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在新生兒卡介苗接種中探討改良皮內注射法的效果。方法:利用對比研究方法完成本次分析,從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接種卡介苗的健康兒童中選取90例進行分組,采用常規內皮注射法的設為參照組,接受改良皮內注射法的視為研究組,各組45例,統計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皮丘達標率和身體狀況均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新生兒卡介苗接種期間,采用改良皮內注射法,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促進皮丘達標率,具有規范性和合理性特點,適合推廣應用。
【關鍵詞】新生兒;卡介苗接種;改良皮內注射法;效果
【中圖分類號】R186 【文獻標識碼】A 【DOI】
引言
在臨床操作中,給藥方法多種多樣,其中具有一定操作難度的是注射給藥方法,臨床中將表皮與真皮之間的注射方法稱為皮內注射法,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該方法對進針角度有嚴格的要求,不得超過5°,而且生物制品和藥液的量也不可過大,其操作難度在于進針角度的掌握及控制,如果操作時進針過深及太淺,就會導致刺入皮下和藥液漏出的情況發生,從而對臨床判斷造成影響,由于改良皮內注射法有較高的操作要求,所以需要醫務人員充分練習,并熟練掌握操作技巧。就新生兒而言,其剛剛娩出,機體抵抗功能尚未完善,極易出現感染等事件,若受到結核桿菌的影響,新生兒將會出現血行散播的情況,進而導致結核性疾病發生,這對新生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1]。在結核病的預防中,卡介苗具有重要作用,應用后能夠提高新生兒對結核桿菌的免疫力,由于操作難度較大,對醫務人員的要求較高,所以接種時需要選擇具有接種證(國家認可)的醫務人員操作。準確劑量的卡介菌接種,對結核病的預防十分有效,若操作方法不當或藥量控制不合格,就會失去預防效果,甚至引起多種不良事件,常見的有皮膚壞死。在卡介苗接種的過程中安全性較高,雖然如此,在接種期間仍然會出現些許不良反應,由于新生兒尚未發育成熟,與成人相比,其在接種時的反應更大,所以,在卡介苗接種的過程中根據國家要求進行相關操作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一般在新生兒娩出后1d內接種,而對新生兒進行卡介苗接種的則是產科醫護人員。新生兒家屬對卡介苗接種質量有著較高的關注。當前,我國在進行卡介苗接種的過程中,有過差錯事件發生,這不僅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了新生兒的生命。因此在進行卡介苗接種的過程中,需要相關人員提高重視,本研究為了提高卡介苗接種質量,提出采用改良皮內注射法,并應用對比的方法開展研究,作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的來源:2020年7月-2021年7月從本院中選取收治的部分符合研究要求的健康新生兒,總共90例。研究小組的確定:采用常規卡介苗皮內注射法的視為參照組;采用改良皮內注射法的視為研究組。分組依據:根據平均分配的原則,以45例分組的數量將患者分配至兩組。研究組中男性新生兒和女性分別有26例和19例,其中新生兒出生體重及胎齡的平均值分別為(3.16±0.53)kg、(38.39±1.59)周。參照組中男性新生兒和女性分別有24例和21例,其中新生兒出生體重及胎齡的平均值分別為(3.21±0.52)kg、(37.88±1.52)周。以上相關資料(P>0.05)說明數據可比價值高。
納入標準:健康新生兒且體重高于2.5kg、體溫正常、首次接種卡介苗,所有入組新生兒均接受過家屬同意。
排除標準:存在病情不穩定的新生兒、有嚴重疾病或其他急性傳染病新生兒或心臟病、病理性黃疸、濕疹、腎炎、免疫缺陷以及結核病和肝炎的新生兒均排除。
1.2 方法
