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民族工藝系
對于多數人來說,“染纈”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其實染纈工藝并不罕見,是古代絲綢印染工藝的總稱,如今依然出現在民族服裝、編織物等染色工序中。從工藝分類看,染纈分為灰纈、絞纈、蠟纈和夾纈四類。從字面解釋,“染”指的是用顏料為綢緞、棉布著色;“纈”指的是運用防染技法,染出各種豐富的圖案。染纈工藝在我國已傳承幾千年,是傳統的服裝面料染色工藝手段。
在染纈過程中,一般先用鉛筆在白布上起稿,再設計草圖,構思出所要達到的藝術效果,然后進行捆扎、縫綴,在布面之上捆扎許多大小不等的錐形結,之后以煮、漬、暴、染為手法,將“五花大綁”的織物浸泡在染液中。經過染料的浸潤以及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布料會形成深淺不一的色暈,呈現出絢爛、夢幻的藝術效果。浸染完成后,還需要呈纈,將之前打的結拆開,把布料捆扎的褶皺燙平,其畫面中有著難以言傳的神韻。
據史料記載,染纈工藝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漢代文獻記載的“衣必文繡”,就是染纈工藝誕生的佐證之一。南北朝時期,染纈工藝廣泛用于服飾。除此之外,在家具、日用品中也越來越多地出現染纈的身影。發展到唐宋,這項技藝逐漸成熟,有許多相關的證據保存至今。在唐代傳世名畫《簪花仕女圖》《搗練圖》中以及在敦煌發現的一些壁畫中都可以看到染纈的身影。
作為一種實用型手工藝,染纈工藝在古代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形成了許多鮮明的時代風格。漢唐時期的染纈作品主要分布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其特征是瑰麗、厚重、富麗堂皇;到了明清兩代,染纈工藝的重心轉移至江南及西南的貴州地區,作品呈現輕靈、陰柔、精致的藝術風格。傳承至今的黎族織染和貴州楓香染等民族特色技藝,也都屬于染纈的范疇,已經擁有千年歷史,成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染纈工藝的價值貴在傳統。在染色中,染纈工藝以植物、礦物染料為主,如從石榴殼、蓮蓬、紅花等植物中萃取天然染料,按一定比例加工、調配的原料經過發酵、壓榨、浸泡、凝色等工序,便可以形成染料。此外,印染過程也以手工操作為主,運用捆扎法、疊扎法等方式扎染,形成瑰麗無比的色彩效果(如圖1)。

圖1 絞纈
染纈工藝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變化無窮、五彩繽紛的色彩。染纈工藝在捆扎時,扎結的長短、松緊、稀密會直接影響最終圖案的呈現效果,縫綴時折縫的寬、窄、松、緊、疏、密各有不同,印出的花色圖案更是千差萬別,五彩繽紛。很多時候,創作者并不能準確預測作品的實際效果,在染纈過程中,圖案變形、色彩變化等現象時有發生,一方面增加了風險與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也為藝術設計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據統計,在傳統染纈中,各類絲綢印花染色多達88種,深淺不同,濃淡各異,詮釋著我國傳統手工印染對原料、色彩的嫻熟把握,以及在技術方面的登峰造極。
如今,“絲綢之路染纈技藝”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可以說,染纈工藝是珍貴的民族文化財富,在中華藝術的百花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當今時代,工業化、機械化不斷發展,印染技術也隨之得到發展,化學染劑越來越多,日益充斥市場,在技術、原料、人才、設計、發展模式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傳統染纈工藝的競爭力日趨不足,傳承與發展中也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挑戰。
上文說到,染纈工藝用到的染料以天然為主,這是染纈工藝的一大特色,為作品提供了極大的附加值,但是在另一方面也為技藝的縱深發展帶來許多局限性。
首先,天然染料原材料產量低,開采受限,難以實現批量化生產,會對染纈工藝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天然染料中包含一些名貴的中草藥、礦物,具有稀缺性,比較昂貴,且不易獲得、不易保存,而在印染中卻要消耗大量染料,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會增加生產成本,使成品價格居高不下,影響市場推廣;另一方面,染料的稀缺性也會導致染纈工藝的產量受限,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其次,天然染料能呈現的色彩比較有限,顏色譜系不完善,命名還沒有實現標準化,影響市場接受度,也不利于市場的健全。通常,色彩應用不規范、不標準,會為行業的交流借鑒造成許多無形的“壁壘”,師承不同,提取工藝不同,導致每個設計師、工作室對色彩的理解也存在差異,難以凝聚力量,導致傳統染纈技藝存在“各自為陣”的現狀,難以融會貫通。
