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死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54例。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情況,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情況,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總依從率為96.3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1.48%,有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護理前,FMA、ADL評分相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MA(65.32±5.53)分、ADL(82.26±4.53)分,分別高于對照組的(51.03±4.62)分、(56.62±3.20)分,均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為92.59%,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4.07%,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當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的方式,有利于將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提高,同時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復,也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非常理想。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腦梗死;護理依從性;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DOI】
腦梗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患者通常是突然發病,情況比較危急。患者發病后顱內血管發生堵塞,會造成顱內組織缺血缺氧,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緩解,將會造成顱內組織壞死的嚴重情況,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另外,很多患者即便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在搶救成功后,也容易殘留很多后遺癥,如意識障礙、肢體功能障礙、言語功能障礙等,因而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都將遭受重大的不良影響。所以,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在搶救之后病情恢復穩定,仍需要采取積極的康復措施。但很多患者由于疾病影響,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因而護理依從性會有所下降,對臨床護理不配合,進而影響恢復效果。因此,在腦梗死患者的護理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方法,使患者護理依從性能夠得到提升,并且要有利于運動功能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8例,研究了早期康復護理對提高腦梗死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運動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10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54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46-82歲,平均年齡為(65.2±3.3)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在47-83歲,平均年齡為(65.4±3.2)歲。兩組比較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精神正常,意識清楚,對本研究知情同意,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完全喪失認知溝通能力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等其它疾病的患者,有其它心腦血管合并癥的患者。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建立正確認知。開展心理護理,與患者加強溝通,幫助患者了解病情,排解不良情緒。列舉康復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信心。開展飲食護理,幫患者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選擇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飲食,提高身體免疫力。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早期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運動,包括自己活動四肢,行走,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健側手或他人幫助下活動患肢,上下肢負重練習等。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運動,保證動作輕柔,幫助患者以此活動全身各個關節,每日2~3次,每次30min。幫助患者按摩推拿,包括患側每一個部位,每日3次,每次30min。對患者進行針灸,選擇曲池穴、內關穴、合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等穴位針刺,每日2次,每次30min。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肢體功能訓練在疾病早期進行,患者臥床休息期間,不能進行自主運動的,護理人員間隔2h幫助患者翻身1次,將患肢體保持在良肢位,通過彈撥、點按等手法按摩。開展肢體功能訓練,從近端向遠端逐漸活動,從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包括肢體屈伸、內旋、外旋、內收、外展等活動。
(1)開展軀干康復訓練,患者仰臥位,下肢伸展,治療師固定頭部兩側,做頸部的前屈-后伸、側屈、左右旋轉活動;患者站位,分別做腰區的前屈-后伸、側屈、左右旋轉活動。每一動作重復10~30次,2~3次/天。
(2)開展四肢康復訓練,輔助患者進行肩及髖關節的前屈-后
伸,外展-內收,內旋-外旋;肘關節的屈曲-伸展,前臂旋轉;腕及掌指關節的屈曲,伸展,外展,內收;膝關節的伸展運動;每一動作重復10~30次,2~3次/天,踝關節各方向活動。手腕旋轉訓練,輕輕捏住患者手腕,輔助進行抓握等精細動作。
(3)開展平衡訓練,仰臥位訓練橋式運動,患者仰臥位,雙手放于體側,或雙手手指相握,胸前上舉,下肢屈曲支撐于床面,將臀部抬離床面,盡量抬高。坐位訓練,輔助患者從床上坐起,向前伸雙上肢,緩慢抽出背后枕頭,讓患者無依靠支撐身體坐穩,注意保護患者避免失去平衡跌倒。站立訓練,先輔助站立訓練,然后進行獨立站立訓練。
(4)采取改乘動作訓練,從床上緩慢過渡到輪椅,然后過渡到便器,然后過渡到凳子,最后從床到行走。待患者平衡能力提升后,指導患者進行橫向移步訓練。
(5)開展步行訓練,協助患者靠墻站立單腿負重、靠墻伸髖-離墻站立、患腿上下臺階、患腿支撐伸髖站立,伸腿跨越障礙、靠墻伸髖踏步、側方及原地邁步,直到患者能夠獨自站立。然后指導患者采取平衡站立訓練,以手扶住床位,向前后左右擺動,交替抬高雙足等。護理人員將患者腰部扶住,讓患者先原地踏步,然后逐漸向前行走,直到恢復平穩步態。然后讓患者扶手行走,直到能夠獨立行走。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情況,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情況,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依從性根據遵醫行為判定,評定標準為:高度依從:遵醫行為達到90%以上;部分依從:遵醫行為在60%-89%;不依從,遵醫行為不足60%。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分別用FMA、ADL量表評價,量表分數越高,說明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越強。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評價,總分100分,80-100分是非常滿意,60-79分是滿意,60分以下是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對研究得到的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處理,用均數±標準差和數或率的形式,代表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并用T和卡方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依從性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總依從率為96.3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1.48%,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FMA、ADL評分相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FMA(65.32±5.53)分、ADL(82.26±4.53)分,分別高于對照組的(51.03±4.62)分、(56.62±3.20)分,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為92.59%,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4.07%,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都有較大的影響。該病容易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生,因而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在逐年提升。此外,該病還具有發病突然、進展迅速、容易復發、難以治愈等特點,臨床治療和康復難度較大,對患者也會造成嚴重的損傷。由于腦梗死患者大腦皮質中樞神經元不可逆損害,因而盡管能夠采取多種方法積極治療,但是對于功能恢復仍難以快速起效,治療時間延長,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對此,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在積極搶救之后,需要重視后續的護理工作,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護理依從性得到提升,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使患者病情得到快速改善,進而提高生活質量,達到更好的預后效果。
早期康復護理是一項有效的護理措施,對于患者各方面情況及功能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護理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可見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幫助患者提高護理依從性,讓患者更好的配合。觀察組患者護理后,FMA評分、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可見早期康復護理在患者運動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方面,都能發揮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的促進患者康復。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可見早期康復護理還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而達到更為理想的護理效果。有研究顯示,早期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患側大腦半球功能代償重組,恢復患肢殘存能力和功能。開展康復護理的時間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理想。在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后,即可開展早期康復護理。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良肢位,從被動活動逐漸轉變為主動活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幫助患者完成各項運動功能訓練,從而實現功能的恢復與改善。
綜上所述,在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護理當中,采用早期康復護理的方式,有利于將患者的護理依從性提高,同時促進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復,也可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非常理想。
參考文獻:
[1]閆文婷,崔瓊.品管圈活動在提高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中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9):1116-1120.
[2]唐京萍.早期康復護理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及肢體運動、胃腸道并發癥、生活質量效果觀察[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8,23(2):2-2.
[3]陳安麗,劉萍.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病人神經功能、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8,43(9):118-120.
[4]王芳,徐卿,蔣駿,等.早期綜合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分析[J].河北醫藥,2018,40(15):2398-2400.
[5]李曉莉,艾艷.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的神經、肢體運動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14(4):200-202.
[6]張芳芳,楊海燕,伍珺.超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病人神經生化標志物水平和運動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6):1065-1068.
[7]楊梅,蔣娟.早期康復護理聯合微信公眾平臺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1):430-432.
[8]孫博,王高臨,朱秀紅,等.早期情志康復綜合護理模式在老年腦梗死患者情緒調節及康復護理依從性中的作用[J].貴州醫藥,2018,32(12):102-102.
[9]朱啟鳳,劉巧林.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9,27(2):129-130.
[10]王春苗.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8,26(1):311-312.
作者簡介:
陳薇(1974.10.11),女,廊坊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