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藏族民居建筑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風格,表現出濃郁而強烈的高原氣息和民族特色。以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間為研究對象,分析平頂屋民居的院落平面構成、建筑空間構成,探究云南藏族民居建筑空間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云南藏族民居;平頂屋;建筑空間;藝術特征
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是云南省藏族群眾聚居的主要區域,它地處滇、川、藏三省交匯處,藏族群眾世代居住于此,文化悠久,處處流淌著藏族文化氣息。該區域海拔較高,氣候多樣,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豐富,藏族群眾的衣食住行深受影響,獨具特色。云南藏族民居根據形態特征可分為平頂屋和坡頂屋兩種形式,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傳統藏族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獨具藏族特色的木結構建筑,是藏族群眾智慧的結晶。
本文從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的院落平面構成、屋頂造型特征、建筑平面構成、立面造型特征、建筑色彩等方面對民居的空間藝術形態進行分析,研究藏族民居地域性風格。
一、云南藏族平頂屋建筑類型
云南藏族平頂屋建筑屬于碉式建筑,體量較大,立面呈梯形,上小下大,形端體穩,粗獷古樸。根據建筑形制特點,云南藏族平頂屋建筑可分為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兩種類型。
(一)民居建筑
平頂屋民居主要分布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高山峽谷地形,民居建筑依山而建,一般建造兩層,一層用來飼養牲畜,二層供人們居住使用,且設置有曬臺,方便晾曬糧食和草料。建筑形式相對輕巧,外墻采用石木結構,由夯土墻與內部木結構框架共同承重。
(二)宗教建筑
云南藏族地區宗教氣息濃郁,寺廟眾多,其中較具特色的宗教建筑之一是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的噶丹松贊林寺。整個寺廟依山而建,由多個碉房組成,色彩艷麗,體量較大,氣勢恢宏,宗教氣息濃厚,是當地眾多宗教建筑中突出代表。建筑一般為兩到三層,首層較高,主要為梁柱結構。室內裝飾華麗精美,柱子雕刻精細,色彩豐富多樣。
二、院落平面構成
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即獨立式和庭院式。總平面布局和民居的朝向決定了民居的總平面形態。獨立式是一種比較傳統的布局形式,一般只有一棟房屋,沒有圍護物圍合,即獨棟建筑,與現代的獨立式藏族民居形式類似。庭院式是由主體房屋和圍護建筑圍合而成,圍合形式多樣,地理位置不同,圍合方式也呈現出不同形式,大致可分為院墻圍合式、廂房圍合式、天井式。院墻圍合式建筑是云南藏族民居中常見的一種院落形式,它是由主體房屋與院落墻體圍合而成,較多采用木籬或矮石墻圍合,也有采用較高石墻或夯土墻與房屋圍合的形式。院墻高度大約為2m,房屋總平面呈長方形,院門設置在院墻上或者房屋的一個部分。院內飼養牲畜、家犬或晾曬糧食,是進入房屋的必經之路。廂房圍合式建筑是由房屋與廂房和短墻圍合而成,是從主體房屋的兩側延伸出廂房并與院落圍合。廂房用作過冬暖房、客房、廚房或儲物間。有的院落一側設置廂房,有的則兩側都有廂房,圍合形式不一,但總體平面呈方形。天井式建筑是云南藏族民居中最為典型的民居形式,這種建筑多為官式住宅,總平面呈方形。院落正中位置設置天井或庭院,四邊是由多個房間圍合而成。庭院與四周房屋之間設有檐廊或平臺,形成一個半開敞空間,便于各個房間之間的互通,體現了藏族建筑空間的完整性、嚴謹性、簡潔性的特點。
三、建筑空間構成
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建筑空間的形成和發展與藏族地區復雜特殊的地理環境、藏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息息相關。本文從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的屋頂造型、建筑平面構成、建筑立面造型、建筑色彩四個方面對建筑空間藝術特征進行分析。
(一)屋頂造型
屋頂造型是民居造型的直接體現,也是民居造型最顯著的特點。平頂屋造型比較簡單,根據其屋頂特征可分為“一”字階梯式、“凹”型階梯式、“回”型階梯式、不規則階梯式。
“一”字階梯式平頂屋屬于獨立式建筑,無院落圍合。一般建造成兩層,二層建造在一層的后半部分,剩余的前半部分作晾臺,是云南藏族平頂屋中最為簡單的形式(圖1)。
“凹”型階梯式平頂屋一般為三層,在二層屋頂上加建一層頂棚,外墻用木板圍合,里側不圍合,形成一種半開放的空間格局,空間內部用柱子搭建支撐屋頂,便于采光通風(圖2)。
