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促進旅游發展的精神動力;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是提升文化魅力的重要依托。當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為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有利于提升旅游發展品質、傳播弘揚中華文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西安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歷史積淀厚重,區位條件優越,具有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先天優勢和后發優勢。為此,西安市需以問題意識為導向,認清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不足之處,找準發力點,補足短板,通過項目引領、文化遺產保護、業態創新、文旅合作、隊伍建設來構建文旅融合生態格局。
關鍵詞:西安;文旅融合;文旅項目;融合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市2021年度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安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模式及實現機制研究”(WL224)研究成果。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旅融合對于促進經濟發展、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工作,自十八大以來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開啟了新時代旅游和文化融合發展的新征程。文旅融合作為一種新興發展模式,能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旅游強國建設,提升國家軟實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成為各地區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力,也成為時代發展必須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文旅融合的內涵與重要性
(一)文旅融合內涵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之間相互滲透、交叉匯合重組,逐步突破原有的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彼此交融而形成的新的共生體的現象和過程[1]。在這一過程中,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不斷形成,從而持續激發新動能、形成新優勢、實現新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研究表明,文旅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帶來創新能力、競爭力、消費與區域整合效益,同時也能夠促使旅游產業的產業鏈延長、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格局。
文旅融合并不是文化和旅游簡單相加,而是一種互動的要素資源的整合。文化、旅游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要素相互結合后,通過收縮或者模糊產業邊界,形成新的產業體系、新價值鏈,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雙效合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新力量。
(二)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文旅融合發展能夠提升旅游的品質,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人們對以“觀光看景”為主的傳統旅游模式已不滿足,而文旅融合能夠把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當中,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品位,讓旅游景觀更好地體現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能夠產生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文旅融合有利于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從本質上看,旅游是人們認識世界、感悟人生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廣大游客可以在旅途中增加知識、拓展視野、感知文化、滌蕩心靈,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旅游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國精神的傳遞、中國故事的傳播。最后,文旅融合有利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文化和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夠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發展優勢,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們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數”。
二、西安文旅融合的優勢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著世界級的旅游觀光資源和文化資源,有著國家級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同時有著區域級的金融、商貿、交通和信息樞紐,在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優勢。
(一)區位優勢
西安位于關中平原,地勢平坦,南靠秦嶺,北依渭水,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經濟基礎好。國家于2018年2月發布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標志著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屆時,西安將成為城市群建設質量好、軍民融合創新度高、“一帶一路”建設融入較深的中堅力量,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流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和內陸開放高地。此規劃的最終目的是將西安打造成為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進而不斷強化其西北地區綜合服務功能和維護西北繁榮穩定的戰略功能。這將使西安形成前所未有的區位優勢,有益于當地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2018年,西安更是新晉國家中心城市,處于我國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是綜合實力強、輻射能力大的城市,是全國性或區域性的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這對于西安文旅融合實現新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資源優勢
