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馨
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起病突發性,臨床表現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兩種情況。腦卒中的發病率和復發率很高,致殘率和死亡率也很高。隨著我國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腦卒中的治療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和突破,降低了腦卒中的死亡率。腦卒中發生后,對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鍛煉身體功能,逐步恢復運動。目前,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提高,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患者仍存在認知、運動和語言障礙,降低了生活質量。康復護理是腦卒中治療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有效的康復措施改善患者的預后。本研究將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 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傳統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Fugl-Meyer 肢體功能評分、BBS 平衡功能積分、綜合功能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漢密爾頓抑郁分數、滿意程度,探析了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66 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傳統組與實驗組,各33 例。其中實驗組平均年齡(45.61± 4.26)歲,男∶女=22∶11。傳統組年齡(45.12±4.56)歲,男∶女=20∶13。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傳統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超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操作如下:①在體位護理中,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體位,以減少壓瘡等并發癥的發生。可選擇的體位包括側臥姿勢、對側仰臥姿勢和仰臥姿勢。②在被動功能訓練中,護士在日常護理中需要及時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當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時,及時進行被動功能訓練、肢體按摩,引導患者完成自主床位運動、翻身、軀干屈曲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糾正坐姿。2 次/d,30 min/次。患者患側每日按摩2~3 次,用50%紅花乙醇涂抹,并按摩患者關節,每次關節按摩10~15 次,可促進淋巴循環和患肢血液循環。患者應每隔2 小時更換1 次體位,以防止壓瘡的發生。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允許患者借助相關工具進行抬腿、握拳等動作。肌肉力量恢復到3 級后,可以參加坐姿訓練、翻床訓練、行走訓練等。水腫緩解的護理可將枕頭放在手腳的患側,這樣腳和手就可以抬起來。通過重力的作用,可以回流體液和血液,減輕患者的水腫。③主動的功能訓練,患者下床后,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實際康復情況,引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增加活動量和時間。從平衡木訓練到手杖訓練,再到獨立行走訓練,最后是上下臺階訓練,3 次/d。④在平衡訓練中,護士要引導患者軀干向患側移動,促進患者平衡反應,引導患者在恢復期進行進食、刷牙、洗臉等日常生活訓練。⑤在心理護理方面,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時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⑥認知功能恢復。意識恢復后,訓練患者張口閉嘴,引導患者發生,發音造句,從最簡單的詞開始逐步訓練單詞和句子。⑦生活能力指導。定期按摩患者以促進四肢血液循環。開展生活能力培訓,引導患者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洗澡,逐步提高自我護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Fugl-Meyer 評分、BBS 積分、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漢密爾頓抑郁分數、滿意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的相關評價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Fugl-Meyer 評分、BBS 積分、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漢密爾頓抑郁分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Fugl-Meyer 評分、BBS積分、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均升高,漢密爾頓抑郁分數均降低,且實驗組Fugl-Meyer 評分、BBS積分、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均高于傳統組,漢密爾頓抑郁分數低于傳統組,差異有均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相關評價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相關評價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傳統組護理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滿意程度比較 實驗組的滿意程度為100.00%(33/33),高于傳統組的69.70%(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786,P<0.05)。
在卒中早期治療期間,加上康復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有利于神經系統組織,早期治療和康復護理可以有效避免患者殘疾問題的發生,促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理,堅定患者戰勝疾病的決心,為患者樹立自信。患者需要每天按摩患側,防止靜脈血栓形成,促進四肢血液循環。此外,護士還需要幫助患者改變體位,選擇舒適的體位,防止壓瘡的形成。根據患者病情改善情況,讓患者適當參與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刷牙、吃飯、洗臉等,當患者有小進步時,應予以鼓勵[1-3]。
在早期康復護理中,可以幫助患者重復抬腿、握拳等簡單動作,進行一系列溫和的活動,從而幫助患者腦神經組織再生。腦卒中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患者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后遺癥,降低生活質量。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可以促進神經功能的重建,恢復原有的功能狀態,減少疾病對患者造成的創傷[4,5]。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于控制時間,通過心理、認知和肢體功能康復指導,促進功能恢復。對于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必要的肢體鍛煉非常重要,在患者自身康復中,盡量讓患者積極參與日常自我護理活動,幫助患者對生活有信心,讓患者有好的心情,讓他們有戰勝疾病的勇氣[6,7]。
在早期康復護理中,根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分階段進行運動功能訓練。臥床時進行被動功能訓練,下床后進行主動功能訓練,恢復期進行平衡訓練[8]。臥床期間被動功能訓練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功能障礙,減輕肌肉萎縮狀況,促進早期學習,提高腦細胞利用率,促進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建,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患者下床后,根據實際康復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指導,引導患者進行自我平衡訓練和生活訓練,能有效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功能的改善。此外,護士還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提高康復訓練效果[9,10]。
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兩組Fugl-Meyer 評分、BBS 積分、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均升高,漢密爾頓抑郁分數均降低,且實驗組Fugl-Meyer 評分、BBS 積分、FCA 評分、步速、Barthel 評分均高于傳統組,漢密爾頓抑郁分數低于傳統組,差異有均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滿意程度為100.00%,高于傳統組的69.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本文的案例,早期康復護理對早期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起到了顯著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得到有效改善,說明該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應用。
綜上所述,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和平衡功能,減輕抑郁情緒,并促進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