在參照組新生兒接種的過程中,所以使用的方法為常規皮內注射方式。首先對卡介苗藥物進行配置根據常規方法完成,同時醫務人員對接種室的環境進行改善,主要是保證室內空氣流通,光線調整為明亮狀態為宜。并控制好室溫和濕度,分別以26℃至28℃、55%至65%為主。準備好接種相關物品,如專業注射器、無菌盤、針頭、免洗手消毒液、酒精(75%)、棉簽(無菌),醫務人員應該規范擺放接種用品。接種時需要選擇具有疫苗接種證的醫務人員,且操作是醫務人員應該注重自己的衣著,保證整潔衛生,嚴格遵守手衛生的相關要求進行手部消毒,并佩戴好口罩,在操作時應該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并對查對制度嚴格執行。對新生兒皮膚的完整程度或有無破損情況進行詳細的觀察,確認無異常符合卡介苗注射要求后,將卡介苗從冰箱中取出,此時兩名醫務人員需要仔細核對藥物信息,觀察是否變質或損壞,確保疫苗無異常時,則進行相注射前及相關操作,選擇滅菌注射用水對卡介菌進行溶解和稀釋,同時用手輕輕搖晃均勻,從而完成藥品配置,并保證藥物水平的劑量與配置的相同。醫務人員進行新生兒體位的調整,以平臥位為主,注射手臂一般選擇左側,選擇三角肌外側下緣的皮膚進行消毒,使用酒精(75%)完成,消毒后需要等待皮膚自然干燥,在此期間醫務人員詳細核對藥物信息(藥物名稱、劑量、濃度)及新生兒信息(姓名和床號)并確定具體是給藥時間和方法,同時將專用的注射器中空氣排空,在實際操作中醫務人員明確穿刺口,并以此為中心使用左手對局部皮膚進行繃緊,之后進行注射控制好針頭角度以斜面朝上呈5°角完成進針,觀察針尖斜面是否完全刺入,若全部刺入則需要進行針拴固定,醫務人員使用右手將藥液注入,劑量為0.1ml,觀察注射皮膚的局部情況,當形成小皮丘且隆起形狀為圓形,同時直接高于或等于5mm時說明注射成功。完成注射后,醫務人員需要立即將針頭拔出,并對針眼實施保護,不可觸碰和按壓,之后醫務人員需要及時與監護人溝通,并利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詳細介紹相關注意事項,讓家屬知道注射完成后1d內注射局部皮膚不可碰水,以免引起感染等不良事件發生。對使用后的注射器及相關醫療用品,根據消毒隔離規定進行相應的處理,并明確剩余藥液的處理方法和去向。完成注射后對預防接種本進行規范化填寫,明確接種單位和人員,對接種部位和時間及劑量進行準確書寫,之后明確疫苗生產商、批號,準確填寫新生兒姓名和年齡,核對后確認。新生兒完成接種后,需要對其相關反應進行密切觀察,同時對新生兒的體溫、皮膚進行全面監測,將接種2周后皮膚可能發生的異常情況(紅腫后化膿之后潰瘍形成,并于11周左右結痂)告知家屬,讓家屬知道這屬于正常現象,不必擔心或進行特殊處理,僅需要保證局部皮膚干凈整潔,在新生兒衣物的選擇上,建議選擇純棉寬松的衣服,以免對注射進步的血液循環造成影響。觀察局部變化,如果出現10mm因此局部淋巴結腫大軟化后所形成的膿包,則需要及時就醫,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處理。
研究組注射時所使用的方法為改良皮內注射法,主要是在參照組操作的基礎上,對體位和進針角度的改變,實際操作過程中,具有疫苗接種證的醫務人員調整新生兒體位,以右側臥位為主,此時需要對新生兒的左肘關節進行屈曲,并保證前胸與前臂緊靠,之后對注射的局部皮膚進行消除處理。醫務人員保持放松,對新生兒的左肘關節屈曲處使用左后抓住,觀察皮膚紋理,以此將進針后的皮膚進行適當的移動,移動方向為操作者自身方向,距離為5mm,醫務人員集中精神控制好進針角度進行穿刺,觀察針尖斜面刺入情況,進入一半后,將注射器放平調整進針角度,以0°為主,之后觀察針尖斜面是否完全刺入,若全部刺入則對針栓進行固定,利用左手食指完成,右手進行菌液推注,將藥液注入后,即刻拔針,將皮膚松開,使針口皮膚恢復原位。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新生兒完成注射后的皮丘完成程度,以此為基礎對完成皮丘成功率進行評價。注射后注射部位有直徑5mm以上的半球狀規范皮丘隆起,且毛孔顯露、皮膚變白為完成皮丘。同時對接種部位有無外漏的進行觀察,并計算相關比例進行比較。(2)觀察兩組新生兒身體穩定性、疼痛感和舒適度,記錄相關數值后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資料采用百分比和均數±表示,組間用t和X 2比較,所有數據分析均使用SPSS軟件完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時(P<0.05)。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接種情況
研究組完整皮丘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分析新生兒穩定性、疼痛和舒適度評分
