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欽堅 蘇國鵬 羅遠驄
摘 要: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國民對糧食需求的增加,糧食需求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發展所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從目前國內的農作物生產結構、耕地數量與面積的整體情況看,社會發展對于糧食的需求還存在供應上的問題。本文從現階段農作物栽培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技術應用角度與農作物栽培的高產途徑分析,旨在通過相關研究成果提升當前農作物的整體栽培質量與產量。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高產;農業技術
糧食需求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民生問題。現代化產業結構布局、城市化發展與人口總量較多等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加大,也加劇了農作物的產量與社會需求之間不對等。近幾年,我國通過進口大量的糧食來解決農作物產量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供需矛盾。農作物栽培技術與高產途徑的研究對于國內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現有的栽培與種植基礎上,通過技術改良與加大農業技術推廣范圍等形式,積極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一、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栽培技術思想落后
目前,農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栽培技術落后,大部分地區仍以傳統人工種植管理的方式耕種。盡管我國大力發展農業,出臺了相應優惠政策,也積極進行新技術的宣傳和推廣,但是依舊有很多地區沿用傳統種植模式,而傳統種植模式具有分散、落后的特點。尤其在城鎮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許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到城市務工,農村出現老齡化、低素質化等現象,中老年農民對新技術、新思想、新政策接受得比較慢,甚至有一些思想比較保守的農民排斥它們。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農業發展比較緩慢,技術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再進一步分析,一方面,推廣資金不足。農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對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也有較高要求,而農村的機械化水平還有待提升,且農民素質較低,學習能力不足,栽培技術推廣緩慢。另一方面,技術推廣比較被動。高產高效農業技術雖然在不斷推廣,但是并不是所有鄉鎮都了解新技術的優勢和作用,在新技術、新知識的學習方面缺少主動性。
(二)現代化設備運用技術不足
現如今,農業不僅在向機械化方向發展,也在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很多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如智能大棚、無人機等。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積極宣傳農機技術、智能技術,政府部門也提供了相應的采購補貼。然而,很多農民雖采購了新設備,但不會使用,尤其對于中老年農民來說,操作農業機械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考取資格證書的難度較大。因此,在設備推廣的同時,更要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以保障農民可以合理有效地運用新設備、新產品。
二、農作物栽培技術
(一)科學選種技術
選種屬于農作物栽培的首要環節,品種質量影響農作物整體的生長情況與產量。選種時,要避免采用存在病害的種子,防止影響后續的栽培管理。一般情況下,通過浮力法的方式,能夠對種子的質量進行初步判斷。判斷依據為:受浮力作用,浮起的種子大概率存在品質問題,反之則為正常品質的種子。科學選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種子的成活率,為后續的優產高產提供較好保障。
(二)提高耕地管理水平
隨著農作物生長階段的不同,耕地管理涉及的工作內容對土地管理、播種管理等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在完成播種、移植前,要對土地進行翻耕、鎮壓以及起壟等,以使種植環境達到高產的要求。土地管理的一系列措施是為了保障農作物可以獲得較好的生長環境,使農作物能夠較好吸收水分、肥料與空氣,提高農作物的存活率與生長質量。在進行農作物的播種工作前,需要對土地環境做好管理工作,排除影響高產與農作物正常生長的不利因素。
(三)水肥一體化技術
不同種類的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存在較大差異,同時對水分與肥料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同。在農作物栽培與生長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及不同階段的生長需求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土地肥力與澆灌比例,使農作物不同階段的生長養分能夠得到較好保障。另外,在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支持下,壓力灌溉系統已經在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工作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通過該項技術的應用,農作物的栽培管理工作可以實現較為精確的水分與養料控制,對于病蟲害防治與農作物生長管理具有較好的作用。
三、農作物高產途徑分析
(一)重視栽培技術的應用
栽培技術因素是影響農作物高產的眾多因素之一,栽培技術能夠為農作物高產提供較好的技術保障,從而使農作物栽培實現精細化與科學化。在我國現階段的農業種植技術科研工作中,根據農作物種類與地區性因素的不同,農作物的栽培技術也具有專門的配套措施。根據農作物的正常生產需求,在以高產為前提的農作物栽培管理工作中,需要對現有的栽培技術與農作物生長管理工作進行技術上的支持,以此為農作物高產提供較好的技術型保障。如種植者要注意除草工作管理,在噴灑化學除草劑時,盡量不采用化學方式,同時注意選擇高產農作物的品種。在進行田地管理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土壤的重要性,以便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更全面地制訂管理計劃,如農作物不同生長環節的雜草處理工作等。在以往的農作物種植管理工作方面,由于部分農業工作者沒有足夠重視栽培技術的有效應用與配套實施,致使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養料供給管理失誤,有的出現肥料品種選用不當等情況,造成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
(二)注重病蟲害防治
種植期間,常見的農作物病蟲害有葉枯病、病毒病和白粉病等,常見的農作物害蟲有玉米螟、棉鈴蟲蚜等。種植者應積極采取防病害措施,減少藥物的數量,避免周圍環境污染,避免過多化學性藥劑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為了防止和控制病蟲害,在播種前須對部分農作物種子進行相應的處理。對于部分農作物的種子可采用浸泡殺蟲的方式,如高粱種子可采用熱水和石灰液浸泡的方式來加強防蟲能力。
種植者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還應重視除草工作,以減少發生病蟲害。若出現病蟲害,一是第一時間將其清除、深埋或者燃燒病稈、病苗。二是可采用物理控制法,通過對害蟲進行物理控制,增加其趨化、顏色和光澤,以增加捕獲效果,提升防治效果。三是可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合理運用生物防治模型,在農作物地區捕殺出現的病蟲,從而減少農作物地區的病蟲數量,提高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三)加強栽培技術管理
提升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不僅需加大投入、改進完善相關政策,還需積極進行技術推廣和宣傳。政府可以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技術宣傳和推廣,改進宣傳方式,主要針對中老年群體進行宣傳教育,使中老年群體更容易接受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栽培技術示范活動,為農民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另一方面,要運用各種媒體技術,如電視、廣播、網絡等,拓展宣傳的渠道和方式,使農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新技術。
四、結? 語
綜上所述,當前的農作物高產管理工作與發展計劃制訂,需要結合種植環境的實際情況。一方面通過全面的生長管理,使農作物能夠獲得較好的周期性管理,以此為高產提供較好保障。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育種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與種植環境優化技術等方面的創新和優化。借助現代化智能農業發展,推動農作物選種、生長管理與病蟲害管理等環節獲得更好保障。
參考文獻:
[1]苗安斌.農作物栽培技術和高產途徑的研究[J].江西農業,2018,(10):28.
[2]崔穎.農作物栽培技術和高產途徑研究[J].南方農機,2019,50(12):51.
(作者單位: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