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春 朱君鑒 張持岸 孫 劍 王 瑤
1 海南省氣象探測中心,海口 570203 2 山東省氣象臺,濟南250031 3 北京敏視達雷達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4 海南省東方市氣象局,東方 572600 5 海南省南海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570203
提 要: 分析了2019年8月29日發生在海南省屯昌縣和儋州市龍卷過程的??陔p偏振多普勒雷達探測資料。龍卷發生在臺風楊柳右前方大約370 km處的臺風雨帶中的對流風暴單體中,兩次龍卷發生都與風暴合并有關聯,一次發生在風暴單體合并前12 min,一次發生在風暴單體合并后5 min。單體合并導致風暴反射率因子增強,風暴高度增高,風暴中氣旋迅速增強。兩次龍卷,雷達都探測到龍卷渦旋特征(TVS),探測到TVS的時間比龍卷發生時間分別提前27 min和5 min。龍卷發生前對應龍卷渦旋特征位置的相關系數(CC)值沒有變化,龍卷發生時,龍卷渦旋特征位置的CC值突然減小到0.8以下,龍卷發生后CC的低值特征持續了20 min以上。兩次龍卷都有后部風暴單體并入,龍卷發生在主風暴單體的后部、兩個風暴單體合并的連接處。
海南省是我國龍卷多發的省份之一。據統計,2004—2015年海南省共發生龍卷21次,其中熱帶氣旋龍卷7次,熱帶氣旋龍卷普遍達到EF1級或EF2級(鄭艷等,2017)。
熱帶氣旋外圍雨帶中常常有龍卷發生,近年來我國廣東省發生過多次這一類龍卷(黃先香等,2019a;李彩玲等,2007;李兆慧等,2017;朱文劍等,2016), 2006年8月4日和2015年10月4日發生在廣東省佛山市的龍卷,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2019年8月29日夜間,在臺風楊柳的外圍雨帶中,海南省屯昌縣新興鎮和西昌鎮、儋州市那大鎮先后遭受龍卷風襲擊,導致8人死亡,8人受傷(李彩玲等,2020,陸琛和魏鳴,2020)。因為其生命史短、尺度小、突發性強,對龍卷的監測和預警非常困難。對于臺風外圍的龍卷預警難度更大,近年來鄭媛媛等(2015)、李彩玲等(2016)、王秀明和俞小鼎(2019)對此類龍卷的監測和預警做了很多研究。鄭媛媛等(2015)對10次臺風龍卷過程的環境背景和其中F2、F3級以上龍卷過程的回波結構演變特征分析認為:(1)臺風龍卷所處環境基本為弱對流有效位能(200~1 000 J·kg-1)和風隨高度強烈順轉的強低空風的垂直切變環境,0~1 km風的垂直切變超過10-2s-1,風暴的相對螺旋度很大。臺風龍卷大多數出現在臺風前進方向的右前側,位于0~1 km風切變和相對風暴螺旋度大值區。龍卷主要產生于臺風外圍螺旋雨帶上,臺前龍卷產生前往往地面已存在風向切變和風速的輻合,但溫度梯度不大。(2)在臺風影響環境下導致龍卷的風暴屬于微超級單體風暴,有水平尺度2~4 km的中氣旋;垂直渦度限制在4 km以下;風暴單體的質心在2 km左右,風暴伸展高度在5~7 km。佛山龍卷研究中心(黃先香等,2019b)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珠江三角洲龍卷預警流程,成功地預警了2018年兩次龍卷的發生,驗證了流程的可行性。以上研究成果對于臺風路徑的預警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支持,但正如黃先香等(2019b)指出的,目前龍卷預警的空報率比較高,需要對雷達觀測資料的深入分析,加深對龍卷的觸發、維持、消亡機制的認識。
尋找更多有效的龍卷預警方法,使用先進的雙偏振多普勒雷達信息是便利的途徑之一。龍卷的發生發展突發性強,在實際業務中對龍卷的預警,需要預報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策,需要更多龍卷發生前雷達探測的有用信息。Wurman et al(2007)分析了兩部高時空分辨率的X波段多普勒雷達同時探測到的1997年5月26日發生在俄克拉何馬的龍卷風暴過程,風暴中發生了兩次龍卷,最初的龍卷發生在主超級單體與另一個較弱的風暴合并時,這個龍卷被兩個風暴的降水所包圍,僅僅幾分鐘后,最底層的渦旋都開始減弱,龍卷消亡;第二個龍卷發生,是主超級單體與另一個更大的超級單體合并,合并后中層中氣旋再度增強,新的鉤狀回波再度發展,龍卷再度產生,但合并破壞了主超級單體的結構,鉤狀回波很快收縮,中氣旋消散,龍卷也很快消亡。
