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花



【摘要】目的:為了提升慢性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療中的療效,對患者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分析護理應用的效果。方法:研究開展時間范圍是2018年4月~2021年5月,所護理的對象是68例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所選患者具有研究代表性,同意全程配合護理分析。為了形成護理對照,將患者均等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單組的例數是34例。觀察組:全程護理干預的方式執行在組內護理中,對照組:依然進行常規護理。對比指標:(1)HBV-DNA下降達標率;(2)護理前后癥狀困擾評分與抑郁情緒評分;(3)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結果:觀察組患者HBV-DNA下降達標率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的癥狀困擾評分與抑郁情緒評分優于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與對照組相應的指標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全程護理干預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護理方式,執行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療中,可以幫助疾病好轉,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和患病癥狀,同時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實現疾病長期的有效控制,是值得推廣的護理方式。
【關鍵詞】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全程護理干預;自我管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DOI】
慢性乙肝屬于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病,患者具有慢性感染的表現,乙肝病毒檢測呈陽性且病程在6個月以上。慢性乙肝在發病初期具有隱匿性,發病日期難以確定,因此容易忽視治療,增加潛在的感染風險。隨著疾病的進展,慢性乙肝會進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等,為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慢性乙肝具有傳染性,需要重視防護和治療。抗病毒治療是當前臨床上針對慢性乙肝疾病所指定的有效治療方案,但所需的治療周期比較長,影響治療療效的因素較多,因此很多患者在抗病毒治療中獲得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一部分患者對慢性乙肝疾病與抗病毒治療和相關的預防要點等認知少,使得治療依從性不高,另一部分則是由于疾病的癥狀困擾造成情緒不佳,使治療難以順利開展。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療目標是長期抑制病毒,減輕患者肝細胞炎性壞死,阻滯疾病的進展,降低肝臟失代償或肝硬化等危險情況發生的風險。為了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首先要提升患者的認知與自我護理能力。在臨床治療開展的同時,也重視對患者的護理,一方面體現護理關懷,一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壽命。因此,本文分析中提出全程護理干預的模式,探討這種護理方式執行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護理分析開展于2018年4月~2021年5月,隨機選擇68例確診為慢性乙肝疾病患者作為本次護理對象。入組標準:經過HBV-NDA、肝功能等檢查確診為慢性乙肝;同意接受抗病毒治療,當前病情穩定;精神狀態與意識良好,同意接受護理分析,全程配合參與。排除標準:其他肝臟疾病或合并甲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精神狀態差,不同意參與護理分析;未按照醫囑服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等。
為了形成護理對照,需要將本組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單組的例數是34例。觀察組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5例,患者的年齡介于24-73歲,平均年齡(56.51±1.37)歲;病程是1-7年,平均病程(3.53±0.15)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齡范圍是22-72歲,平均年齡(56.45±1.16)歲;病程范圍是1-6年,平均病程(3.47±0.32)年。年齡、性別等數據在經過對比后,P>0.05。
1.2 護理方式
1.2.1對照組
接受常規護理方式,指導患者按照醫囑要求來服用藥物,向患者發放健康手冊,講解慢性乙肝的發病原因、抗病毒治療優勢和長期服藥重要性等。
1.2.2觀察組
向患者執行的護理方案是全程護理干預,實施的要點如下:(1)入院接待。當患者首次入院后,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溝通,介紹醫療環境和醫護人員,消除患者對醫院環境的陌生感。主動與患者溝通,向患者傳遞護理溫暖。(2)隔離與消毒。鑒于慢性乙肝的傳染性,需要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安排至單病種病房,做好每日消毒。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單人治療的重要性,取得護理理解。在患者病房內和洗手間等均放置消毒液,走廊墻壁上張貼防護海報等。(3)強化健康宣講。護理人員要耐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講解慢性乙肝的傳染性、預防方式和遵照醫囑服藥的重要性等,在治療期間把握患者的病情狀態,隨時給予指導。(4)心理疏導。患病后患者的內心壓力大,會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護理人員要針對性與患者進行溝通,減輕患者的內心壓力,提升患者對護理的配合程度。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問,鼓勵患者主動傾訴自己的內心感受,將自身的抑郁情緒有效釋放。(5)用藥指導。抗病毒治療的藥物較為昂貴,因此患者容易出現漏服、私自停藥等情況。護理人員要強調按時服藥對于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停藥的危害等。為患者建立服藥檢測卡,記錄患者的服藥情況。家屬要發揮監督的作用,同時發揮親情陪伴作用。(6)出院后隨訪。慢性乙肝存在復發的可能,因此出院后也要長期服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患者約定隨訪的方法和時間,為患者提供后續的護理支持。
1.3 指標評價標準
評價護理效果,選擇的四項指標:(1)HBVDNA下降達標率。在護理干預后對患者進行HBVDNA檢測,計算達標率。(2)癥狀困擾評分。慢性乙肝常見癥狀有腹脹、惡心、乏力、畏食等,存在一項癥狀記為1分,評分高表示患者當前的癥狀困擾越多。(3)抑郁情緒。選擇CES-D抑郁自評量表來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的情緒評分,負向認定,評分高認定抑郁情緒明顯。(4)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制定PIH自我管理量表,內容主要分為疾病知識掌握、自我監測和核心管理三個部分,評分低表示患者當前的自我管理能力好。
