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近期,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文旅部等各大部門,針對流量至上、“飯圈”亂象、違法失德、高價片酬等文娛領域出現的問題,開展了綜合治理工作。我認為此次整頓是必要的、有利的、有效的,更應該是有長效的。
此次治理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制度上,我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市場模式?二是組織管理上,影視從業人員應該納入什么樣的管理體系?
首先,從劇集市場模式來看,目前制播分離的模式基本已經名存實亡,傳統媒體正在衰退,和互聯網平臺相比,競爭力不足。目前的主流模式是互聯網平臺組織人馬拍戲,形成圈層化的結構。當然,互聯網平臺這些年有了長足的進步,也投資了一些好片,但是總體來看,平臺根據數據和流量要求創作,內容的創新性就差了,這也是目前創作環境中出現的問題。
其次,針對影視行業從業人員,并未建立起新形勢下文藝隊伍的管理方式和組織方式,僅僅是靠經紀人或經紀公司在背后運營。經紀人的素養良莠不齊,再加上流量炒作,才會形成“飯圈”文化和“流量至上”。其實背后就是四個字——追名逐利。
管理部門當然看到了這些問題的危害。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明年黨的二十大將要召開,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如果泛娛樂化傾向愈演愈烈,將來我們充其量是個娛樂消費大國,并不能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進行文化創新,更妄談文化強國建設,所以針對文娛領域的綜合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們應該怎樣建立新時代的文化隊伍?影視行業屬于公共文化范疇,我建議實施國家層面的影視行業從業人員注冊登記制。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經濟服務管理體系,所有影視從業人員都應進行注冊登記。形成登記制度之后,行業可以對從業者的行為進行規范,其中還可以包括合同備案、職稱評定。有了職稱評定這樣的評價體系,行業可以參照職稱制定片酬價格范圍,這樣也能約束演員的“天價片酬”。
影視行業嚴格來說,也是大規模的生產行業,建立從業者的組織管理體系后,還可以為有需求的從業者提供繳納“五險一金”、法務保障等服務。總之,建立科學的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有利于保證此次文娛領域的治理切實有效,并從制度上保障影視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