Lee et al(2006a;2006b)跟蹤研究了1996年4月19日美國伊利諾伊州大規模龍卷爆發過程中109個風暴單體的移動、分裂、合并和發展的復雜過程,分析了龍卷生成與風暴單體合并和風暴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發現26次風暴合并中,54%的龍卷發生在單體合并前后的15 min內。安徽阜陽的一次龍卷過程中也探測到龍卷發生前的風暴單體合并(朱江山等,2015),龍卷發生在單體合并后3 min。2016年6月5日發生在海南文昌的龍卷也與兩個部分單體之間相互作用有關(王秀明和俞小鼎,2019;張培昌等,2019)。張濤等(2020)、鄭永光等(2020)對2019年7月3日遼寧開原龍卷的演變特征、形成條件和機理做了研究和分析。
雙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的應用,為龍卷的探測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2019年8月29日發生在海南省儋州市的龍卷,距離??陔p偏振雷達60~120 km范圍內。雷達探測資料分析表明,龍卷的發生與風暴單體的合并有關聯。龍卷發生前雷達給出了龍卷渦旋特征(TVS)產品,龍卷發生時,探測到了龍卷碎片特征(TDS)。
??诶走_原為S波段單偏振多普勒天氣雷達CINRAD/SA,2019年4月升級改造成雙偏振多普勒雷達并投入運行。同年5—7月進行雷達技術維護,對雷達系統的各個參數進行了嚴格標定。
2019年8月29日02—04時(北京時,下同),受臺風楊柳外圍環流影響,海南省屯昌縣新興鎮和西昌鎮、儋州市那大鎮先后遭受龍卷風襲擊,導致8人死亡,8人受傷。根據佛山市龍卷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氣象局的聯合實地調查結果,屯昌縣龍卷(以下簡稱屯昌龍卷)發生在02:54前后,持續時間約7 min,路徑長度約9 km,造成大片樹木攔腰折斷和大片樹木連根拔起,最大破壞寬度約150 m,破壞程度為EF2級,無人員傷亡。
此時臺風楊柳位于17.2°N、113.1°E南海海面上,距離儋州龍卷發生地大約370 km,向偏西方向移動(中央氣象臺臺風網http:∥typhoon.nmc.cn/web.html),龍卷發生地位于臺風楊柳前進方向的右前側,與黃先香等(2019a;2019b)、鄭媛媛等(2015)研究的臺風龍卷易發區結論一致。
儋州市那大鎮龍卷(以下簡稱儋州龍卷)約發生在04:03, 持續時間約6 min,龍卷跳躍式前進,路徑總長度約5 km,中間有1.8 km破壞痕跡不明顯,最大破壞寬度約400 m,造成整個鐵皮廠房屋頂和鋼架結構坍塌,破壞程度相當于EF2級,導致8人死亡、8人受傷。
圖1a是臺風楊柳移動軌跡(中央氣象臺臺風網http:∥typhoon.nmc.cn/web.html),29日02時臺風楊柳以25 km·h-1的速度向西移動。圖1b是??陔p偏振多普勒雷達CINRAD/SA_D(以下簡稱??诶走_)反射率因子產品(R20)。紅色三角為儋州龍卷發生地位置,紅色圓圈為臺風中心位置,兩者之間距離大約370 km。臺風向偏西方向移動(紅色箭頭方向)。發生龍卷的風暴單體位于臺風外圍雨帶中,這條外圍雨帶不是很典型(風暴單體排列不連續),雨帶中的風暴單體沿臺風外圍的東北氣流自東北向西南方向移動(黃色中空箭頭方向)。圖2是風暴單體X4的反射率因子移動路徑,反射率因子濾除了低于50 dBz的部分,01:40引發龍卷的風暴單體X4在??跂|部生成,風暴隨著臺風外圍的偏東北氣流向西南方向移動。02:09風暴單體X4追上其前方的單體M5(圖略),兩個風暴單體合并,回波頂高由5 km增高到8 km以上,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上升到4 km(圖3a),最大反射率因子增強到59 dBz,風暴迅速增強,單體中開始探測到氣旋性渦旋,風暴移動方向開始偏向承載層氣流方向的右側,向西偏南方向移動。02:55風暴移動到屯昌境內,風暴單體后方較弱的單體C5追上單體X4,再次發生風暴單體合并,回波頂高和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再次增高,風暴強烈發展,很快地面出現龍卷。03:58 風暴移動到儋州市那大鎮附近,又一次與其后方的風暴單體N8合并,風暴再度增強,地面再次出現龍卷。