1.4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護理分析后,將各項指標納入SPSS25.0軟件中進行分析,指標數據的記錄形式是(x±s)和(n),差異對比的工具是t和X 2。只有當檢驗結果P<0.05時,可以認定數據比較存在差異。
2 結果
2.1 HBV-DNA達標率
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HBV-DNA達標率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差異。見表1。
2.2 癥狀困擾與抑郁情緒評分
經過護理干預執行后,患者癥狀困擾評分與抑郁情緒評分均降低,與對照組形成差異比較。見表2。
2.3 自我管理能力
執行不同的護理方式后,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我國是慢性乙肝的高發國家,屬于乙類傳染病,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慢性乙肝的傳染性強,無法治愈,若控制不佳會進展成為肝硬化、肝癌等危險情況。臨床統計發現,現階段每年約有35萬患者因患有慢性乙肝而死亡。關于慢性乙肝疾病的治療,主要采用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藥物價格昂貴,在服用期間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使很多患者難以堅持長期服藥,影響藥物療效。慢性乙肝患者在規范化抗病毒治療后,可以較好的控制疾病,恢復正常的生活。為了保證抗病毒的治療效果,需要對慢性乙肝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主動配合服藥和自我護理,減輕疾病癥狀困擾。
在本次研究中,在觀察組患者抗病毒治療期間,實施全程護理干預,對照組僅進行常規護理,上文表1、表2和表3中分別記錄患者的恢復效果。表1中數據對比指標證實護理干預的執行可以提升HBV-DNA達標率,表2中數據統計可知護理可以減輕患者的抑郁情緒與疾病癥狀困擾,表3數據則表示患者在護理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護理后的各項指標數據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表示全程護理干預所取得的護理效果要優于常規護理,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中可提升療效。
全程護理干預是貫穿于患者治療全過程的護理方式,所執行護理內容確保高質量,在疾病的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等內容,提升患者對治療的適應能力,保持身心最佳治療狀態。首次入院時的溝通護理可讓患者短時間內了解醫院環境及醫護人員情況,消除緊張感和陌生感,為患者配合護理奠定良好的基礎。消毒與隔離是護理中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控制疾病進展,降低院內感染的風險。健康教育促進護患之間的交流,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的健康宣講可以讓患者認識到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心理護理的實施價值在于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患者抑郁情緒明顯時,會影響對護理的配合。護理人員要注意把握患者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針對性進行疏導,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全程護理干預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患者對抗病毒治療的認知程度,使患者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降低疾病的復發風險。全程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提升患者在治療期間對自身癥狀的適應能力與調節能力,減輕不良情緒狀態,綜合提升預后。心理護理是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徑,確保患者用積極的心態長期配合治療。患者的隨訪開展要充分考慮患者的需求,糾正患者出院后存在的問題,提供護理幫助,規避疾病復發風險,保持長久的康復效果。
因此,在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療中,為了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需要對患者實施全程護理干預,減輕患者發病癥狀困擾和抑郁情緒,幫助HBV-DNA下降達標,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是建議應用的護理方式。
參考文獻:
[1]陳銘.護理干預對肝炎患者生活質量、健康知識掌握度及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20):189-191.
[2]劉青,王鋒莉.針對性護理干預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應用及對患者情緒影響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20,37(05):128-129.
[3]陳友蓮,付光蕾,許云耀,林桂梅,陳利霞.延續性護理對乙肝肝硬化患者出院后心理狀態、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02):223-225+233.
[4]章益琴,章天天,李晶.支持性心理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健康相關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0,18(02):172-175.
[5]劉娜.護理干預對慢性乙肝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0,7(12):2200-2201.
[6]付學霞.對慢性乙肝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3):267-269.
[7]杜粉靜,邵燦,楊鑫.優質護理模式下人性化護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03):591-594.
[8]蘇凱奇,林柳兵,陳懿榕,晏旎,李勇.疏肝健脾養心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型的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9(02):164-168.
[9]張永琪.慢性重癥乙肝患者應用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8):2542-2543.
[10]楊志艷,彭海風.護理風險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8):286-287.
[11]黃君麗,李先鵬,毛敏芬,謝帥.個體化連續飲食護理在住院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9,17(06):1049-1051+1055.
[12]任春香,王榮燕.護理干預對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依從性影響[J].系統醫學,2019,4(07):158-160.
[13]馮遠貞,龐丹丹,陳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護理中心理失衡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0):157-159.
[14]丁雪麗,任艷葉.綜合護理措施在乙肝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