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食養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俗語說:“欲使身體好,藥補不如食補。”油印本《食治本草》由老中醫姜卿云1980年編寫,就日常食物中,講求防治疾病的方法,采集動植物食品凡365種,據歷代有關食物本草的文獻與食物營養的資料,列為飲水、植物、動物等三編,分為谷菽、蔬菜、果實、菌藻、五味、禽獸昆蟲、水族等七門。《中國藥粥譜》由遼寧科技出版社1984年10月出版,本粥譜是通過積累臨床經驗和收集民間驗方及歷代醫學家的七百多種藥粥資料加以整理和篩選,編寫出180種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促進人體健康的藥粥。《飲食療法》(合集)是由廣東科技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的,本書共收食療406種,個人可根據自已的身體狀況以及時令需要的飲食療法進行調補……這些養生食譜中失傳或瀕臨失傳的方子有天麻豬腦粥、安胎鯉魚粥、艾葉煲雞蛋、章魚煲豬腳、花生煲大蒜等。
《隨息居飲食》清末版、民國版及上世紀八十年代版,清人王士雄撰。他的曾祖王學權精于醫學,士雄繼承祖業,對溫病的證治和理論有獨到見解,是我國清代有貢獻的著名溫病學家和養生學家。士雄先生深知飲食對人生之重要,擅長于飲食調養。他說:“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本書列食物331種,分水飲、谷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等七類敘述。“每物求其實驗,不為前人說所惑。”所列單方,如:白扁豆治赤白帶下;菠菜潤腸通便;冬瓜行水消腫;絲瓜止嗽化痰;胡桃治淋排石;臨床亦都用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