圖1 2019年8月29日(a)02—19時臺風楊柳移動軌跡,(b)03:01??诶走_0.5°反射率因子產品(R20)(圖1b中紅色三角:儋州龍卷位置,黃色箭頭為龍卷移動方向,紅點:臺風位置,紅色箭頭:臺風移動方向)Fig.1 (a) Typhoon Podul moving track from 02:00 BT to 19:00 BT, (b) Haikou radar reflectivity factor product at 0.5° elevation (R20) at 03:01 BT 29 August 2019(Red triangle is location of Danzhou tornado, yellow arrow is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tornado, red dot is typhoon location, red arrow indicates motion direction of typhoon)

圖2 2019年8月29日風暴單體X4移動路徑(圖中濾除了反射率因子小于50 dBz的部分)Fig.2 The moving path of the storm cell X4 on 29 August 2019(The part with reflectiveity factor less than 50 dBz is filtered out in the figure)

圖3 2019年8月29日風暴單體X4風暴變化趨勢產品(a)屯昌龍卷,(b)儋州龍卷(黃線是風暴質心高度,紫線是最大反射率高度,白線段為風暴頂高和底高)Fig.3 Storm cell X4 trend products on 29 August 2019(a) Tunchang tornado, (b) Danzhou tornado(Yellow line is the height of the storm’s center of mass, purple line is the height of maximum reflectivity,white line segment is the storm top and bottom height)
風暴單體的合并常常導致風暴的強烈發展,有很多龍卷的發生與風暴單體合并有關。Sabones et al(1996)曾經探測到超級單體和颮線的相互作用引發的龍卷,Wolf et al(1996)也報道了超級單體之間的合并導致了強龍卷的生成。
Lee et al(2006a)研究了1996年4月19日美國伊利諾伊州大規模龍卷爆發過程中的26次風暴合并,將導致風暴單體合并的情況歸納為3種:(1)偏向承載層平均風右側的氣旋性旋轉的單體與沿著承載層平均風方向不旋轉的單體之間的合并;(2)偏向承載層平均風左側的反氣旋性旋轉的單體攔截不旋轉的單體或者氣旋性旋轉的單體之間的合并;(3)偏向承載層平均風右側的氣旋性旋轉的單體攔截另一個偏離很小的單體之間的合并。并且將風暴單體合并的形態分為4種:類型A,一個較大的風暴單體合并入一個較小的單體,結果反射率因子面積增大,或者強度增強。合并后,風暴結構和旋轉度隨之發生變化。類型B,主風暴和次風暴合并,結果主風暴脈沖上升,主風暴周圍或者風暴合并位置反射率因子增強。類型C,當兩個較強的風暴單體移動到很近時,在兩個反射率強中心之間新生一個新的單體,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兩個單體強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數值模擬顯示(Ryzhkov et al,2002),新的上升氣流在兩個風暴之間出流邊界相遇的地方,這個新的風暴很快取代了原來的兩個風暴。類型D,在兩個風暴單體合并的連接點或者附近生成新的單體,并入的單體失去ID,這個新生單體只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并且產生龍卷。
