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立中 全映波 孔叢文 郭莉瓊 張愛麗



【摘要】目的:評估分析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護理中應用個體技能訓練的效果。方法:擇取病例分析評價樣本為8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研究開展時間周期為2019年1月-2021年5月,采用電腦隨機數字抽簽模式劃分為研究組、對照組,組內樣本均40例。對照組患者為基礎性社區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為個體技能訓練,對比分析兩組相關指標。結果:對比組間護理干預后SDSS評分,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比組間護理干預后BPRS評分,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對比組間護理干預后PANSS總分,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對比組間護理干預3個月后復發再住院率,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護理中應用個體技能訓練可緩解精神病相關癥,改善患者社會功能,降低復發再住院率,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
【關鍵詞】個體技能訓練;精神病;社區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DOI】
精神病屬于精神障礙,患者主要病理特征為行為、情感調節、個體認知紊亂,致病原因多為工作、社會生活及各類重要活動中產生的功能損害及精神創傷。精神病患者感知及思維均存在障礙,日常生活能力及社會能力顯著降低,臨床多采用藥物干預及心理治療為主要方案[1]。社區康復護理是精神病患者居家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提高其生活技能水平,進而促進其早期回歸社會[2]。個體技能訓練為精神病社區康復護理的全新模式,關于其臨床應用效果尚缺乏系統性評價與分析。本研究組擇取本院患者為基礎性分析樣本,探究并總結評價個體技能訓練應用的相關問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擇取病例分析評價樣本為8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研究開展時間周期為2019年1月-2021年5月,采用電腦隨機數字抽簽模式劃分為研究組、對照組,組內樣本均40例。總結并分析兩組相關基礎性臨床資料,研究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跨度統計范圍32-59歲,平均(45.48±3.65)歲,病程跨度統計范圍1-4年,平均(2.58±0.63)年。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跨度統計范圍35-57歲,平均(45.36±3.74)歲,病程跨度統計范圍1-5年,平均(2.92±0.77)年,基線臨床資料對照分析未見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符合CCMD-3中精神病診斷標準,家屬同意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病變,存在精神活性物質依賴及其他無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基礎性社區護理干預,社會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監督其日常用藥,并解答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
研究組患者行個體技能訓練,每周訓練2-3次,單次訓練時間為90min,共訓練4周。(1)患者評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人員利用SDSS(社會功能缺損量表)評分、BPRS(簡明精神病量表)評分、PANSS(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評分對社區精神病患者進行綜合評估,了解其社會功能、職業功能、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制定個體技能訓練方案。(2)個體技能訓練宣教:為提高患者參與個體技能訓練依從性,護理人員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宣教,為其講解精神病的成因、癥狀、藥物治療等基礎知識,并介紹個體技能訓練的內容及其作用,使其認識到參與個體技能訓練的對精神病患者康復的促進作用,并掌握訓練相關要點,以此來確保訓練效果。(3)用藥技能訓練:精神病患者需長期用藥治療,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偏低,對藥物療效缺乏了解,需在家屬監督下完成服藥。開展用藥技能訓練期間,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與家屬講解不同抗精神病類藥物的用法用量,介紹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等知識,為患者演示藥物的正確用量及服用方法,指導患者在固定時間點自行拿取準確用量的藥物并自我服用藥物,使其逐步擺脫用藥過程對家屬的依賴,逐步實現獨立自主服藥,繼而確保藥物療效,改善精神病治療效果。(4)自我監控及處置癥狀技能訓練:護理人員為家屬及患者講解精神病相關癥狀,使患者了解癥狀發作的征兆,并掌握自我處置精神病相關癥狀的正確方法,以減少精神病癥狀發作頻率。此訓練內容需反復多次進行,訓練期間需將語言講解與演示相結合,并在訓練期間加強與患者的互動交流,了解患者掌握情況,并適當調整訓練方式,以改善訓練效果。(5)學習技能訓練:精神病患者長期與社會脫節,學習能力顯著降低。開展學習技能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可利用播放視頻、發放文字材料、語言講解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常識性教育,并組織小組討論、集體學習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新奇且趣味性十足的事物為教育內容,以逐步提高患者的學習興趣。