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毅,梁徵琳
(1.廣西財經學院,南寧 530003;2.廣西藝術學院,南寧 530000)
山洪災害是由于降水在山丘區引發的洪水及由山洪誘發的泥石流、滑坡等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災害[1]。山洪災害發生突然、來勢兇猛,往往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對全球139 個國家的調查發現,其中105 個國家把山洪災害損失排在自然災害的首位或次位[3]。近十多年來,我國因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的比例呈增長趨勢,占比高達70%~90%,而受威脅人口更是高達5.7 億人[4]。山洪災害已經成為當前山區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由于山洪災害分布廣泛且類型多樣,已有大量機構和學者開展了山洪災害的分類研究。美國氣象學專家Maddox 等人總結了與美國山洪密切相關的極端降雨天氣系統,并將其分為4種類型,即天氣型(Synoptic events)、鋒面型(Frontal events)、中尺度高 壓 型(Mesohigh events)和 西 部 型(Western events)[5]。中國國家氣象局從降雨到災害的形成來對山洪分類,將山洪災害分為5 種:高速滑坡型、崩塌流動型、淤積滿溢型、沖刷崩岸型和松散堆積型[6]。我國水利部門則一般將山洪災害分為溪河洪水、滑坡和泥石流[7]。Maddox 等人的分類方法是基于美國大量的水文氣象案例研究,強調山洪災害的氣象降水成因,而我國的氣象與水利部門的分類則主要考慮了山洪災害的水文和地質特征,強調山洪災害的危害性。這些山洪災害分類方法為山洪災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導,但是已有的方法均以山洪災害的自然屬性作為分類基礎,而災害損失、社會影響等屬性考慮較少。為此,本文嘗試提出一種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從災害脆弱性的角度開展山洪災害的分類研究,并嘗試應用于廣西地區的山洪災害分類研究。
災害損失的分類一直受到國內外機構和學者的重視。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UNISDR)從災害的社會經濟影響出發,將災害損失分為直接損失、間接損失、更廣泛的影響和宏觀經濟影響4 類[8];美國科學院將災害經濟損失分為存量損失、流量損失和其他損失,并將存量損失、流量損失進一步細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9]。目前,我國與山洪災害災情有關的統計制度主要有《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自然災害情況統計調查制度》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損失統計調查制度》。其中,《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來源于《洪澇災害統計報表制度(暫行)》,最初由國家防總、國家統計局于1992 年制定頒發,后不斷修改補充成為現行的《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蹲匀粸暮η闆r統計制度》最初于1993年頒布,后經不斷修訂發展成為《自然災害情況統計調查制度》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損失統計調查制度》。這些災情統計調查制度對災害損失類型進行了系統劃分(見表1),為防災救災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山洪災害損失的研究提供了數據基礎。

表1 《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中的洪澇災害損失報表及主要統計指標
山洪災害損失則與脆弱性密切相關。對美國洪泛區的研究發現,區域過度開發增加了地區的物理脆弱性,使得洪澇造成更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0]。對歐洲多國1950-2005 年間洪澇災害發現,洪澇災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歐洲人口、財富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加,而非氣候變化[11]。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山洪災害的脆弱性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如開展山洪災害的居民財產脆弱性調查研究[12]、山區旅游景區的山洪脆弱性評價[13]、山區村鎮的山洪災害脆弱性評價[14]以及小流域土地開發的山洪脆弱性評價[15]等工作,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山洪災害脆弱性。
本文在我國現行的《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自然災害情況統計調查制度》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損失統計調查制度》的基礎之上,針對山洪災害的地域性較強,局地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嚴重的情況,提出一種基于社會部門、基礎設施、產業部門損失的山洪災害損失分類方法,提出將山洪災害依據損失類型分為農村型、城鎮型、礦山型、水利水電型、交通型、旅游型等6 種類型(見表2),將單次山洪災害依據災情記錄歸于其中的一類或幾類。

表2 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
以上山洪災害的分類方法可以應用于大部分山洪災害分析情景,但在現實中部分異常嚴重的山洪災害往往會造成多種損失類型,表現出復合型損失的特點。例如山洪災害引發礦山尾礦壩潰壩,可以造成或加劇下游地區農業型、城鎮型等山洪災害,在這種情況下可結合具體情況,選擇表2中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災害類型對其進行復合型分類。
研究應用上述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對文獻及新聞報道中的發生于廣西的多起山洪災害開展分類研究,時間跨度為1983-2020年,具體災情與分類結果見表3。