3.2.1 屯昌龍卷風暴單體的合并
確定風暴單體合并的時間常常比較困難,為使問題簡化,Lee et al(2006a)將0.5°仰角反射率因子區域中原本分開的最強反射率因子合并成一整體的過程定義為單體合并的時間。本文主要依據雷達的風暴追蹤信息(STI)產品,并結合這樣的方法分析此次過程中的強風暴單體合并過程。
圖4是??诶走_02:44—03:01反射率因子產品,圖上疊加了STI產品,白色細線是STI的移動軌跡和預報方向,借助于STI的指示,02:44(圖4d)中有較強風暴單體X4和較弱小的單體C7,單體C7沿著承載層平均風方向向西南方向移動;單體X4已經發展得很強,風暴中已經探測到中氣旋初始渦旋,02:49(圖4c)風暴中探測到中氣旋(M)和龍卷渦旋特征(TVS),風暴移動方向偏向承載層平均風方向的右側,與C7比較移動速度也慢一些,因此兩個單體之間的距離不斷縮小,到03:01(圖4a),在0.5°仰角,單體C7反射率強中心的大部分已經并入單體X4,兩個單體大于50 dBz的中心完全連接到一起,時間是03:06(圖略)。參考Lee et al(2006b)的判別方法,把0.5°仰角兩個風暴單體的強中心合并到一起作為判據,認定為單體合并時間,則比龍卷發生時間(02:54)滯后12 min。

圖4 2019年8月29日(a)03:01,(b)02:55,(c)02:49,(d)02:44??诶走_反射率因子合成展示屯昌龍卷風暴單體的合并過程(X4,C7為風暴單體,黑圓圈表示中氣旋,下同)Fig.4 Mergering process of Tunchang tornado storm cells expressed by series of Haikou radar refectivity at (a) 03:01 BT, (b) 02:55 BT, (c) 02:49 BT, (d) 02:44 BT 29 August 2019(X4, C7 indicate storm cells, black circle indicates mesocyclone, the same below)
3.2.2 儋州龍卷風暴單體的合并
儋州龍卷風暴單體的合并過程與屯昌龍卷的風暴合并非常類似(圖5)。03:46 風暴單體X4已經移動到屯昌的西部,即將進入儋州,在X4的北邊有個風暴單體N8(圖5d),03:46—04:04,N8和X4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實地調查龍卷發生在04:03,同樣參考Lee et al(2006b)的方法,03:58(圖5b)0.5° 仰角兩個風暴單體的強中心合并到一起,認定為方便合并時間,比龍卷發生提前5 min。
屯昌龍卷發生在風暴單體合并前12 min,儋州龍卷發生在風暴單體合并后5 min,以下做簡單的分析。屯昌龍卷發生前,從02:55時0.5°反射率可以看到,風暴單體X4的鉤狀回波已經形成,可認為單體C7與X4之間的相互作用激發了龍卷的生成,猜測單體C7的前部下沉氣流進入X4的鉤狀回波區,但因為風暴距離雷達約有70 km,0.5°仰角PPI上風暴中心位置距離地面1 km,無法探測到低層的狀況來驗證,因此只能是猜測;而儋州龍卷發生時,03:58 風暴中心距離雷達大約100 km,0.5°仰角風暴中心位置距離地面1.5 km,1.5 km以下的狀況也無法探測到,但從TVS疊加在03:58時0.5°仰角反射率因子圖(圖5b)上的位置,大致在風暴強反射率的中心位置,因此可以認為由于風暴合并使得風暴上升速度增強,導致渦旋在垂直方向拉伸而產生龍卷(參看圖6c、6d)。
圖6是??诶走_03:46—04:04連續4個時次RCS產品,剖面位置通過單體X4和單體N8的強中心(圖5中白色細線的位置)。從圖中可以看到風暴單體N8逐漸追上單體X4,兩個單體的強中心逐漸合并的過程。風暴內最強反射率因子(55~60 dBz)的面積不斷增大,高度增高,最強反射率因子的高度由大約6 km上升到7.5 km左右。

圖5 同圖4,但為儋州龍卷(a)04:04,(b)03:58,(c)03:52,(d)03:46(N8為風暴單位,黑色倒三角為TVS)Fig.5 Same as Fig.4, but for Danzhou tornado at (a) 04:04 BT, (b) 03:58 BT, (c) 03:52 BT, (d) 03:46 BT(N8 is storm cell, black inverted triangle indicates TVS)

