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笑
伴隨著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成績在屏幕上刷出9秒83,亞洲男子百米短跑紀錄被打破。蘇炳添,這個成績的創造者讓國人興奮與激動。
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也被稱為“百米飛人大戰”,因為賽事用時最短,使其成為田徑項目中最吸睛的比賽之一。每一次比賽,人類都在挑戰極速,時間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10秒以內跑完100米,是踏入該項目奧運會決賽的基本門檻。然而這場引人矚目的精彩賽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與黃種人無緣,直到蘇炳添站在了半決賽的跑道上,將中國男子百米跑的水平提升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百米大賽發展史最早記錄是在1929年6月,劉長春在沈陽創造男子百米手計時10秒8的成績;1965年10月,陳家全在重慶跑出了10秒的成績,平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半世紀后,袁國強在保定創造了10秒61的電計時首個全國紀錄,袁國強也曾是蘇炳添的教練。此后,中國男子百米速度不斷提升。2013年8月,張培萌在莫斯科跑出10秒整的成績;2015年5月,蘇炳添在尤金跑出9秒99,成為第一個跑進10秒大關的中國人;2018年6月,蘇炳添在馬德里跑出9秒91,追平亞洲紀錄; 2021年8月,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跑出9秒83,刷新亞洲紀錄。
東京奧運百米飛人大戰注定是蘇炳添的高光時刻。一戰封神,不是運氣。
蘇炳添,來自廣東中山一個小鎮,從15歲開始進入體校,每天過著枯燥單一的日子,早晨5:30出操,上午文化課,下午專業課,一周六天周而復始。去了省隊以后,他的跑步成績卻遲遲不能提升,讓他有過放棄的念頭,他的教練袁國強勸他再堅持一下,通過一場比賽來探測是否達到“健將”的標準,若不行再回去也不遲。當然,他符合一名運動健將的標準,此后他對訓練更加執著和投入。蘇炳添說:“練體育要有信念,要有支持,要有目標。”正是這樣,他扛過2019年的低谷期。建立信念不僅僅是運動員,也是每個渴望成功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
有些陳舊的普遍的觀念往往是前進中的絆腳石。突破10秒大關對于中國運動員來說似乎是個很難邁過的檻。蘇炳添在2014年之前也如此。困則思變,2014年底他開始反思,幾乎是日思夜想,他意識到必須要改變。他嘗試調整起跑從左腳變為右腳,這種改變在開始之際讓他很難適應,甚至還跑不過同時訓練的外籍女運動員。堅持!他分析改變起跑的出腳主要是控制跑步節奏,讓體能和力量能更好的分段發揮,正確的認知指導有效的訓練。此后,蘇炳添的成績逐漸向好,7次突破10秒大關,創造了9秒99,9秒91,9秒83一系列新成績,這個改變成就了他成為亞洲飛人。
以前我們曾調侃說段子:“年齡不是障礙,身高不是問題,只要有真愛。”這話用在蘇炳添身上一點不違和。在他28歲的時候,他說:“我知道我還能跑。我不是跑不動了,只是看你想不想跑。”而他一直想跑。今年東京奧運會,蘇炳添以一名還差一月年滿32歲的老將身份出戰,賽前接受記者采訪,他就表示要把半決賽當做自己的決賽來跑,就是這一場半決賽他創造了9秒83的新成績,雖未奪冠,依然封神!
此次,他沒有獲取一塊獎牌。然而他并沒有因為金牌、榮譽、名聲而止步不前抑或提前退役,他曾經說,他跑不是代表自己,是代表了中國短跑。對待每一場比賽他都傾其全力,認真執著,創造最好的成績,享受運動的真諦,這應該就是奧林匹克精神,與獎牌和榮譽無關。
無冕之王“蘇神”在這個夏天帶來一場極速的挑戰。期待著更多中國體育健兒們如他一般勇于挑戰更好、更高、更強的自己,我們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