24~70 歲,平均年齡(40.69±10.29)歲;癲癇發作類型: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分別為5、14、7、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納入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及指南,存在明顯的癲癇發作表現,且通過影像學技術及腦電圖檢查后明確診斷;②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明確的腦外傷;③疾病發作至入院時間≤12 h;④事先知情研究內容、風險,具有良好配合性;⑤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家庭癲癇病史、以往存在精神類疾病史;②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③外傷后顱內嚴重感染者;④重癥腦外傷者;⑤女性在妊娠、哺乳等特殊期者;⑥存在嚴重心血管系統病變者;⑦病歷資料不真實不可靠,治療中途或隨訪失聯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基礎降顱壓、清創止血、嚴格抗感染、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措施。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抗癲癇藥物治療,治療方法:在疾病緩解期,給予患者丙戊酸鈉口服治療,使用劑量為0.2 g/次,3 次/d;在疾病發作階段,急性發作期給予地西泮靜脈推注,初始劑量為10 mg,根據需求增加,推注速度2~3 mg/min,在疾病持續發作,或者地西泮用藥無效后,應用以下藥物:苯巴比妥、地西泮、硫噴妥鈉,交替用藥,具體劑量根據常規抗癲癇用藥及患者病情進行適當調整。
1.2.2 研究組 予以聯合用藥方式治療,給藥方法:于疾病緩解期,給予氟桂利嗪口服用藥,2 次/d,5 mg/次;卡馬西平口服,1 次/d,使用劑量0.4 g;苯巴比妥口服,1 次/d,15 mg/次。結合癲癇發作情況對用藥劑量進行調整(每7 日調整1 次),丙戊酸鈉用藥劑量逐漸下降,最后完全停止后癲癇得到有效控制,作為常規用藥劑量的標準,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用藥時間。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腦電圖改善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①癲癇發作情況完全消失判定為完全控制;②經治療后癲癇發作頻率、癥狀顯著改善(發作頻率下降≥75%)判定為顯效;③癲癇發作頻率、癥狀有所改善(發作頻率下降50%~74%)判定為有效;④經治療后發作頻率無任何變化,或發作頻率升高,疾病加重判定為無效[2]。總有效率=(完全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腦電圖改善情況根據慢波、尖波、尖慢波發生率作為判定標準,統計腦電圖正常率[3]。治療中存在的不良反應包括:嗜睡、頭暈、體質量增加、胃腸道反應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n,n(%)]
2.2 兩組腦電圖改善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腦電圖正常17 例,出現慢波8 例、尖波2 例、尖慢波3 例,腦電圖正常率為56.67%(17/30);對照組中腦電圖正常9 例,出現慢波11 例、尖波5 例、尖慢波5 例,腦電圖正常率為30.00%(9/30)。研究組腦電圖正常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發生嗜睡2 例、頭暈2 例、體質量增加3 例、胃腸道反應5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0%(12/30);對照組中發生嗜睡2 例、頭暈2 例、體質量增加2 例、胃腸道反應3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0%(9/3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積極對癥處理后不良反應均完全消失,中途未出現不耐受情況。
3.1 創傷性癲癇的發作機制 癲癇的發生是由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而導致,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短暫性、發作性紊亂引起的一種腦部疾病。外傷性癲癇作為腦外傷后典型并發癥的一種,受到腦部外傷后損傷血腦屏障,從而釋放過量的自由基及興奮性介質,引起腦膠質細胞鈉鉀離子活性下降,進而引起癲癇癥狀的發生。癲癇發作的病理基礎是神經元細胞膜鈣離子內流過度引起細胞去極化,由于鈣離子過度內流而降低了細胞外鈣離子含量,從而出現癲癇活動。臨床治療癲癇的主要原則是,對癲癇活動的頻率及發作次數予以控制,最大限度避免神經組織損害,促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改善。通常早中期癲癇發生于腦外傷后24 h~4 周,是腦損傷改善的關鍵階段,該時期癲癇癥狀的發生將影響疾病的恢復及預后。因此臨床應給予患者及時治療,對癲癇發作次數及頻率予以控制及預防,控制疾病進展,以免發展為晚期癲癇,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4]。
3.2 創傷性癲癇的治療與預后 本次研究所用藥物氟桂利嗪屬于選擇性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的一種,對鈣離子通道阻斷,對鈣超載引起的細胞損傷予以修復及改善,在癲癇治療中,通過抑制神經元鈣離子內流,改善神經細胞去極化,從而有效阻斷細胞內鈣離子超載情況,抑制神經元異常放電,預防及修復神經元細胞壞死,保護神經功能。氟桂利嗪可改善因鈣超載引起平滑肌痙攣現象,有效提高血管流量,避免長期缺血造成神經細胞損傷,增強腦細胞的耐氧能力,有效緩解癥狀;氟桂利嗪對紅細胞變形能力具有保護、修復作用,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同時阻止5-羥色胺的釋放,進一步改善血液粘稠度,提高血管內皮功能以免受損,從而有效提高腦部血流量,促進局部微循環,對疾病的發作予以控制及預防[5]。此外,氟桂利嗪化可通過對鈣離子的抑制作用促使血管收縮,特別是對于椎基底動脈改善效果更為顯著,有助于提供腦組織微循環,增強腦部血流,同時有效擴張小動脈,增強小動脈血流循環,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卡馬西平與苯巴比妥是抗癲癇常用藥物,其中卡馬西平具有廣譜抗癲癇的作用,可使神經元細胞膜通透性提高,抑制神經元興奮,使不應期增長,控制神經元異常放電的進展,同時通過提高神經遞質傳遞實現抗驚厥效果,該藥物在療效及安全性方面有保障,屬于一種肝藥酶,具有強誘導性,可加快患者機體代謝速度,半衰期短,但其血藥濃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藥物療效,故在臨床應用中需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使血藥濃度有所下降,以有效控制及預防不良反應的出現[6]。苯巴比妥屬于一種長效巴比妥類藥物,可以增加神經元細胞膜開放時發生超極化現象,抑制細胞興奮,同時通過對突觸前膜通透性的作用抑制神經遞質釋放,有效控制癲癇的發作,該藥物可以顯著抑制神經中樞,發揮抗驚厥、鎮靜、催眠等功效,可用于癲癇持續治療中[7]。苯巴比妥聯用卡馬西平可控制及預防不良反應的發生,包含皮疹、困倦、頭痛、消化道反應等,使血藥濃度下降,發揮更為顯著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結果: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腦電圖正常率56.67%高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對癥處理后均消失。可見,在卡馬西平與苯巴比妥等常規抗癲癇藥物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氟桂利嗪,對創傷性癲癇患者病情控制,腦電圖的改善具有顯著的價值,同時用藥安全性較高,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療效顯著、用藥方便等優勢在臨床廣泛應用[8]。
綜上所述,外傷性癲癇患者的治療,聯合應用卡馬西平與苯巴比妥、氟桂利嗪等藥物,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提高機體抗癲癇藥物濃度的基礎上,可顯著改善機體藥物敏感度,進一步保障疾病治療效果,且用藥安全性高,故可作為臨床推薦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