圖6 ??诶走_2019年8月29日(a)03:46,(b)03:52,(c)03:58,(d)04:04連續4個時次RCS產品(剖面位置通過單體X4和單體N8的中心)Fig.6 Haikou Radar RCS products for volume scan at(a) 03:46 BT, (b) 03:52 BT, (c) 03:58 BT, (d) 04:04 BT 29 August 2019(The cross section passes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cell X4 and the cell N8)
后面的分析會看到龍卷發生在兩個風暴單體的相接位置。
風暴單體合并有可能激發風暴的發展,導致龍卷的發生,在紛亂的風暴單體移動的情況下,判斷可能的風暴合并對于龍卷預警是有用的,CINRAD/SA的STI產品是有用的工具。STI產品中,白色小圓圈是風暴單體當前的質心位置,白色細折線是風暴的過去位置,線上的菱形小方點是風暴過去每個體掃時間的質心位置,風暴的前方帶十字線的直線是預報的風暴未來位置,兩個十字星之間的時間間隔是15 min。圖7a是29日03:46海口雷達的STI產品,圖中可以看到風暴單體N8過去的移動速度和預報速度都比單體X4快很多,并且預示未來風暴之間的距離會很快縮小,風暴很快會發生合并。圖7b 02:49時風暴單體C7和X4也類似,預示很快就要發生風暴合并。需要注意的是STI產品每個體掃完成后會不斷修正預報位置,個別時次會出現較大的方向偏差,因此考察單體移動的歷史位置,判斷風暴移動的大趨勢更為準確。比如圖7a中,根據過去位置做主觀外推(圖中紅色虛線),風暴單體N8與X4的合并時間比圖中兩個STI產品的交點時間有所提前,與這兩個風暴的實際合并時間(04:04)很接近。

圖7 2019年8月29日(a)03:46和(b)02:49??诶走_風暴追蹤信息(STI)產品(圖7a中紅色虛線表示對風暴單體N8移動方向的修正)Fig.7 The storm tracking information (STI) products of Haikou Radar at (a) 03:46 BT and (b) 02:49 BT 29 August 2019(Red dotted line represents the correction of the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storm cell N8 in Fig.7a)
TVS是專門為龍卷的監測和預警設計的雷達應用產品。在屯昌龍卷發生前27 min,風暴單體X4中02:27和02:33連續兩個體掃雷達探測到TVS;02:54龍卷發生之后,02:55—03:07,連續3個體掃雷達探測到TVS;儋州龍卷發生前5 min,雷達又探測到TVS。表1是這次龍卷過程中雷達探測到的TVS產品的部分屬性。表中可見,TVS渦旋的底高為0.6~1.4 km,平均為0.9 km。進一步分析,底高的差異是因為龍卷渦旋與雷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的,這6次的底高都是雷達最低仰角0.5°探測到的高度,也就是雷達能夠探測到的最低高度。龍卷渦旋最大切變所在的高度也都是雷達所能探測到的最低高度0.6~1.4 km。TVS渦旋的頂高在3.4~4.7 km,平均為3.9 km。TVS的厚度平均為3 km。龍卷的最大切變在18×10-3~35×10-3s-1,平均值為30×10-3s-1。儋州龍卷最大切變為18×10-3s-1,比屯昌龍卷小很多,除了渦旋自身的強度有差異外,這與龍卷和雷達之間的距離增加時雷達波束展寬效應有關。例如2009年7月16日河南省濮陽縣發生的F1級龍卷(李改琴等,2014),因為距離雷達只有16 km,雷達探測到的最大切變量達到215×10-3s-1。

表1 2019年8月29日屯昌龍卷和儋州龍卷風暴TVS特性表Table 1 Tunchang tornado and Danzhou tornado storm TVS characteristics on 29 August 2019