表3 廣西山洪災害案例及其分類
采用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對廣西地區的山洪災害案例開展研究,發現此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優勢:
(1)與以自然屬性為主的山洪災害分類統計方法相比較,本分類方法更能體現山洪災害對社會部門、基礎設施、產業部門的影響,便于城鄉規劃、應急管理等部門機構對于特定地區特定山洪災害風險的判斷和管理。例如1983 年6 月20~22 日廣西區內的一次暴雨過程,在資源縣引發了嚴重的城鎮型山洪災害,但在融水縣引發的則是農村型山洪災害,顯示了不同地區山洪災害風險的差異;融水縣在1983、1996、2000年都發生了農村型山洪災害,但2020年融水縣城因山洪引發嚴重內澇,表明當地城鎮取代農村成為當地山洪災害新的脆弱性增長點,需要城鄉規劃部門高度重視。由此看出,本分類方法為比較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山洪災害提供了便利,采用本分類方法更容易快速發現地區山洪災害脆弱性類型變化趨勢,對于城鄉規劃、應急管理部門可以提供重要決策參考。當前,復合型災害場景和跨域突發事件等給應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5]。為此,本研究提出采用復合型編碼分類方式對復合型損失的山洪災害進行分類,如針對2019年凌云縣伶站鄉山洪災害不僅造成當地農村農業嚴重損失,同時沖毀國道、沖走車輛,司乘人員傷亡嚴重的災情,采用復合型編碼分類方式將此次嚴重山洪歸類為“農村型-交通型”山洪災害,充分體現了此次山洪災害損失的復合性特征。
(2)與現行的山洪災害損失統計分類制度相比較,本分類方法將近年來多發的礦山型和旅游型山洪災害單列,克服了目前的災害損失分類統計中對于與礦產開發和旅游開發相關山洪災害不夠重視的問題。由于近年來我國山區的采礦活動快速增長,礦產開發相關的山洪災害損失顯著增加,如2011 年廣西全州縣咸水鄉采石場山洪災害造成22名工人遇難,但是現行的《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中將采礦業和工業合并為“工礦業”一類統計,使得與采礦業有關的山洪災害損失難以得到重視。為此,本分類方法從土地利用、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三個維度提出礦山型山洪災害的概念,體現了對這類山洪災害的重視。同理,隨著山區旅游資源大規模開發,近年來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山洪災害頻頻發生,如2013年金秀縣漂流事故就是一起典型的以游客傷亡和旅游景區損失為主山洪災害,但現行相關災害損失統計制度中對旅游業損失的重視不夠,缺少專門的統計指標,難以全面體現旅游部門的災害損失情況,因此本文特提出旅游型山洪災害,明確旅游規劃與應急管理等部門需要特別關注此類山洪災害。
(3)與現行的山洪災害損失統計制度相比較,本方法的災情統計技術門檻較低,有利于對發生頻繁但災情相對較小的山洪災害進行統計分類。現行的洪澇災害損失統計制度中的災害財產損失指標統計標準設定主要針對大流域洪水設定,統計的起點較高,如現行《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統計指標中的“公路中斷”指標僅是指因洪澇停運1 d以上的三級及三級以上的公路的條數和次數,而“損壞輸電線路”指標則專指110 kV以上輸電線路因災損壞長度,三級以下公路和110 kV以下輸電線路的災情則一般不納入災情統計范圍。以上統計指標在大江大河流域性的洪水災害統計中較為實用,但山洪災害主要發生于中小河流分布的山地丘陵地區,主要受災區域為山區中小城鎮和廣大農村,而這些地區三級以上公路和110 kV 以上輸電線路分布通常較平原地區稀疏,如果嚴格按照現行標準統計則難以全面體現這些地區災情。因為低等級的公路和輸電線路在這些地區扮演著生命線工程的關鍵角色,其重要性并不亞于高等級的公路和輸電線路,采用較高的統計標準容易造成部分損失相對較小的山洪災害被統計遺漏。采用本方法則可以克服現行災害損失統計制度的缺點,充分體現山洪災害對山區發展的巨大威脅。
本文嘗試提出了一種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并將此方法應用于廣西部分山洪災害典型案例的分類研究,做討論與結論如下:
(1)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是一種從災害脆弱性角度對災害分類的方法,本方法重視礦山型、旅游型等近年來高發的山洪災害,也適用于復合型的山洪災害分類,可以作為當前以水文、氣象、地質等為基礎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的重要補充,對于城鄉規劃、應急管理等部門參與山洪災害防災減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2)基于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具有定性與定量統計方法結合的優勢,特別適用于數量較多但災情較大江大河洪水偏小的山洪災害的分類統計,可以彌補現行《水旱災害統計報表制度》等災害統計制度在山洪災害災情統計與分類方面的不足。
(3)基于災害損失類型的山洪災害分類方法的部分指標設置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農村地區的農家樂、觀光農業遭遇山洪災害應該歸屬農村型還是旅游型的兩難問題,這就需要根據具體災情進行分析判斷或者進行復合型編碼分類,而對于本研究中所提6 類山洪災害以外的災害類型,則未來仍需要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