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苗 吳高鑫 張麗平 鄧春蘭
【摘要】原發性痛經是婦科一種常見病,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正在不斷增長,已經對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困擾。西藥雖起效快,但不能根治,且遠期療效不佳。許多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大多醫家選擇任脈腹部、脾經及膀胱經的腧穴,但筆者發現有學者治療原發性痛經選任脈膻中穴為主穴,臨床嘗試后,發現治療效果顯著。本文將從膻中穴的穴性理論及其與任脈、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手太陽經、少陽經的聯系來探討膻中穴治療原發性痛經的原理。
【關鍵詞】膻中穴;原發性痛經;理論探討
【中圖分類號】R246.3 【文獻標識碼】A 【DOI】
原發性痛經又被稱為“經行腹痛”,是指在月經來潮前后或者來潮時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墜脹,常伴有腰部酸脹不適、頭痛等,甚至因劇痛而無法忍受出現暈厥,使女性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嚴重困擾。不同醫家對痛經的病因病機都有著不同的見解,但基本都認為痛經的產生與先天稟賦、情志不暢、飲食生冷、起居不慎等因素有關,基本病機都圍繞著“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方面。西醫治療該病多選用非甾體抗炎藥、口服避孕藥、Ca2+通道阻滯劑來緩解癥狀,雖起效快,但不能根治,且遠期療效不佳。而針灸治療痛經不良反應少,近期及遠期療效均顯著[1],臨床上治療痛經多選用任脈腹部、脾經及膀胱經的腧穴,穴位頻次最高依次為三陰交、關元、地機[2]。膻中穴位于胸部,橫平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上,是任脈的腧穴,筆者經查閱文獻后發現臨床有使用膻中穴為主穴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研究,經臨床嘗試后,發現治療效果明顯,因此筆者就膻中穴的穴性理論以及與任脈、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手太陽經、少陽經的關系方面來探討膻中穴治療原發性痛經的原理。
1 膻中屬于任脈
《傅青主女科》中記載有:“寒濕搏結沖任則病痛經”,痛經病位在胞宮、沖任,與沖任二脈以及肝、腎關系密切,其治則以調節胞宮、沖任氣血為主。任有“妊養”、“擔任”的意思,《黃帝內經》有云:“任脈起于胞中,出于會陰...循腹里”。任脈源起胞宮,女子的月經來潮及其妊養、生殖等功能均與任脈有聯系,故有“妊主胞胎”之說。任脈又稱為“陰脈之海”,任脈主干從下向上沿著腹、胸走行,身前為陰,諸陰經均直接或間接交會于任脈,對全身陰經經氣起調控作用,總司精、血、津、液等,濡養和滋潤胞宮,故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之說。《甲乙經》曰:“膻中,一名元見,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膻中位于任脈之上,是任脈經氣經過之處,“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故膻中穴可以調節任脈,任脈得調,精氣血得養則源泉不竭。
2 膻中為心包募穴
膻中最早記載于《靈樞·根結》:“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絡于膻中”,膻中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募穴,可以輔助診斷心包病癥。心包與三焦相為表里,在病理上可互相之間影響,三焦通行原氣,運化水液,外接腠理,內連臟腑,是人體氣血津液運行通道,心包經與肝經同為厥陰經,具有同氣相求之效,故針刺膻中穴可同時調節三焦、肝經氣機,肝藏血的生理功能正常,則血量儲備充足,滋養胞宮,使胞宮得養,胞絡得暢。情志因素常導致痛經的發生,現代醫學也認為心理因素是導致痛經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那些具有明顯的緊張、焦慮、易怒等情緒的患者,痛經發生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張仲景認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出發”,治病必求于本,故情志病可從心論治?!饵S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毙脑谥緸橄?,膻中可代心行令,傳達喜樂之情。
3 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
朱丹溪認為經前期疼痛為氣滯,經間期疼痛為氣滯血瘀,經后期疼痛為氣血兩虛,均與氣有關,明代的戴思恭也曾提出治療痛經應“欲調其血,先調其氣”,信靖等[3]認為無論是治療寒凝血瘀型、陽虛寒凝型、氣滯肝瘀型亦或是氣滯血凝型的原發性痛經,雖然證型各不相同,但是治法都是一樣的,都以調氣為主。因此對于治療痛經,必須要把氣機的調節放在首位[4],氣機調和,通則不痛。且女子以肝為先天,易情志不遂,導致肝疏通、宣泄、調達等功能失常,氣的升降出入失衡,氣機郁閉,故而該病以肝郁氣滯型最為多見[5],情志病大多數醫家均以調暢氣機為主,“膻中者,為氣之海,”是八會穴之氣會,宗氣會聚的地方。宗氣可推動氣血運達周身,故針刺膻中穴能調節人體氣機,使胞宮氣機宣暢,以達通則不痛,宗氣貫注于心脈,助心行氣血,且婦人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與血相互調節,相互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胞宮氣血充盈,通則不痛,氣滯而致經血排出不暢,則表現為疼痛。
4 膻中是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手太陽經、少陽經與任脈的交會穴