西安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得西安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也成為西安文旅融合發展的強力支撐。西安有在歷朝歷代中保存下來的遺址、陵寢400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其文化資源無論是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有著世界級的壟斷性。除此之外,西安還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等資源,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強烈的旅游吸引力。另外,基于南靠秦嶺北依渭水的優越地理位置,西安的山水資源也極為豐富,擁有秦嶺七十二峪、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等眾多自然旅游景觀,有利于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
(三)政策優勢
一方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出臺了多個指導和支持政策,如《旅游質量發展綱要(2013—2020年)》《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文化和旅游規劃管理辦法》等。此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方向和思路。另一方面,西安結合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來支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2019年2月,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組建,標志著西安文旅融合發展正式拉開序幕。隨后,陸續出臺了《西安市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西安市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工作方案》《西安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實施方案》等,為西安的文旅融合提供了極具操作性的指導意見[2]。此外,“一帶一路”倡議、西部大開發戰略等的深入實施,也在政策方面為西安文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四)客源優勢
西安是全球著名的旅游城市,憑借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山水觀光資源在世界享有盛譽,往往被海外游客選擇為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勝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來此參觀旅游。而國內游客也一直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青睞有加,使得前來西安觀光旅游的全國各地游客數量極多。2021年五一假期期間,西安接待游客1690.08萬人,旅游總收入106.62億元,旅游人次和收入基本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未來更將再創新高。極大的客源優勢成為西安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推動西安旅游業不斷提升旅游品質、創新旅游業態,形成良性循環的格局。
(五)交通優勢
西安的交通條件十分優越,為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環境。航運方面,西安擁有飛往法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際航線20余條,飛往全國各地主要城市的國內航線100多條。同時,陜西省政府于2020年印發了《西安國際航空樞紐戰略規劃》,致力于將西安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國際航空樞紐,構建空地一體的航空客運體系,為構建陜西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奠定堅實基礎,這也將極大地為西安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陸運方面,西安加快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建設,相繼開通了鄭西高鐵、大西高鐵等高速鐵路,并且開通了“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形成了運輸能力水平高、交通工具銜接緊密的交通網絡。
三、西安文旅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西安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西安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已初見規模,并且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我國文旅融合的先行軍。但是由于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加之諸多歷史因素的影響,西安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仍處于摸索階段,在發展中出現了無法避免的問題,亟須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實現穩步前進。
(一)文旅項目帶動作用不明顯
當前,西安開發的文旅項目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大唐不夜城、恒大文化旅游城等文旅項目,不僅帶動了一方就業和經濟發展,還最大化地輸出了西安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但是和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相比,西安現有的文旅項目依然較少,沒有充分發揮文旅項目的帶動作用。此外,文旅項目與其他產業具有關聯性和依附性。雖然西安現有的文旅項目在客源、創收方面成績顯著,但是卻未能有效帶動體育康養、文化教育等產業的發展,亟須進一步提升產業與產業之間的融合性。
(二)文化遺產資源作用未有效發揮
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資源豐富。而想要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展示傳統文化魅力、彰顯歷史文化價值的作用,必須通過現代化手段激活其內在生命力,進而使人民群眾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過程中提升文化自信。但是當前西安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文化遺產資源開發性保護,沒有使文物“活起來”,發出現代聲音。在當今融媒體時代,各地的文化遺產資源的輻射效應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很多地區通過融媒體將優質的文化遺產得到充分的展現,使原本被遺忘了的“非遺文化”重現在世人眼前,西安作為擁有龐大文化遺產資源的旅游城市,目前對部門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開發和推廣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三)文化和旅游資源創新整合力度需加大
