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藍 曾巧 何中臣 黃元英 唐貴忠 劉美華
(1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16;2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校;3重慶市衛生健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4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5中共重慶市委黨校)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確定風險亦在增多,疾病、災害、車禍、犯罪等意外事件大大增加了獨生子女傷殘和死亡的概率,使獨生子女家庭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險家庭〔1〕。失獨家庭是指已婚婦女已滿49歲,夫妻雙方因響應獨生子女政策,只生育過1個子女且現無存活子女的家庭〔2〕。失獨家庭規模龐大,根據計算機仿真技術所得數據,2016年我國失獨婦女總量共計140萬左右,預計2050年失獨家庭總量達到450萬左右〔3〕。失獨家庭父母養老保障問題日益凸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列為國家“十三五”期間的一項重要任務〔4〕。養老意愿主要表現為個人對養老模式的選擇、對養老服務的選擇,是對所面臨的養老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5〕。目前,國內其他地區失獨家庭養老意愿情況已有部分報道,但不同地區因政策、經濟等差異,居民養老意愿狀況和影響因素不同。因此,本文旨在了解重慶市失獨家庭養老意愿,并探究其影響因素。
1.1調查對象 本研究對象來源于重慶市衛生與健康委員會所提供的重慶失獨家庭個例數據庫中的300名失獨家庭父母。共計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91份(97.00%)。
1.2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按規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PPS)抽樣。根據重慶市計劃生育特別扶助信息系統數據,重慶市截至2018年失獨人員共計3萬余人,在樣本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折中下,于2018年6月選取1%失獨人口為樣本,即確定本次調查共計投放問卷300份。同時根據失獨家庭個例數據庫所提供的重慶各個區、縣的失獨人員數量,確定各個區和縣的樣本數量。在各區、縣尺度上,本調查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并未進行嚴格的隨機抽樣,對訪談者進行面對面的問卷訪談則取決于其是否愿意接受。
1.3調查內容 在國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經專家咨詢反復修改而形成最終的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內容:①一般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戶籍、文化程度、月收入、婚姻狀況、區域;②健康狀況:身體健康自評、心理健康自評;③養老意愿:養老居住意愿、養老服務意愿。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1.5質量控制 問卷形成后,首先在江北區、渝北區進行了試驗性調研,Cronbach α為0.732,表明信度比較好,可靠程度高,再在全市范圍內進行調研;調查小組成員經過嚴格培訓,熟悉問卷內容;對調查問卷現場收回,每日復核回收的問卷,缺失超過3項的問卷作廢。
2.1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及影響因素
2.1.1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的291例失獨家庭父母中,選擇社區居家養老178例(61.17%),選擇機構養老113例(38.83%)。將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社區居家養老=1,機構養老=2)作為因變量。分別以性別、年齡、戶籍、文化程度、身體狀態、心理狀態、月收入、婚姻作為自變量,將自變量中的分類變量作啞變量處理后,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選擇的因素有年齡、戶籍、身體狀態、心理狀態、月收入、婚姻(P<0.05),見表1。

表1 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2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社區居家養老=1,機構養老=2)作為因變量。將年齡、戶籍、身體狀態、心理狀態、月收入、婚姻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將自變量中的分類變量作啞變量處理后納入方程進行分析,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戶籍、身體狀態是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選擇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失獨家庭父母養老居住意愿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2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及影響因素
2.2.1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本次調查的291例失獨家庭父母中,在問及自己最需要的養老服務時,210例(72.16%)表示更傾向于生活照料服務,81例(27.84%)表示更傾向醫療服務。將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作為因變量,分別以性別、年齡、戶籍、文化程度、身體狀態、心理狀態、月收入、婚姻作為自變量,將自變量中的分類變量作啞變量處理后,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的因素有年齡、戶籍、文化程度、心理狀態、月收入(P<0.05)。見表3。

表3 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影響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2.2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失獨家庭養老服務意愿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年齡、戶籍、文化程度、心理狀態、收入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月收入是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意愿的影響因素。見表4。

表4 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服務意愿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主城區與非主城區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意愿比較 本次調查的291例失獨家庭父母中,抽選自主城區111例,抽選自非主城區180例。結果顯示,主城區與非主城區之間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意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主城區與非主城區失獨家庭父母養老意愿比較
本調查數據顯示,樣本人群傾向于社區居家養老的占比較高,這與國內其他對普通老年人群的研究類似〔6〕,這可能是由于受我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養老模式上與西方社會奉行的“接力模式”不同,我國社會一直奉行“反饋模式”,講究家庭的代際支持〔7〕,同時更傾向于生活在熟悉的環境里以及維持現有的人際關系。城鎮戶籍人口相較于農村人口更傾向于機構養老服務,這可能是由于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易受傳統文化、道德觀念等外界因素的影響〔8〕。隨著年齡的增大,失獨家庭越傾向于選擇機構養老,與普通家庭相反〔9~11〕,這可能是由于失獨家庭父母喪失了子女這一可靠養老支柱后,隨著年齡的增大,養老保障問題逐漸凸顯,迫切希望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而普通家庭的父母隨年齡的增大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更深,認為家人的照顧、子女的陪伴是人生活幸福的重要原因,更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身體狀態差的相較于身體狀態好的更傾向于機構養老,這可能是因為身體狀態較好的父母認為自身有能力解決相應的養老問題,而身體狀態差的父母由于健康問題凸顯,迫切希望得到專業的醫護服務,這與國內多數對普通家庭父母的研究結果類似〔10,11〕,而劉二鵬等〔9〕、林雪等〔12〕認為普通家庭父母隨著身體狀況變差更不傾向于選擇養老機構,這可能是因為普通家庭父母更想得到家人的照顧、子女的關心,更加珍惜與子女的相處,這提示與普通家庭相比失獨家庭選擇養老機構可能是為了尋求“子女替代”的功能。
本研究與其他對失獨家庭的研究類似〔13〕,這可能是因為生活照料相關服務是最基本的服務,滿足的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日常生活需求,這提示當前失獨家庭父母對自身養老問題的擔憂更多是對未來失去自理能力后的照料問題。收入越高的失獨家庭父母越傾向于選擇醫療服務,這可能是由于收入較高的家庭有能力通過購買相關服務解決照料問題,而更擔心患病后的醫療服務質量。本研究結果提示養老意愿未受失獨家庭父母所在區域的影響。
綜上,建議增加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投入,包括加大社區居家養老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建立合理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完善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建議為失獨父母設置養老機構的數量、規模時要注意城鄉的比例分配,需要根據年齡層和身體狀態分配床位,即向城鎮地區、年長者、身體狀況差的失獨家庭父母傾斜;建議針對失獨家庭父母尋找“子女替代”功能的特點,尤其是高齡、身體狀態差的父母,向其提供的養老服務更需要溫度,更需要注重親情化,給予其充分的關心和照顧,以彌補子女缺失的遺憾;建議失獨家庭養老資源分配向生活照料相關服務傾斜,保證生活照料相關服務的及時性、多樣性、有效性,同時在現有的為失獨家庭開通就醫“綠色通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基礎上降低醫療服務的“購買門檻”,將醫療服務納入養老服務補貼范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衛生資源具有向經濟發達、居民收入高、需求和支付能力較強的區域或大城市集中的趨勢〔14〕,但是,重慶市內主城區與非主城區養老意愿無差異,為保證衛生資源配置的公平性,應針對失獨家庭養老意愿的其他影響因素配置主城區與非主城區的失獨家庭養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