天井式建筑的屋頂形式是“回”型,屬于官式民居,是云南藏族民居中最為典型的一種民居形式。中間是一個天井,四周是房屋,天井處有回廊。
不規則階梯式屋頂建筑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復雜的地形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由不規則幾何形狀堆積起來的建筑,大多建造在山坡上,結合地形特征建造,整體造型呈不規則的方形。
(二)建筑平面構成
從云南藏族民居聚落形態角度看,聚落存在著建筑整體與單體建筑的層次關系。想要了解聚落建筑的整體性,必須把單體建筑作為整體中的個體,分析其基本形態特征,研究單體建筑的個體形態特征對整個聚落建筑在整體組合關系與構成規律中的影響。
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有其相似的空間組合特征,建筑平面布局大致呈方形。具體可分為“口”型建筑體、“日”型建筑體、“U”型建筑體、“L”型建筑體、“回”型建筑體。“口”型建筑體是一種最為常見的建筑形式,大多以碉房的形式出現。“日”型建筑體是在“口”型民居建筑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由“口”型建筑墻體與院墻圍合而成,也稱墻體圍合式,與碉房的基本形態類似。“U”型建筑體是在“口”型或“日”型建筑墻體的基礎上沿墻體的垂直方向向上構建墻體,形成新的建筑形式,屋頂形式和建筑裝飾基本不做變化(圖3)。“L”型建筑體是在“日”型建筑或“口”型建筑墻體的一側沿水平方向外接或內接墻體,或錯層連接,總體平面呈“L”型(圖4)。“回”型建筑體也稱天井圍合式建筑。它是以庭院或天井為中心圍合成一個封閉的建筑空間。此類型民居在云南藏族民居建筑中具有鮮明的特色,大多以官式民居的形式出現。
(三)建筑立面造型
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的建筑整體由屋身和屋頂兩個部分組成。屋身即建筑墻體,可分為木質墻體和夯土墻體兩種形式。木質墻體是由木材與石材混合筑成的墻體,多運用在房屋的正立面,以立柱為基準,在各個立柱之間用木材圍合。夯土墻體是由基礎墻體和夯土墻兩部分組成,基礎墻體位于地面水平線以下,也稱地基,主要采用石材。夯土墻的外立面造型為梯形,也是最標準的夯土墻立面,上小下大,上薄下厚,整個墻體涂飾白色,莊嚴肅穆。夯土墻的側立面大多呈“L”型,一、二、三層立面逐漸上縮,一層的天花為二層的陽臺,因此外立面也隨之發生變化。在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中有一種體量較大的建筑,外立面呈“U”型,它是在一般建筑墻體上沿垂直方向構筑墻體,兩側高、中間低,土掌碉房的正立面多以這種形式出現。
(四)建筑色彩
建筑色彩在民居藝術特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營造的視覺美直接影響著民居的審美效果,也是民族傳統文化在建筑色彩中的具體體現。
云南藏族民居非常注重建筑的外觀造型和裝飾的美觀,外墻面色彩裝飾是其審美性特征表現手法之一,以白色為主,也有土、木材、石材等材料的原色。通常用朱紅色、深藍色等色彩涂飾屋頂、柱子、門板、額枋、斗拱、柱頭等。這些顏色不是隨意產生的,在云南藏族地區,白色代表吉祥、平安,多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朱紅色、深藍色這類深色涂料的運用不僅可以保護木質材料,同時具有辟邪的寓意。另外,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高原地帶,光照強烈,紅、白、黑三色在光照下可以形成鮮明的對比,錯落清晰,視覺突出,彰顯了藏族民居獨特的裝飾文化。在藏族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形成了藏族民族獨特的建筑空間裝飾風格。
墻體中窗戶的外墻涂飾和整個墻體統一,窗戶結構呈上窄下寬的梯形,裝飾黑色的牛頭窗套,這種裝飾方式并不是強調窗戶本身,而是與云南藏族圖騰文化中對牛的崇拜相關聯。
四、結語
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價值,不僅具有居住、生活的基本使用功能,也突出展現了藏族民居的審美功能,表達了藏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和情感需要。平頂屋民居建筑風格獨特,帶有濃厚的鄉土民族氣息,對云南藏族平頂屋民居的空間藝術特征體系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強明禮,任海青,杜官本.云南藏區木結構建筑的現狀與展望[J].木材工業,2013(4):25-28.
[2]石偉達,強明禮.云南藏區木結構民居特征分析[J].山西建筑,2014(7):1-2.
[3]李閃.云南藏族民居小木作研究[D].昆明:西南林業大學,2016.
作者單位: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