西安在促進文旅融合的過程中未能將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進行很好的結合,創新力度不夠,導致新興業態較少,未能有效發揮文旅融合的真正效應。例如,第十四屆全運會將在陜西舉行,西安應充分利用好此次賽事契機,促進文旅產業與體育產業的深度融合。但在實際過程中,西安偏重于體育場館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在賽事策劃和賽事基地建設過程中對文化傳播、精神傳遞、價值輸入等考慮不夠,利用“十四運”推動文旅融合的動作還不夠快。此外,部分地區的旅游景區建設、旅游線路規劃層次較低,高端人才短缺,這在鄉村旅游中表現的比較突出,抑制了當地文旅產品的創新力。
(四)對外合作交流程度需提高
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對于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具有明顯的作用。當前,西安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在對外合作和交流方面還做得不夠充分,沒有真正做到“走出去”。一方面,在尋求國際合作上力度不夠,主動建立合作中心的動作也有待加大。例如,近些年我國陸續組織了“熊貓走世界”、“美麗中國——古老長城”走進美洲、“美麗中國——京杭大運河”走進德法西等活動,但是這些活動都是以其他地區為主要推介城市的。西安作為我國重要的旅游城市,國際參與感不夠明顯。另一方面,在宣傳推廣方面也需進一步加強,將宣傳的觸角真正伸向國外。目前,西安的文化旅游項目在推介方式上,與主流媒體的合作還不夠深入,在微信、抖音、推特等新媒體平臺收獲聚集效應的成功案例較少。
(五)高層次文化旅游人才短缺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文旅融合發展需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需要既懂藝術作品開發又懂市場運營的復合型人才,需要既懂文化創意策劃又懂市場營銷的綜合型人才。但是縱觀西安當前文旅產業融合的發展現狀,這樣的人才還比較短缺。進入新時代以來,旅游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對于新媒體營銷、智慧景區建設與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但是受到高校旅游人才培育模式滯后、行業人才流動性較大等因素的制約,西安在高層次旅游人才培養方面依然需要下足功夫。
四、西安文化旅游融合的實現路徑
西安深化文旅融合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導向,堅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目標,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以自身豐富的資源稟賦為依托,通過項目引領、文化遺產保護、業態創新、文旅合作以及人才培養使得文化和旅游產業做到科學融合、有序融合。
(一)以標志性IP助推文旅融合
其一,明確文旅IP的定位,突出其歷史文化特色。明確文化旅游IP定位是實現文旅有機融合的第一步,其旨在明確項目自身的獨特性。西安擁有不同風格、數量豐富的旅游資源,可針對不同游客的游覽時間和游覽興趣打造標志性的文旅IP項目。
其二,豐富演藝演出項目和大型節慶活動。文旅IP不僅是產業化特征的旅游吸引物,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劑、黏合劑和助推劑。西安在這方面已經有了比較多的成功案例,如舞劇《長恨歌》、“摔碗酒”、“不倒翁”等。接下來,應持續大力推動內容創作生產,深入挖掘西安特有的文化基因,豐富旅游景區內涵,用IP增加內容和場景的黏性[3]。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安旅游不僅需要有所謂的“網紅”助力,更需要文化賦能,給游客帶來從“有意思”到“有意義”的深度旅游體驗。例如,在西安標志性的古城墻上,活躍著一支身穿金色鎧甲的“武士儀仗隊”,他們不僅在外在形象方面成為了西安城墻的靚麗名片,還依靠在日常巡邏中使用古文對游客的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告而博得了眾人好評,增強了游客的歷史代入感,加深了游客對西安這座城市的美好印象。
(二)以項目為契機促進文旅融合
其一,要推動在建項目盡快落地,投入運營,發揮重大項目的帶動作用。如小雁塔遺址公園項目、柏樹林街區“微改造”項目、興慶宮公園提升改造項目、易俗社文化街區項目等。其二,要加快精品新項目建設。一方面要同華僑城集團、宋城集團等企業尋求合作,實現資源互補、產業對接,為老百姓提供更精準、更有效的文旅融合項目。另一方面,要依托西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文化旅游項目的創意策劃,集中力量打造順城巷特色街區廊道和曲江新區休閑街區群等。在打造項目過程中要注重文化體驗感,以豐富的文化體驗項目增強游客的參與感,使其能夠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被項目所展現的情懷和精神價值深深震撼,從而不斷塑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旅IP,實現西安文旅融合的大發展、大繁榮。其三,響應國家政策,促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而發展鄉村旅游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西安要依靠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發揮好旅游在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中“轉換器”“金扁擔”的作用[4]。
(三)以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文旅融合
以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文旅融合,當務之急是要轉變觀念,改變一貫的純粹保護的觀念,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激發其內在的生命力,充分發揮古老的中華文明穿透歲月的文化力量。
首先,要對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推動博物館等公共場所的建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公眾在休閑娛樂中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其次,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街區“活標本”的作用,有效保護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對歷史建筑進行活化利用,使游客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歷史街區中感受古老民俗。
最后,要做好革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革命文文化遺產見證了我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西安要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紅色旅游線路,加強與延安等沿線城市的紅色旅游線路產品組合,并結合青少年紅色教育開發紅色文化研學旅行項目。在這一過程中,西安要推出符合革命歷史實際的紅色旅游精品演藝項目,堅持“內容為王”,深耕本土紅色故事。比如可以開發“雙十二”事變紅色旅游演藝項目,使游客在感染力十足的故事演繹中感受革命精神的偉大,從而堅定廣大游客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推動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四)以多業態創新促進文旅融合
