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君 劉宇蘭 黃玉梅 賴碧瑩
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方式,對于維持患者生命質量有重要意義。但調查顯示[1],長期血液透析會導致機體營養物質流失,進而降低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其他風險事件發生率。為此,加強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營養干預尤為重要[2]。本次研究特選取70 例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分析常規護理中加強營養指導的效果和價值,以此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70 例終末期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終末期腎病相關診斷標準及血液透析指征[3],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存在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認知精神障礙、消化系統疾病以及代謝性疾病患者。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35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28~75 歲,平均年齡(47.35±9.22)歲;透析時間1~11 年,平均透析時間(5.22±1.93)年。對照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30~74 歲,平均年齡(46.87±9.04)歲;透析時間1~10 年,平均透析時間(5.18±1.7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干預指導,即透析前,詳細的為患者講解終末期腎病相關知識以及血液透析注意事項,同時建立和患者家屬之間的聯系,叮囑家屬對患者加強家庭支持,以此增強患者內心對抗疾病的信心。對于部分出現負性情緒的患者,護士需要針對性進行心理疏導,利用言語交談鼓勵、肢體動作鼓勵和互動游戲等消除患者內心疑慮和恐懼心理,提高其治療 依從性,最后遵醫囑內容指導患者休息、飲食和用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營養指導干預,方法為:針對不同患者情況構建營養方案,并采用5 d 膳食記錄法對不同患者每日平均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進行記錄,最后根據結果進行一對一營養干預,確保其營養充足且不超標,蛋白質攝入包括瘦肉、牛奶、雞蛋等,其攝入量在1.2~1.4 g/(kg·d),熱量攝入包括糖類和脂肪,攝入量控制在5.0~6.0 g/(kg·d),脂肪在1.3~2.0 g/(kg·d)。此外,在上述基礎上還需根據患者需求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即通過水果、蔬菜和干果等進行攝入。并叮囑家屬在攜帶餐點的同時需要注意上述問題,以此保證營養均衡。另外,對該類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也是不可少的,患者由于終末期腎衰竭導致機體內環境紊亂,只能依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這對其生理狀況和心理狀態的影響和刺激都是巨大的,很多患者對于未來和治療前景都失去了希望,認為自己屬于“將死之人”,再怎么配合治療都是徒勞,因此出現自暴自棄的行為,輕者拒絕飲食、郁郁寡歡,重者伴有嚴重的激惹行為和抗拒進食及治療行為,因此展開心理疏導尤為必要,醫護人員可向患者耐心講解補充營養的好處與重要性,以及攝取營養對病情改善的意義,還可督促家人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和身體照護,使患者具有安全感和治療信心,醫護人員則以鼓勵安慰為主,給予全方面的照護管理,根據患者的個人喜好、營養情況給予針對性的營養計劃,為整體治療提供堅實的基礎,增強患者體質功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醫護人員可根據患者的文化水平不同,采取符合患者理解能力的言語,避免專業術語過多,患者無法理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于患者干預前和干預3 個月后取其空腹靜脈血5 ml,常規血清分離后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Hb 和ALB 水平進行測定。②以簡易生活質量評定量表對兩組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生理健康情況進行評價,各項分值20 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Hb 和ALB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b和ALB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g/L)

表1 兩組營養指標比較(,g/L)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理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有相關臨床研究表明,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的幾率極高,在西方發達國家約為30%,我國報道約為40%。通過回顧性分析發現,營養不良已經成為血液透析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誘發因素包括蛋白質或熱量攝入不足、透析不充分、感染、透析膜生物相容性差等[4,5]。有流行病學調查報道發現,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飲食習慣問題較多,如膳食結構偏差(缺乏足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植物蛋白質與動物蛋白質比例偏差,缺乏足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6]。又有臨床報道表明,患者因為擔憂發生其他并發癥,過度管控自身血糖和血脂,反而導致沒有攝入充分的營養物質,促使基礎體質下降,因此在臨床開展營養支持時,一定要明確營養膳食的必要性,包括內容、目的和意義,促使患者充分遵守低鹽、地質、低鉀和高熱飲食,合理補充維生素和氨基酸等,以患者喜好作為營養支持的誘導方向[7]。
本次研究發現,在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中加強營養指導可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發現,血液透析原理是將患者血液通過特定儀器引出體外,將血液凈化后再輸送回患者體內。而在其凈化過程中,會將血液中部分營養物質、能量和微量元素等清除,進而造成營養流失,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現象[8]。而營養指導則是依據患者每日營養補充和流失情況制定科學的營養方案,然后依據營養方案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熱量、蛋白質和微量元素,以此確保在血液透析流失后患者依然可以得到充足的營養補充,對于早期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有重要意 義[9,10]。在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Hb(104.45± 7.08)g/L 和ALB(45.07±2.14)g/L 高于對照組的(90.34± 6.28)、(38.65±2.12)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生理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可能為營養指導一定程度改善了患者消極悲觀的負面情緒,對情緒所產生的厭食行為大有益處,且營養指導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食譜,進行科學有效的營養補充。既往王蘭[11]在研究中發現,對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實施營養護理,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其研究結果和本次調查結果相符,進一步說明營養指導在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價值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營養指導在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