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巖
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疾病,出血熱即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傳染病,主要對腎臟引起損傷,會導致發熱出血等現象[1]。流行性出血熱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老鼠的血液、唾液、糞便和尿,感染之后潛伏期通常2~3 周,患者表現為發熱、頭痛、腰痛、眼瞼疼痛、惡心、嘔吐、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等癥狀,典型表現為5期經過,即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2]。流行性出血熱的治療主要為對癥治療,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而且應就近治療。發熱期應注意控制體溫,補充足夠的熱量和水分,減輕毛細血管外滲,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在進入恢復期要注意防治并發癥,加強營養,逐步恢復活動,防鼠滅鼠是消滅本病的關鍵,做好食品、環境、個人衛生,必要時可用出血熱疫苗預防注射。只有通過控制流行性出血熱疾病的發生,讓大家認識到疾病的危害性才能夠有效的進行預防和控制。鑒于此,本文就流行性出血熱特征與預防控制措施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齡19~73 歲,平均年齡(46.34± 9.67)歲。
1.2 方法
1.2.1 流行性出血熱的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熱具有非常顯著的特征,患者主要表現為三痛,即腰痛、眼眶痛、頭痛,同時還會出現發熱癥狀,患者體溫達到38℃以上,出現頸部、面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紅的現象,就好像喝醉酒一樣,且背部和腋下及胸部皮膚出現血點。傳染源主要是小型嚙齒動物、包括野鼠及家鼠的傳播。傳播方法大多是病毒通過宿主動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傳播是人類感染的重要途徑。還有呼吸道傳播,因為鼠類攜帶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糞、唾液等污染塵埃后形成的氣溶膠,能通過呼吸道感染人體。消化道傳播則是進食被攜帶病毒的鼠類污染的食物,可經口腔或胃腸黏膜而感染。接觸傳播是指被鼠咬傷或傷口接觸帶有病毒的鼠類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導致感染。而母嬰傳播是指孕婦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還有就是蟲媒傳播,也就是說寄生于鼠類身上的革螨等具有傳播作用。
1.2.2 流血性出血熱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加強流行性出血熱的疾病知識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方式講述疾病對人體帶來的危害,讓大家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講述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方式、傳染源以及臨床特征,對于關于疾病方面的疑問進行解答,反復強調注重個人衛生的重要性。督促大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進行清理和整頓,保持干凈衛生的環境,盡量減少發生誤食污染物品的現象,如果食剩飯剩菜必須先加熱再吃,防治出現直接接觸污染源。對于戶外作業人員,需要注意把領口、袖口、褲子口等地方扎緊,最好佩戴鞋襪和手套,如果不小心劃傷皮膚,也需要及時消毒并且包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被鼠患咬傷,需要及時進行相應的措施,首先對創口消毒處理,并且包扎,并且需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其次還需強化組織滅鼠工作,通過對高峰時期的人員進行排查,加強鼠患的消除工作,每年5~6 月以及10~12 月進行相應的滅鼠工作。特別在春天,需有計劃的進行滅鼠工作,注意家庭中老鼠消除工作,冬天時就需要注意消除田野中的老鼠,直接切斷病毒傳染的源頭。
1.2.3 及時的進行疫苗接種 定時進行疫苗接種以及流行性出血熱的健康教育,告知大家通過正確的方式接種疫苗,從根本上達到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并且鼓勵及時接種疫苗,強調對于病情狀況監測的必要性,對于基本衛生狀況及時的掌握,保證疾病控制中心人員良好的認知,同時需要確定疫區宿主動物的區域以及病毒感染的類型,對于流行性出血熱的疫情發展方向需要提前進行了解和分析,然后通過相應的方法及時進行隔離控制,并且對患者進行相應治療,對于可能出現高危感染的人群需要加強排查工作,增強治療知識的健康教育,對研究對象發生的不確定因素的皮膚損傷、發熱情況及時做相應的處理工作。防治鼠類咬傷造成物品的間接性污染,如果發現有鼠類咬傷的現 象,需要及時進行治療,防治病情出現變化,造成嚴重后果。
1.2.4 流行性出血熱宣傳教育 積極展開關于流行性出血熱疾病的健康教育,提升民眾對于疾病的認識度,提高大家預防病毒的意識,可以通過電視字幕、板報、宣傳單、廣播、以及互聯網多媒體等方式讓大家認識到流行性出血熱的危害,講解疾病的傳播方式和路徑,預防病毒的發生,有利于抑制疾病的擴散和傳播。并且普及疾病的防治基本知識,及時反應最新疫情發展趨勢。宣傳在日常生活中準備保持家中干凈和衛生,特別是注意室內通風,定時清理雜物和垃圾,直接阻斷老鼠藏匿的空間。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干預前后疾病認知情況,包括疾病知識、治療意識及預防意識,滿分100 分,分值越高證明對疾病防控意識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患者疾病知識、治療意識及預防意識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干預前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比較(,分)

表1 患者干預前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患病后對患者身體會造成極大威脅,如果不能及時徹底的治療,會導致腎功能不全等后遺癥就[3-5],其他的后遺癥還包括皮膚黏膜出血、胃腸道出血、顱內出血、肺炎、肺水腫、尿毒癥及心臟病等,由此可見流行性出血熱的嚴重 性[6]。
流行性出血熱是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死亡率非常高,最高可達90%。感染流行性出血熱后,與別人交流時盡量配戴口罩,否則可能會傳染給他人。流行性出血熱的主要癥狀有發熱、出血、充血、低血壓休克及腎臟損害。由于流行性出血熱起病急,病情發展快,如果出血熱患者不能夠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就會導致嚴重的低血壓休克及腔道出血、腎功能和呼吸衰竭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7]。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滅鼠、防鼠是防治傳染的關鍵,居民住宅區和村鎮周圍可用藥物等滅鼠,農作物儲存應裝防鼠設備[8-12]。在野外工作場所要做好清潔衛生,清除雜草,減少鼠、螨棲息和接觸感染,并且需要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防護,防治鼠類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污染的食品。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疾病知識評分(95.63±6.43)分、治療意識評分(93.54±6.56)分及預防意識評分(93.75±6.42)分均高于干預前的(77.45± 6.73)、(71.54±7.56)、(73.45±6.5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展開流行性出血熱特征的健康教育,加強大家對于流行性出血熱疾病的認識,能夠有效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提高大家預防意識和治療意識,有利于降低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播和擴散,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