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國新 張國航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成就偉大事業。在中國航天事業推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奮進征程中,黨中央根據航天事業發展與重大工程成就,先后凝練提出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新時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這些精神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在賡續傳承中動態發展,展現了航天人為完成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和任務,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蓬勃氣象,形成了超越時空的精神文化系統,匯聚成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譜系。
“中國共產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述中國共產黨作為百年大黨的天下情懷與擔當。黨中央在對航天任務取得成功進行肯定和褒揚時,頻繁提到其與世界、與人類的關聯,強調要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更大貢獻。這樣的肯定和期許,為傳承航天精神譜系指明了方向。
中國航天的精神是典型的中國精神。“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是中國航天精神始終的追求與情懷,與“和合共生”“協和萬邦”“世界大同”等中華傳統智慧與價值一脈相承,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把推動人類進步事業視為應有擔當的題中之義。
中國航天的成就是耀眼的中國奇跡,中國航天故事是極好的中國故事。中國航天白手起家,一路蹚過荊棘、飽經挫折,一路高唱凱歌、勇攀高峰,在過去半個多世紀書寫了令世界印象深刻的“創業”故事、“超越”故事。“有夢想才有力量”“征途漫漫唯有奮斗”“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愛拼才會贏”……這些積極的精神要素貫穿在航天精神譜系之中,不僅對中國社會具有強大感召力,而且能夠引發世界人民的共鳴。
航天精神譜系蘊含著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航天精神譜系的豐富內涵,與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高度一致。中國發展航天事業,完全出于和平的目的,是為了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不僅要造福中國人民,也要通過各種方式,致力于成果共享,促進共同發展,造福整個世界。中國發展航天事業,是為了讓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更加公平地掌握航天技術、應用航天技術,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服務與便利,縮小信息鴻溝,讓公平的陽光灑遍世界。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于內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視技術民主,鼓勵創新創造,強調對人的精神因素的有力引導與充分激發,讓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寬松的環境下履職盡責、研究探索、迸發活力、釋放激情,讓精神的力量厚積薄發,流溢于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出成果、出人才、出精神。中國發展航天事業,于外積極推動航天技術有效融入社會治理、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推動歷史車輪在航天領域始終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歷史和時代都證明,中國越發展,就越能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越能壯大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力量,越能為全人類增福祉。仰望星空,“天和”遨游、“北斗”定位、“嫦娥”奔月、“天問”探火、“祝融”馭火、“慧眼”觀天、“天眼”巡天、“墨子”窺微、“悟空”定睛、“張衡”遐思……星辰大海的征途,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榮光,也給全人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航天器的名稱來自于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以及杰出的古代科學家。這些名字不僅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明珠,也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神話是文明的“童年”,許多文明都有飛天、攬月、摘星的故事流傳,許多古老的壁畫、文字記載或口口相傳的歌謠中都有對天空、對宇宙的美好想象,許多國家的古代科學家、文學家都對頭頂的穹廬與漫天的繁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與謳歌。可以說,航天是深藏在全人類心靈深處的記憶。而中國航天的成就,讓這些令人驕傲的名字煥發了“新生”,發出了歷史的回響,并吸引了更多的全球目光投向中國文化、探究中國文明,產生了跨越文明的共鳴。
中國航天致力于包容互鑒,敞開懷抱歡迎全球合作,并將“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等理念清晰地寫入了航天精神譜系。中國航天的發展路徑、理念、模式、制度等,是中國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據。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航天處于“后發”位置。而后發有后發的優勢。在世界上,蘇聯、美國是先行者,為人類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成就。這些成就固然是本國的驕傲,但背后也離不開人類多年共同的理論探索與知識積累,離不開各國數代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共同智慧。在蘇、美之后,其他國家要發展航天,在起步及之后相當長的一個階段里,只要選擇與蘇、美相同或相似的,被證明是正確的發展路線,并盡可能地借鑒、引進、吸收人類共同的智慧成果,就能有效地節約成本、盡快有所建樹。
中國雖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這種“后發”優勢,但與歐洲、日本不同,由于嚴苛的技術封鎖,中國航天要搞研制、搞創新,在絕大多數時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有“燈光”的指引,中國航天人就以自主學習、萬眾一心、協同攻堅的智慧為引領,以自立自強、艱苦奮斗、創新超越的精神為火燭,照亮了前行的路,登上了萬仞的山,在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輝煌篇章。
雖成果斐然,但中國航天從不“關門”,而是始終努力尋求合作,真誠地期待包容互鑒。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進入新時代以來,這種合作更加深入,包容互鑒的力度更大、更強。中國不僅致力于與有建樹的航天國家開展合作,也致力于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航天技術,擴大中國航天的“朋友圈”,壯大國際航天的“共同體”。
隨著中國航天的快速發展,中國正在航天領域實現“并跑”和局部“領跑”。眺望前路,越來越多的科技無人區橫亙在遠方。眺望星空,更加遙遠的征途需要強大的合作力量。中國航天人從航天精神譜系中尋找答案、汲取力量,既決心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也真誠地期待與世界上更多的伙伴攜手前進。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華民族有著樸素而悠久的大同夢想,希望構建“天下為公,是為大同”的理想社會,帶有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天安門城樓上的“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標語和中國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都蘊含著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對世界前景的美好期待。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而且致力于為人類社會發展作貢獻。毛澤東在1956年11月為紀念孫中山誕辰90周年寫的文章中講:“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鄧小平充滿希冀地說:“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責任對人類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江澤民承諾:“中國人民要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胡錦濤自信地表示:“中國人民有能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說:“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航天精神譜系的所及,與為人類作貢獻、期待天下大同的美好憧憬是一致的。“兩彈一星”的成功,極大地增強了愛好和捍衛世界和平的力量,極大地振奮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改革開放后,中國航天開展了密切的國際合作,與巴西聯合研制地球資源衛星,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承接國際衛星發射任務,以開放心態搞載人航天工程。進入21世紀,中國航天積極推動整星出口,并持續加大“走出去”步伐。北斗二號區域組網服務亞太,北斗三號全球組網服務寰宇,北斗三號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從“嫦娥探月”到“天問探火”,中國長期致力于在探月和深空探測領域推進國際合作。通信衛星在靜止軌道上連成了“星星橋”,遙感、氣象衛星等俯瞰五大洲、四大洋,空間科學合作日益密切,火星探測、空間站建設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開創性貢獻……凡此種種,都是中國航天精神“為世界謀大同”的理念反映,都是中國航天致力于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與貢獻。
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中國航天人將在黨的領導下,以航天精神譜系為指引,繼續開放融合、合作共贏,在包容互鑒中促進共同發展,為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為了全人類的共同福祉而持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