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最近,國務院和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各部門圍繞文娛業密集發文,對行業影響深遠。
就綜藝節目制作方來說,首先影響的是節目選人。在此之前,不管是平臺方還是廣告客戶,都會將藝人知名度和所謂的“流量”作為投放的重要參考維度。自帶粉絲基礎的藝人,在網絡宣傳上可以幫助節目提高聲量,關注度和話題度也隨之而來。但節目制作的硬功始終在內容,嘉賓的選擇也應從節目內容本身出發。
隨著一系列文娛領域綜合治理措施的出臺,綜藝節目首先在選人方面會更傾向于國民性高、口碑好、有更多作品支撐的藝人。但在選人方面也不應該一刀切,行業應該反對的是流量至上,而不是把矛頭對準特定類型的藝人。觀眾需要年輕面孔,行業也應該給年輕人更多機會。綜藝節目在選擇嘉賓上不能唯“出身”,但也應看到偶像對于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引領作用。藝人自帶流量不是原罪,更重要的是他/她參與工作時是什么樣的態度,他/她對待演藝事業是否認真,是否真的有從內里迸發出的能帶給觀眾正能量的東西。
與此同時,行業的這次整頓也讓網絡與電視臺在內容制作的標準上更加統一,網臺趨于一致。不論是衛視還是視頻網站,不論是劇集還是綜藝節目,社會意義和價值導向始終應該放在第一位。我相信,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小而美的綜藝節目將成為主流。我們應該從不同題材、切口去尋找綜藝表達和創新的空間,真正讓好內容說話。
綜合治理的最終目的是讓所有從業者回歸內容本身,更多地思考作品意義和價值所在,而非借助所謂的“流量”。借助粉絲的力量,一部劇、一檔綜藝或者一部電影可能會在網絡上獲得比較好的聲量;但是相對于廣譜觀眾,粉絲所帶來的流量并不能左右票房和收視。一個文娛產品,首先是因為其質量才能得以傳播。真正好的內容會帶來更多“自來水”,好的口碑才能帶來爆發性的傳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爆款的誕生都是出其不意的,它永遠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
近兩年來,不管是疫情還是政策的調整,都令影視產業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進入視頻時代,影像語言是捕捉生命、反映時代故事的重要手段。觀眾對于好的長視頻內容的需求永遠存在。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這一輪行業的整頓是在提醒我們不忘初心,任何時候都要回歸內容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