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湖南衛視數字主持人“小漾”近日亮相。這個留著清爽短發的元氣少女,時而手握折扇,現身岳麓書院;時而變身小吃貨,在網紅“長沙”墻邊打卡拍照;后續,她還將出現在湖南衛視的各類綜藝、晚會中……
在10月13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廣電媒體融合發展大會省級廣電創新運營峰會上,北京廣播電視臺發布了中國首個廣播級智能交互真人數字人“時間小妮”。
10月22日,江蘇衛視原創動漫形象舞臺競演節目《2060》首播,節目結合了最新的全息投影、線上AR直播等技術,26位虛擬形象組建最強戰隊,帶領觀眾提前感受“未來感”的視聽新方式。
今年,明星藝人頻頻“翻車”,監管部門重拳整治娛樂圈,行業需要找到更加健康、優質的發展路徑。這一背景下,“永不塌房”的虛擬數字人再次站上了風口。從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中國虛擬偶像行業發展及網民調查研究報告》來看,2021年虛擬偶像核心產業規模將達62.2億元,帶動產業規模1074.9億元。依托技術進步和運營思維升級,虛擬數字人正在為內容市場帶來更多可能。
虛擬數字人,站上風口
虛擬數字人——指的是通過CG動畫、動作捕捉、面部識別等技術制作,在互聯網等虛擬場景或現實場景進行表演、直播、代言等活動,但本身并不以實體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虛擬數字人已逐漸發展出虛擬歌姬、虛擬主播、虛擬網紅及虛擬演員等類別。
虛擬歌姬是基于聲音合成軟件所塑造出的虛擬歌手形象,依靠用戶高度參與的開源共創模式,虛擬歌姬相關的內容在二次元圈層快速傳播,代表形象有初音未來、洛天依等。洛天依作為國內第一代虛擬歌姬,“出道”已有9年,憑借全息投影技術,她多次為衛視春晚、跨年晚會、綜藝節目獻唱,還曾登上2021年春晚舞臺。樂華娛樂也于2020年推出虛擬女團A-SOUL,由向晚(Ava)、貝拉(Bella)等外形、性格各不相同的5人組成。
借助逐漸成熟的5G、AI、動作捕捉、XR等技術,虛擬偶像跳脫“二次元”形象,不斷進化為各種身份,活躍在泛娛樂場景中。比如,虛擬主播在直播領域逐漸興起,需要真人在幕后穿戴設備,依托實時捕捉技術和虛擬直播系統,采集真人的身體和表情數據,驅動虛擬主播運動,從而實現與粉絲的互動交流。在二次元土壤培育下,B站已成為中國虛擬主播最豐富、聚集度最高的平臺。根據B站曾披露的一組數據,有超過32000名虛擬主播在B站開播。
虛擬網紅,則與真人網紅一樣,活躍在社交媒體,定期發布照片、視頻,和粉絲分享自己的生活。她們當中,有不少貼近真人模樣的“超寫實數字人”。抖音上的阿喜擁有近30萬粉絲,很多人看到她的第一眼,誤以為她是真人。單是阿喜頂著卷發器做表情的視頻,就獲得900多萬播放量。國風女孩翎Ling,有著細挑的眼梢,高高豎起的發髻,自帶古風氣質。她不僅登上《Vogue》雜志,還參與了綜藝節目《上線吧!華彩少年》。小紅書上的Ayayi長著一副《愛,死亡,機器人》中的AI建模臉,無論膚質、發質、微表情,都做到了對真人的高強度還原。她在小紅書發布的第一篇筆記,獲得近300萬的閱讀量、近10萬點贊,并且一夜漲粉近4萬,僅僅出道一個月就開始和品牌接洽。
引發關注的還有虛擬演員。今年8月舉辦的2021世界5G大會現場上,北京天工智能互動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虛擬演員白小宇正式出道,他是采用AI數據生成的超寫實數字人,可以發力演員、代言人、虛擬短視頻、虛擬直播、AR等領域。廣州虛擬影業也推出了自己的虛擬演員虛擬鶴追等,并已主演動畫網絡電影《烈陽天道》,以及2021年上線B站的原創番劇《長劍風云》。
虛擬偶像,永不“塌房”?
“藝人負面問題導致一些影視劇無法播出,是一個行業痛點。”北京天工智能互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趙文韜告訴《綜藝報》記者,該公司長期深耕影視后期和特效制作,所以決定開發自己的虛擬演員。趙文韜介紹,虛擬演員可以應用在影視劇、品牌代言、人機交互界面等領域,“他們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根據影片或者品牌的定位,定制虛擬形象和人設。此外,他們還能突破表演者的技能限制,利用不同虛擬場景及特效配合,使得人物更加生動有趣。”
廣州虛擬影業創始人劉懷則向《綜藝報》介紹,由于較高的開發運營成本和技術難度,虛擬數字人要想脫穎而出,主要考驗團隊的三大核心能力:技術、運營和變現。“2021年可以說是虛擬賽道競爭激烈的一年,強大的技術支持必不可少。公司需要在建模、動畫、渲染等技術上不斷地投入和優化升級,提升模型精度,才能呈現更逼真的質感和更高的視覺體驗。”劉懷表示。
運營則包括三方面能力:細分品類的垂直運營能力、內容策劃能力及粉絲運營能力。他介紹,細分品類的垂直運營能力是指,要根據市場定位和目標受眾不斷完善虛擬偶像的人設。內容策劃能力是指,基于對用戶屬性和需求的了解,結合虛擬偶像的形象特點,尋找好的創意或趣味營銷點,以包括長短視頻、直播、圖文等形式展現。粉絲運營能力則是要加強與粉絲的雙向互動。
至于變現,頭部虛擬偶像可以靠演出、版權、周邊逐漸破圈。對于還未積累起穩定粉絲群體的虛擬偶像,可通過直播、短視頻等較為簡單的場景穩定出現,根據粉絲畫像調整后續內容。劉懷提到,“對虛擬演員來說,優秀的原創內容是主要競爭壁壘。”廣州虛擬影業采用趨近于真人明星的運營模式,為虛擬演員們準備了可長期出演的作品規劃;此外,也會展現虛擬演員日常的一面,比如演技挑戰短視頻系列,確保他們雖“虛擬”,但絕對不是“空殼”。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告訴《綜藝報》記者,相比真人,虛擬偶像有幾個優勢,第一是粉絲參與性、包容性強。在一些編輯平臺,粉絲可以參與虛擬偶像的內容創作。第二,沒有負面新聞。相比于真人偶像接連“塌房”, 虛擬偶像的人設高度可塑,運營風險更低,商業安全感較強。第三,青春永駐,可以持續投資和運營。第四,周邊產業多,能實現更多的跨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