一是發展文化教育業推動文旅融合。西安除了開發紅色研學線路外,還要利用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文化遺產資源等開發研學線路,將西安建設成為國家級研學旅行示范基地。可以開設以文化遺產資源為載體的研學旅行線路,以自然山水為載體的生態保護研學線路,以鄉村休閑為載體的研學線路,以航天工業為載體的高科技研學線路,以文化教育業的發展推動文旅融合。
二是發展工業推動文旅融合。依托西安的工業優勢將廢舊廠房改造為博物館、咖啡館、小酒館以及文創小鋪等,發展工業旅游,打造城市流行文化新標地。重點支持張裕西安瑞那城堡酒莊等工業企業進行旅游項目開發,如建設企業展覽館、游客體驗區等旅游項目,為企業進行品牌宣傳的同時增加企業的旅游收入。
三是發展農業推動文旅融合,打造休閑農莊、農業小鎮等農業旅游產品,提高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以此推動文旅不斷融合。例如,西安在2020年推出的“中國年·看西安”西安年3.0系列節慶活動,通過九大主題46項重點活動,將春節文化、關中習俗、美食等融入表演之中,打造了一場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旅游盛宴。讓游客在游玩中就能體驗最富有詩意、最具當地特色的中國年。這種傳統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的模式,正逐漸成為西安的文化品牌,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四是發展體育產業推動文旅融合。要抓住“十四運”的機會,在完善賽事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避免體育資源的閑置,實現對其的重復利用,開發運動旅游項目,提升西安體育旅游產品的質量。近些年,隨著全民健身政策的深入實施,西安更要倡導體育產業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通過建立體育示范區等方式,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這也利于提升大眾的身體素質,增強大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五)以文旅合作交流促進文旅融合
首先,要積極尋求國際合作。西安深化文旅融合,要乘著國家“一帶一路”的東風尋求國際合作,緊密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品質西安”建設,創新西安會展模式,深入推進工業會展、文化會展、智慧會展等會展工程,吸引更多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從而推動與會展相配套的住宿、旅游等產業鏈環節的完善,推動文旅融合。此外,要依托西安豐富的文化資源舉辦文化節、風俗節等,促進各方交流,不斷深化文旅融合。
其次,要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創新旅游宣傳方式。要采用“線上+線下”全方位營銷模式對區域特色文旅產品進行宣傳,做到不斷推送、持續更新。線上積極利用OTA電商平臺、自媒體平臺等進行廣泛宣傳,線下利用會展、文化節等形式進行宣傳,不斷擴大宣傳面。近年來,我國多地通過融媒體和“互聯網+”實現了文旅的深入融合,不僅推動了文旅產品的發展,也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彰顯了重要作用[5]。
(六)以培養和引進人才支撐文旅融合發展
要解決西安文化旅融合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就要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為文旅融合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首先,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對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按照標準進行扶持,鼓勵人才落戶。同時,要提供平臺給予人才施展才干的機會,并為項目完成質量較好的團隊或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真正留住人才。其次,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西安高校眾多,而旅游相關專業的學生是西安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生力軍。因此,要加強與學校的合作,采用項目式培養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實際旅游項目的策劃、宣傳、實施、落地、維護的全過程,縮短進入工作的磨合期和適應期,早日成長為符合行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為西安深化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最后,要注重人才培訓工作。文旅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必須重視人才的學習培訓工作,鼓勵其參加國內外行業研討會、參與國際項目和前往國外進修等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以更好地為西安的文旅事業增光添彩。
五、結語
從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文化生產力”以來,我國對文化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強,并且將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納入戰略體系中[6]。西安是我國文化旅游發展的排頭兵,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探索過程中起著重要示范引領的作用。因此,西安要基于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構建文旅融合格局,重視競合發展、共生發展的新思維,從政策制度、市場治理、主體培育、創新共享、資本支持、人才保障、國內外合作等多個環節出發,為我國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藍本,從而推動全國凝心聚力發展文旅事業,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斌,陳藝天,魏潔云.西安市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18(26):58-60.
[2]朱耀勛.陜西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的路徑[J].西部大開發,2018(7):36-39.
[3]盧歡.長效推進西安文旅融合發展[N].西安日報,2020-08-17(7).
[4]胡粉寧.西安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人民論壇,2015(33):86-87.
[5]劉璇,郝亞曉.融媒體背景下脫貧攻堅的創新實踐:以石家莊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實踐為例[J].出版廣角,2021(12):73-75.
[6]楊利英.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綜述[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5-26.
作者簡介:
朱卉平,碩士,陜西國際商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學、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