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秋
說起吃鴨,站在食物鏈頂端的中國人堪稱絕世高手。北京烤鴨、南京鹽水鴨、廣東燒鴨、福建姜母鴨……百鴨爭艷。從整鴨到鴨身各個部位衍生出來的料理,諸如武漢鴨脖、潮汕打冷鹵鴨拼盤等等更是數不勝數。
關于鴨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戰國時期的《尸子》“野鴨為鳧,家鴨為鶩”。早在鴨還不叫鴨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研究吃鴨子了。幾千年的吃鴨歷史以及地域風土和家鴨品種的差異化,使得鴨肴遍布五湖四海,覆蓋酸甜香辣咸千家百味。
“三天不吃鴨,走路要打滑”,南京人愛吃鴨是出了名的,也就有了“鴨都”的美名。據統計,南京人一年能吃掉1億多只鴨子。
南京人對鴨子的熱愛,早在六朝時就已經開始。雖然有“一千個南京人有一千種吃鴨大法”的傳說,但是最有名的鴨饌,當屬紅遍全國的鴨界名菜——鹽水鴨。早在先秦時期,《吳地記》中就有“吳王筑城,城以養鴨,周數百里”的記載,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南京鹽水鴨的記錄。
八月是桂花盛開季節,南京街頭的桂花成熟香甜氣彌漫在空中,此時制作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故名為桂花鴨。
只經低溫煮熟的鹽水鴨,能保持豐富的汁水,鮮香細嫩,通體瑩潤。“炒鹽腌,清鹵復”,增加鴨的香醇,“炒得干”,減少鴨脂肪,皮薄收得緊,“煮得足”,食之有嫩香口感。
除了一口鹽水鴨惹得眾人饞,南京本地人最愛的還有金陵烤鴨。
南京烤鴨選用運動量更大的麻鴨,脂肪少,肉質更加緊實。它的重頭戲在于那酸甜適口的紅鹵,開吃時淋上鹵汁,鴨肉香味瞬間激發。
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當年“日食烤鴨一只”,還把他兒子朱棣也帶成了烤鴨的“死忠粉”。之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因為太喜歡南京烤鴨,就把烤鴨也帶到了北京,從第一家“金陵片皮鴨”開始走紅京城,成為現今北京烤鴨的前身。
梁實秋先生談及北京烤鴨,曾記敘過這么一件事:有人到北平吃烤鴨,歸來盛道其美,我問他好在哪里,他說:“有皮,有肉,沒有油”,我告訴他:“你還沒有吃過北平烤鴨。”
作為京味兒美食文化的名片,外酥里嫩的烤鴨有兩種烤制流派:燜爐烤鴨和掛爐烤鴨。
以北京便宜坊為代表的燜爐烤鴨,以秫秸將爐膛燒熱,放入鴨子,關閉爐門,用余溫將鴨子燜熟。烤好的鴨子潔白細嫩,肉汁豐盈,手藝傳承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以全聚德為代表的掛爐烤鴨,烤制過程則更加可控,鴨子受熱均勻,鴨皮脂肪充分融化,烤制出的鴨皮,擁有濃烈的果木香。剛出爐的鴨子外觀飽滿,顏色呈棗紅色,皮層酥脆,外焦里嫩。先夾一塊鴨皮蘸糖或者蒜茸,鴨油的脂香裹著砂糖或者蒜茸滑入口腔,激發出味蕾不同的感受和愉悅。再用薄巧的荷葉餅,卷上三兩片鴨肉、蔥絲、黃瓜條,蘸上特制的甜面醬,異常鮮美的味覺體驗,足以令人不能住口。
在上海、蘇州一帶盛行另一種“不厭其煩的豐饒”——八寶鴨。它稱得上是蘇滬地區“食不厭精”的代表,因為鴨子胸腔比雞大,皮肉薄,可容納眾多配料,也更容易蒸熟,所以八寶鴨的做法頗受推崇,既是傳統漢族名肴,又是清宮宮廷名菜。
八寶有著美好的傳統寓意,葫蘆形的鴨子又寓意富足,所以在中國流傳甚廣。其制作工藝較為繁復。首先,將鴨子整只拆掉骨頭,又不破壞鴨皮,清理干凈后,填入糯米、青豆、栗子、蓮子、紅棗、玉米、臘肉、香菇等切成豌豆大的丁。其次,用針和線繩將刀口處仔細縫合,再用紗帶在鴨身中上部勒出纖細腰線,使鴨子成葫蘆形狀。然后先用熱油炸、再經小火燜,成菜色澤紅潤,形狀完整,鴨肉酥爛,腴香濃溢,里面的八寶料吸足鴨油,汁濃味鮮,軟糯醇香。
幾乎每一個閩南人的胃里,都有過姜母鴨的“足跡”。
吃姜母鴨,泉州人講究用不大不小的青年整番鴨,胸肌發達,肉細嫩而鮮,皮脂又不過于油膩,豐腴正當年。姜母則是三年以上的老姜,皮厚肉堅,味道辛辣。每一只姜母鴨的最高禮遇,是一鍋一鴨。把整只番鴨和姜母放進傳統砂鍋,在麻油的加持下,姜母獨有的辛香和鴨肉的醇厚相得益彰。
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姜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后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姜母鴨妙在氣血雙補的同時,搭配鴨肉的滋陰降火功效,使得此道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