腹部有任脈、腎經、脾經、肝經等經脈經過,這些經脈均可向腹部輸布精血。膻中是多條經的交會穴,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手太陽經、少陽經與任脈之間直接互通脈氣的地方,不僅能主治任脈病癥,還能兼治交會經脈及其所屬臟腑病癥,故能調節腎、脾、小腸、三焦等的氣血功能。足少陰經為腎經,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化生腎氣、腎陽及腎陰。精血同源,腎精盈虧與血液盈虧關系密切,如果腎中精氣虧少,“天癸”逐漸衰竭,沖任二脈氣血將慢慢減少,難以滋養胞宮、胞脈,最終導致不榮則痛。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基,腎陽的蒸騰氣化可使胞宮津液輸布正常,腎陽的推動、溫煦作用可使臟腑組織器官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腎陽虛衰,機體失去溫煦,胞宮氣血津液凝結、胞脈受阻,胞宮不能得以溫養;腎陰為一身之陰的根本,滋養、濡潤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足太陰經屬脾經,其循行從足走胸腹,主治脾胃、婦科等病癥,脾經對應臟腑為脾臟,是人體內部氣血生化來源,對人體血液的生成和運行都起到調節作用,氣血充沛方能使胞宮得到充分的營養;脾運化水濕,可防止水液不正常的停滯于胞宮內。手太陽經屬小腸,小腸主液,能泌別清濁,參與機體水液代謝,防止代謝產物停留胞宮,阻塞通道,且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里關系,故也能同時調理心經的部分功能。足少陽經所屬臟腑為膽,其能貯藏和排泄膽汁,在進食時使膽汁流入腸中促進消化,以助脾胃將水谷化為精微?!鹅`樞·經脈》曰:“三焦手少陽之脈……入缺盆,布膻中”,元氣通過三焦通道布散全身,激發各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若三焦通道不暢,導致元氣運行受阻,各臟腑、經絡、組織、官竅的生理活動減弱,推動無力,血液停滯胞宮,發而疼痛,膻中穴位于上焦,“上焦如霧露之溉”,將氣血彌漫至胞宮濡養之。
5 膻中穴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應用
孫東華等[6]對原發性痛經患者針刺其胸骨柄正中線1/2處,即第四肋間隙,總有效率為100%,此穴位是平衡針中的痛經穴,與膻中穴定位一致,故而認為膻中穴是治療該病的特效穴。朱晶萍[7]認為平衡針灸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等作用,故采用平衡針結合逍遙散合金鈴子散加減治療原發性痛經,穴位選擇痛經穴及腹痛穴,發現有效率占97.56%。孫艷怡等[8]也采用平衡針法治療痛經患者,對其痛經穴及腹痛穴采取不留針,有觸電感放射至疼痛部位即可出針,療效顯著。有研究者[9]將原發性痛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推拿組共62名受試者,對照藥物組共30名受試者,推拿組對膻中、中脘等穴進行分推、點按等操作,總有效率為96.77%,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意義,止痛效果較好。
6 結束語
近年來痛經人數的劇增和痛經程度的加劇,嚴重影響現代社會女性的生活、工作,因此,防治研究原發性痛經已刻不容緩,急需優秀的解決方案。西醫治療痛經最常用的藥物是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但此類藥物常出現胃痛、惡心等不適,或使用避孕藥,但長期使用又可導致停經,而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也會增加低血壓出現的風險,西藥雖起效快,但仍存在不良反應。而大量的臨床試驗表明針灸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較好的療效[1]。有研究發現治療原發性痛經主要選擇陰經穴位[10],膻中位于任脈-“陰脈之?!鄙?,故而針刺膻中穴可滋養任脈,調和氣機,使氣血流通,氣順血和。同時調節心、腎、脾、小腸、三焦,使其正常工作,增強氣血生成,使氣血輸布通達,資助和促進胞宮機能,以達榮、通。綜上所述,膻中穴一穴可以同時發揮多重功效,值得臨床推廣及運用,可將其靈活的與他穴配伍,以期使針灸在臨床上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中取得更佳療效。
參考文獻:
[1]彭元霞,朱英,陳日蘭,等.針灸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概況[J].湖南中醫雜志,2019,35(12):139-141.
[2]孫碩,張澤宇.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選穴規律研究[J].光明中醫,2020,35(07):1034-1036.
[3]信靖,楊在綱.調氣法治療痛經探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01):54-55.
[4]趙因.周德安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總結及針灸“調氣止痛方”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5]王謙,左常波.左常波教授“三調一治”針法治療痛經經驗探析[J].中國針灸,2019,39(11):1217-1221.
[6]孫東華,李曉春.平衡針療法治療原發性痛經67例[J].中國社區醫師,2008(12):53.
[7]朱晶萍.平衡針灸聯合中藥治療原發性痛經34例[J].中醫研究,2013,26(12):64-66.
[8]孫艷怡,于震.平衡針治療原發性痛經43例臨床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02):133.
[9]王華蘭,馮燕華.推拿治療原發性痛經62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04):34-35.
[10]楊瑩瑩,趙麗紅,王天芳.基于現代文獻分析針刺治療原發性痛經辨證選穴的規律[J].環球中醫藥,2021,14(01):26-31.
*通訊作者:
吳高鑫,貴州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