圖8是??诶走_0.5°徑向速度(圖8a,8c,8e)和徑向速度垂直剖面(圖8b,8d,8f)產品。垂直剖面的位置是其徑向速度產品上的白線位置,通過龍卷渦旋中心(白色箭頭的位置),剖面線與徑向接近垂直,雷達位于龍卷的北偏東方向,在渦旋左側是離開雷達的正速度,右側是朝向雷達的負速度。三幅剖面圖上可以看到,渦旋的高度只有2 km左右,比雷達算出高度略低,這是因為環境風(北偏東方向)很大,渦旋正負速度對的上部被淹沒所致。還可以看到,渦旋強度最底層最強,負速度和正速度都是最低層絕對值最大。局限于雷達的分辨率,粗略估計渦旋的水平尺度在4 km左右,中心最強,向外圍逐漸減弱。

圖8 2019年8月29日(a,b)02:55,(c,d)03:01,(e,f)03:07??诶走_(a,c,e)徑向速度和(b,d,f)沿圖8a,8c,8e中白線徑向速度垂直剖面產品Fig.8 Radial velocity (a, c, e) and radial velocity cross-section (b, d, f) along white line in Figs.8a, 8c, 8e of Haikou Radar at (a, b) 02:55 BT, (c, d) 03:01 BT, (e, f) 03:07 BT 29 August 2019
龍卷碎片特征(tornadic debris signature,TDS)是指龍卷將地面上的雜物碎片卷到空中,這些雜物碎片方向隨機、形狀不規則、尺寸很大、介電常數很高,從而產生高反射率因子ZHH、低的差分反射率ZDR和異常低的零滯后相關系數CC的雙偏振雷達探測特征。自從Ryzhkov et al(2002)用S波段雙偏振雷達在超級單體鉤狀回波的末端處探測到龍卷碎片特征TDS之后,許多探測研究表明,在C波段和X波段雙偏振雷達上同樣探測到了TDS。2015年10月4日廣東省佛山市臺風彩虹外圍的龍卷,X波段雷達曾經探測到TDS特征(張建云等,2018),TDS特征在龍卷監測預警業務中非常有用,尤其在龍卷被雨區包圍,或者龍卷發生在夜間,視覺無法確認龍卷是否已經在地面生成的情況下,TDS可以幫助確認龍卷的發生和位置。
Kumjian and Ryzhkov(2008)曾經提到在龍卷被雨區包裹的情況下,雨滴可能與龍卷卷起的雜物混雜。這樣ZDR會因為雨滴的存在而升高,從而導致ZDR不是很低。但是任何非氣象反射物,如混雜在水成物中的龍卷卷起的雜物碎片,都會使相關系數CC明顯降低。因此在有雨滴存在的情況下,不能過于強調ZDR很低的TDS特征,而CC是龍卷監測最有效的雙偏振參量,對此,Ryzhkov et al(2005)也有同樣的論述。
在這次龍卷過程中,CC低值的TDS特征非常清楚,而ZDR低值的特征不明顯。圖9是03:01??诶走_0.5°的反射率因子(圖9a)、徑向速度(圖9b)和零滯后相關系數(圖9c)。圖中雙箭頭指向的位置是龍卷渦旋特征(圖9b中TVS)的位置(使用雙偏振雷達PUP軟件的光標聯動功能,雙箭頭同時指向不同產品的同一坐標位置),反射率因子值大于50 dBz,這個位置位于上文所述主風暴單體X4的后部、后面追上并入的單體C7的前部,2個風暴單體合并的接點位置;徑向速度產品指向正負速度對位置,正速度達到25 m·s-1,負速度為-13.5 m·s-1,速度差為38.5 m·s-1;零滯后相關系數低于0.8,最低值為0.76,這是典型的TDS特征。

圖9 2019年8月29日03:01海口雷達0.5°(a)反射率因子,(b)徑向速度,(c)零滯后相關系數Fig.9 Reflectivity (a), radial velocity (b) and co-pol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 at 0.5° elevation of Haikou Radar at 03:01 BT 29 August 2019
圖10是8月29日04:04??诶走_0.5°的反射率因子(圖10a)、徑向速度(圖10b)和零滯后相關系數(圖10c)。圖中雙箭頭指向的位置是龍卷渦旋特征(圖10b中TVS)的位置,反射率因子值大于55 dBz,這個位置位于上文所述風暴單體X4的后部、N8的前部,2個風暴單體合并的接點位置;徑向速度產品指向正負速度對,正速度達到34.7 m·s-1,負速度為-7 m·s-1,速度差為41.7 m·s-1;零滯后相關系數低于0.88,最低為0.85。

圖10 同圖9,但為04:04Fig.10 Same as Fig.9, but for 04:04 BT