開展學習技能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需依據患者個體情況為其設計適宜的學習方法,以此來提高其綜合學習能力。(6)生活技能訓練:護理人員上門隨訪精神病患者,并開展生活技能訓練。訓練期間,護理人員為其演示整理床鋪、進食、個人物品管理、個人衛生管理的正確方法,指導患者家屬每日協助患者完成上述活動,并逐步引導患者自行完成上述活動,以提高其獨立生活能力。(7)重返社會技能訓練:護理人員依據患者個體情況為其制定重返社會計劃,并確保相關計劃得到有效落實。訓練期間,護理人員需優先訓練患者溝通能力,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引導患者主動表達,并糾正其語言表達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其掌握正確的人際交流方式。同時,護理人員采用角色扮演、播放視頻、護患問答互動等方式模擬訓練回歸社會的相關技能,并進一步提升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使其能夠正確應對生活壓力,積極適應社會變化。
1.3 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訓練前、訓練4周后SDSS評分、BPRS評分、PANSS評分,對比組間護理干預3個月后復發再住院率。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3.0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x±s)為t檢驗,計數資料%為X 2檢驗,P<0.05為存在統計學層面差異。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訓練前、訓練4周后SDSS評分
訓練前組間SD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訓練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訓練前、訓練4周后BPRS評分
訓練前組間BPR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訓練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訓練前、訓練4周后PANSS評分
訓練前組間PANS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訓練后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對比兩組護理干預3個月后復發再住院率
對比組間護理干預3個月后復發再住院率,研究組為(4/40)10.0%,對照組為(13/40)32.5%,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現階段,受工作及生活壓力增加等因素影響,精神病發病率顯著升高。現有醫療技術水平下,精神病根治難度較大,大部分患者需長期居家應用藥物控制精神病相關癥狀,為改善治療效果,需加強社區護理干預[3-4]。
社區康復護理以護理學、公共衛生醫學為基礎,社會護理人員依據精神病患者身心特點為其制定針對性個體技能訓練計劃,可實現護理干預的個體化,有助于促進精神病康復,提高患者日常生理能力及社會生存能力,可為精神病患者重返社會營造有利條件。開展個體技能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優化開展用藥及自我監控及處置癥狀技能訓練,通過病理針對性訓練可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使其具備處置精神病癥狀的能力,進而降低精神病發作頻率[5-6]。同時,護理人員實施學習、生活、重返社會等技能訓練,可顯著提高精神病患者生活能力及社會能力,并可提升其學習能力,有助于促進精神病患者重返社會,進而減輕家庭負擔[7-8]。
總結研究數據,研究組患者訓練4周后SDSS評分、BPRS評分、PANSS評分及復發再住院率均優于對照組,提示個體技能訓練應用于精神病康復護理中可顯著緩解臨床癥狀,提升社會能力,降低復發率。
綜上分析,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護理中應用個體技能訓練可緩解精神病相關癥,改善患者社會功能,降低復發再住院率,可在各級醫療機構中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徐麗,侯潔生,楊婕,等.醫院-社區-家庭聯合護理模式對社區解鎖精神病患者癥狀緩解及再住院率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2):1890-1893.
[2]彭柔吟,杜浩然,賴明慧,等.抗精神病藥物致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體質量和糖脂代謝異常的護理干預[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6):756-758.
[3]Boyer J,Cautenet A,Ligier F.The evolution of child psychiatry emergencies: Results and reflections from a Nancy University Hospital study].[J].L’Encephale,2021,47(4).
[4]盧書艷.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期心理變化特征以及護理要點進行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1,18(4):259.
[5]柳婷.心理護理和語言溝通用于精神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6):832-834.
[6]康順齊.主動式社區護理干預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用藥依從性方面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10):45,48.
[7]趙光.護理督導對艾滋病合并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療依從性自護能力的影響[J].特別健康,2021(28):271.
[8]張湛婷.共情護理對住院精神病并焦慮患者自我效能、焦慮狀態及依從性的影響[J].黑龍江醫藥,2021,34(1):231-233.
*通訊作者:
全映波,云南省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