研究組新生兒穩定性和疼痛、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預防接種,能夠有效地提高其抵抗力,同時還具有實惠且經濟的效果。就生兒而言,其免疫力較低,免疫系統處于發育階段,尚未完善,極易受到傳染病的影響,因此,對新生兒進行預防接種,是保證新生兒健康的重要過程。新生兒卡介苗接種是有效預防結核病的重要方法,屬于活菌苗的一種,由于疫苗的特殊性接種后機體免疫系統受到相應刺激,從而有結合抗體產出,使機體獲得免疫力。另外藥物自身原因也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據相關數據調查顯示,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后,大部分接種局部會出現潰瘍,在接種人群中占比較高,約有90%,而且這種現象會存在較長時間,潰瘍愈合后會留下疤痕。接種對象的免疫狀態、年齡以及疫苗使用劑量及自身毒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接種后新生兒可能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熱和局部皮膚膿腫的情況。新生兒在家庭當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旦接種出現不良現象,就會引起家屬的情緒變化,甚至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情況發生,這主要是家屬對接種知識了解有限,且懷疑新生兒產生的不良反應與操作人員的專業技術及操作規范性有關,同時受到新生兒狀態的影響,情緒波動較大,對于醫生的專業解釋也不愿聽取,從而造成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當前,科技發展速度十分迅猛,每天行業的發展使得人們對疫苗接種的了解越來越多,且對接種質量十分重視。而在新媒體時代下,對于新生兒接種后的不良反應報道較多,這對家屬的情緒同樣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減少卡介苗接種的不良反應,避免家屬情緒波動較大,應該提高操作的規范性[2]。由于新生兒剛剛出生,其各項機體功能正處于發育階段,且皮膚尚未發育成熟,不僅含水量較高,而且皮膚較薄,注射部位往往選擇三角肌下緣,此處皮膚與上臂橫軸皮紋呈垂直狀。根據這一現象,許多學者研究指出,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對接種卡介苗后的不良反應進行預防和控制。在此次研究過程中,對選取的部分健康新生兒進行卡介苗接種,且采用改良注射法,合理地選擇注射體位并對局部皮膚進行固定,一方面增加穿刺事業,另一方面避免新生兒手臂擺動造成誤傷,在實際操作時醫務人員應該合理地控制進針角度和深入,避免出現滲液或出血現象發生,在使用改良注射方法后,能夠合理地控制進針角度,促進了皮丘的合格性。研究期間研究組采用上述方法,結果顯示皮丘完整性和新生兒身體狀態均優于采用常規皮內注射法的參照組(P<0.05)。
綜上所述,改良皮內注射法進行新生兒卡介苗注射,有利于減少不良反應,促進皮丘達標率。
參考文獻:
[1]王萍,陳穎,李鵬飛.改良皮內注射方式對患者疼痛的影響[J].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9(02):89.
[2]劉諧.右手固定左手拇指關節用力進針在皮內注射法中運用與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53):205-206.
[3]聶小華.集束化干預提高新生兒預防接種質量的影響研究[J].臨床研究,2018(10):190-191.
[4]焦艷英.綜合護理對新生兒預防接種卡介苗安全性的影響[J].焦艷英.實用醫技雜志,2018(03):343-344.
[5]張明英.改良法接種新生兒卡介苗效果觀察[J].江西醫藥,2017(07):
674-675.
[6]周青,吳強松,黃群.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新生兒卡介苗接種流程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08):61-64.
作者簡介:
劉麗麗(1982-),女,漢,河北省唐山市,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疫苗接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