圖11列出了零滯后相關系數CC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圖11a~11d是??诶走_0.5°平均徑向速度V(27號產品),圖11e~11h是CC(160號產品)。圖11a和11e的時間相同,位置相同,圖中雙箭頭指向相同的位置,從02:55(圖11a)到03:29(圖11d)白色虛線箭頭所指位置都有清晰的正負速度對,這個速度對的位置是龍卷渦旋特征(TVS)的位置。右側相同的位置表示了相關系數的狀態,03:01(圖11f),TVS位置的CC值在0.9以下,而02:55(圖11e)TVS位置的CC值比周圍低得很少,因此可以認為這是龍卷剛剛發生。實地調查屯昌龍卷03:03之后消散,但從圖中可以看到這個CC的低值的特征一直維持到03:12(圖11g)之后,甚至到03:29還可以看到對應于TVS的位置,CC的值還比其周圍的低(大約0.94 左右)。分析其原因,應該是地面的雜物碎片一旦被卷到TVS的渦旋中,往下落地的過程很慢,而在龍卷開始著地時,只是一瞬間就把地面的雜物卷到空中,時間很短,因此02:55—03:01期間CC值變化很大。

圖11 2019年8月29日(a,e)02:55,(b,f)03:01,(c,g)03:12,(d,h)03:29??诶走_0.5°平均徑向速度(a~d)和零滯后相關系數(e~h) Fig.11 Haikou Radar 0.5° radial velocity (a-d) and co-pol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e-h) at (a, e) 02:55 BT, (b, f) 03:01 BT, (c, g) 03:12 BT, (d, h) 03:29 BT 29 August 2019
儋州龍卷從03:58開始,CC的值04:04突然減低到0.8以下(圖略),之后也維持了超過12 min。CC的低值在03:01和04:04兩個時次最清晰,因為雷達波束隨距離展寬的效應,不便于分析TDS的尺度大小,徑向方向,雷達的距離庫長為250 m,分析看到CC的低值區大約占10個庫長,大約2.5 km。
綜合以上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龍卷發生在臺風楊柳右前方大約370 km的臺風外圍雨帶中,雨帶中較強風暴單體X4的強烈發展和轉向,攔截了后面移動速度快的較小風暴單體C7和N8,造成風暴合并,引發龍卷產生。
海南省這次兩處龍卷的發生都伴有風暴的合并,屯昌風暴單體合并在龍卷發生后12 min,儋州風暴合并在龍卷發生前5 min。因此在環境條件有利于龍卷產生的條件下,監測風暴的合并對于龍卷預警無疑是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監測表明,STI產品能給出風暴移動的軌跡,預示風暴未來的合并,是監測風暴合并的有用工具。
(2)屯昌龍卷發生前27 min,儋州龍卷發生前5 min,雷達探測到了TVS,可見TVS產品是龍卷探測和預警的有效工具。探測到的TVS渦旋的底高都是雷達能夠探測到的最低高度,平均為0.9 km。TVS渦旋的頂高在3.4~4.7 km,平均為3.9 km。TVS的厚度平均為3 km。龍卷的最大切變在18×10-3~35×10-3s-1,平均值為30×10-3s-1。最大切變也都發生在雷達能探測到的最低高度。
(3)兩次龍卷發生時,龍卷渦旋處的CC值都非常低,03:01低至0.76。龍卷發生后,地面雜物碎片被卷到空中,CC值突然降低;龍卷消亡后,CC的低值能維持10 min以上,說明雜物碎片會在空中停留較長時間。CINRAD/SA是大功率遠距離探測雷達,最低仰角0.5°,在50 km以外,雷達波束中心高度已經在600 m以上,即使探測到TVS,也無法知道地面是否發生了龍卷,而TDS特征可以幫助確認龍卷是否已經發生,盡管TDS對龍卷的預警沒有提前時間,但對于風暴移動的下游的預警是有意義的,這個例子中看到龍卷發生后,CC的值突然增大,這可以明確判斷龍卷的發生,但是龍卷消亡之后,盡管對應TVS位置CC的值會逐漸減小,但仍然低于TVS周圍的值,因此對于判斷龍卷的消亡需要結合更多的信息做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