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提高免疫力,要常吃些水產品的食材。比如魚蝦蟹貝,它們具有明顯的營養優勢,屬高蛋白、低脂肪,而且含的還是“好”脂肪,易消化吸收。烹飪后的水產品,往往味道鮮美,肉質嫩滑,令人贊不絕口。
時下,正逢捕撈時期,許多的海鮮新鮮入餐桌。人們一邊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要知其營養健康知識,以便我們對享用魚蝦蟹貝這類的食材更有興趣。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蛋白質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動物、人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英文是“protein”,源于希臘文的“proteios”,意為“頭等重要”。
魚類蛋白質含量在15%—20%,是人類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比如你今天吃了100克魚肉,就差不多吃到了20克的優質蛋白質,一個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質量在60—90克之間。在內陸地區生活的人們,吃淡水魚比較頻繁,淡水魚里蛋白質最高的是鰱魚,含18.6%,其次是草魚17.9%、鯉魚17.3%,鯽魚約13%。
而海產魚中,比較高的是帶魚18.1%,其次為小黃魚16.7%,比較低的是鯧魚11.6%。通過這個數據對比,若想從魚中補充到更多的優質蛋白質,那么就選含量高的就行。
魚肉所含的蛋白質為什么叫優質蛋白質呢?這是因為魚肉中蛋白質含有人體所需的11種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其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組織蛋白質的組成相似,利用率高達85—90%,屬優質蛋白質。因此,蛋白質的生物價值高。
魚肉蛋白質結構松軟,肌球蛋白和肌漿蛋白間聯系疏松,水分含量高,較畜肉蛋白質易消化,消化率可達85%-98%。
由此得出結論:魚類的蛋白質是利用率和消化率都很高的一類健康食材。
魚肉的脂肪較少,一般在1%—3%,主要分布在皮下和肝臟周圍。魚肉脂肪中最大的優勢就是富含我們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海產品高達70%—80%。尤其是ω-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諸如DHA、EPA,它們對于維護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可以幫助降低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風險。這些多不飽和脂肪酸,在低溫的環境中也依然不會凝固,能保持較好的流動性。所以普遍來說,越是深海和生活環境水溫比較低的魚類,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也越高。
深海魚是一種生活在水深超過200米的中下層魚類。污染比較少,成為餐桌上的“貴賓”菜品。比如銀鱈魚、三文魚、金槍魚、馬鮫魚等都富含DHA、 EPA,冷凍后也會逐漸減少微量營養素的,建議購買之后,千萬別放太久,也應盡快食用,營養才更好。
魚肉中的礦物質含量高于畜禽肉類,主要含鈣、磷、碘、鐵,且易于吸收,如果在做一些菜品比如西湖醋魚、糖醋魚時,加一點醋,會把魚中的鈣分離出來,增加鈣的含量,促進鈣的吸收。
磷和鈣的作用是促進骨骼和牙齒健康,碘是促進甲狀腺激素合成,碘多了或少了都會引起甲狀腺功能異常。鐵是預防缺鐵性貧血。100克魚肉中含磷130—200毫克,含鈣24—50毫克,含鐵1.0—2.5毫克。碘的含量以海產魚較為豐富,每100克含50—100微克,淡水魚僅有5—40微克。
魚類是維生素B2和B3的良好來源。因魚肉的種類不同,維生素含量也不一樣。一般來講,鱔魚、帶魚維生素B2較多,海產魚肝、腸維生素A豐富。
魚肉營養豐富,餐桌上常有魚,全家老小的身體免疫力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