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青

如果要在今年“國慶檔”挑出最適合全家觀賞的影片,《我和我的父輩》(以下簡稱《父輩》)無疑是首選。三年來,前后登場的“國慶三部曲”被觀眾稱為“電影界春晚”,作為該系列收官之作,《父輩》依舊以家國情懷為底色,以群星閃耀為原料,以笑淚交織為配方,將“合家歡”進行到底。
影片分為《乘風》《詩》《鴨先知》《少年行》四個單元,分別以熱血犧牲、堅韌奉獻、銳意創新、夢想未來為關鍵詞,呈現出抗日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時期與當代的“父輩”群像。
四個單元分別由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自導自演。雖然同為“演而優則導”,但吳京與徐崢已是導演“老人”,個人風格鮮明;章子怡與沈騰則是首執導筒,話題性十足。自《戰狼》系列開始,吳京在銀幕上成功塑造了“鐵血硬漢”形象,《乘風》延續這種調性,以冀中騎兵團的抗日英雄馬仁興父子為原型,與歷史上精忠報國的“岳家軍”形成呼應,還原了一段血性、悲壯的英雄之歌。
如果說《乘風》凸顯的是“剛”,那么章子怡執導的《詩》則是“柔”。該單元講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升空背后,一個火藥雕刻師家庭為祖國榮譽前仆后繼攻克難關的故事。據報道,《詩》的創作團隊大多是女性,或許正是這個因素為其注入了獨特氣質——沉靜、克制、細膩、深情,充滿詩性。
《鴨先知》保持了徐崢慣有的“滬式幽默”和喜劇節奏,將中國首支電視廣告誕生的故事講述得輕松、詼諧,舉重若輕,其中對韋斯·安德森慣用對稱畫面的致敬,被業內津津樂道。
沈騰執導的《少年行》令人捧腹,烙印著開心麻花DNA的獨特喜劇性,是整部影片中最具娛樂性的段落。向《終結者》《這個殺手不太冷》等影片致敬引發的“笑果”,充分顯示出開心麻花將經典橋段本土化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國慶三部曲”前兩部不同,《父輩》雖然也是多個單元,但彼此間并不割裂,而是有機關聯,形成由重到輕、由緊到松的整體節奏,以及統一的內部邏輯。想來四位導演在前期應做過充分溝通與排兵布陣。
前兩個單元厚重的歷史感,為后兩個單元的輕盈敘事提供充足支撐,同時,四個故事都指向“傳承”的主題——《乘風》結尾處,“大乘風”犧牲后出現了“小乘風”;《詩》的最后,長大后的“妹妹”女承母業,成為新一代航天人;《鴨先知》中,兒子冬冬最終對爸爸達成了理解與認同;《少年行》則是在機器人與制造者之間,用一種鏡像式“父子”關系,打通歷史與未來的通道,李雪健扮演的總工程師的臺詞更是成功點題——“你們讓他回到了過去,我看到了未來啊!”
其中,《詩》是特別的存在。這不僅在于其導演和主要創作團隊是女性,提供了不同于其他三單元的女性視角;這種視角更讓整部電影的視野真正涵蓋了“我和我的父輩”,而不只停留于“我和我的父親”。《父輩》講述中華兒女面對內憂外困、時代巨浪時所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突破進取的民族精神與氣韻,并在代際精神傳承中連綿延續,從歷史深處照進未來。
由此,“國慶三部曲”的主題,由“國”到“家”再到“人”,完成了一張完整的關于“我——中國人”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