最后,傳統天然染料多為有機物、礦物,容易氧化,采用染纈工藝制作的紡織品在長時間保存過程中經常出現褪色、變色等現象,也會對產品的收藏價值造成重大影響。
作為一種藝術品,“產品為王”是競爭取勝的常見思路,這一思路通常體現在圖案設計、產品風格、外在形象、生產銷售方式等諸多方面。染纈是一種傳統工藝,由于其傳統的“慣性”太強大,往往導致產品內涵存在局限性,難以打開市場。
在設計方面,當前產品設計還以傳統風格為主,設計元素也多是傳統紋樣、吉祥形象,缺乏現代感,難以適應日益年輕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設計是藝術品的靈魂,打破藝術門類之間的壁壘,為優秀的作品、靈感提供生長的土壤,事關行業興衰,應當引起全行業的關注,只有這樣,才能為染纈工藝的發展開辟時代新征途。
染纈工藝的生產、營銷方式目前也都偏傳統,通常以工作室為單位,各自為營,小規模生產。同時,染纈行業普遍缺乏品牌意識,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足,導致某些優秀的設計、產品被模仿,影響創新的積極性,也使得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其市場化發展。
人才培養是工藝美術行業共同面對的難題,這一問題在染纈工藝傳承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由于染纈工藝從業者年齡偏大、學歷水平偏低等,而且染纈工藝的傳承多以傳統的師徒傳授方式為主,這在無形之中制約了生產效率,影響了其穩健發展。
盈利空間較小,前期學習在時間、精力上投入較大,使年輕人普遍不愿意學習、傳承染纈工藝,行業缺乏創新型人才。人才危機已經成為許多問題的根源,對此,必須創新染纈工藝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學校推行現代式教育,培養年輕一代對染纈的興趣,進而促進其深入發展。
染纈工藝是古絲綢之路上誕生的一顆明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在新時代如何實現染纈工藝的跨越式發展,推動其更好地與時代融合,這是擺在技藝傳承者、研究者面前的一個深刻課題。染纈工藝要想實現傳承發展,就要從多方面推動創新,為整個行業注入新的生機。
染纈技藝的傳承離不開教育、科研力量的賦能,而高校是文化傳承、技術革新的重要載體。因此,在染纈工藝傳承中,應發揮高校的作用,以教育為切入點,進一步推動建設“產、學、研”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平臺,促進理論研究、技藝發展。
首先,要促進中國傳統染纈民間美術教學相關課程在高校的落地,進而探索構建一套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教學體系,為染纈工藝在學校的推廣、繼承與發揚奠定基礎。例如,可在大專院校中開設以弘揚民族傳統藝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素質教育課程,讓學生了解染纈工藝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學生既可以深刻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又有助于提升個人素養。
其次,通過學校培養和擴充染纈工藝專業人才隊伍。學生思維活躍,創作靈感較多,可以為染纈創作注入新鮮的血液,從而創作出更多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的染纈作品。同時,學校可積極引導學生在染纈創作方面就業、創業,為校企合作打下更牢固的基礎,打造集設計、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染纈文化創意產業平臺,將染纈文化產品開發、創作、體驗、傳授等環節打通,打造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染纈工藝的創新離不開歷史傳承、地域特色、時尚元素三大方面的結合。其中,傳承歷史是基礎,而地域特色、時尚元素的融入可以為染纈工藝的創作打開更加廣闊的題材庫(如圖2)。

圖2 灰纈
近年來,染纈工藝傳承人不斷汲取、借鑒國畫、西方繪畫和民間剪紙等藝術形式,融入創新元素,創作出許多新設計、新圖案,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這一思路無疑是可行的,借鑒帶來進步,其他藝術形式中許多思路都可以幫助染纈工藝達到新的藝術高度。例如,可汲取、借鑒西方繪畫中的光影、色彩,通過色彩的布局,反映創作思路,形成具有心理暗示作用的“染纈文化語言”,為染纈工藝帶來現代化的藝術理念、藝術表達,在文化的交流中實現傳承與創新。
在應用領域,染纈工藝有必要突破服裝的范疇,打開更加寬闊的應用空間。例如,北京某服飾公司將傳統藍印花布與現代日用品、手辦結合,實現了當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的合二為一,創作了鼠標墊、胸針、印花包袱布等一批民族風日用品,深受市場歡迎。傳統染纈從業者也有必要借鑒這一思路,以染纈為載體,開發更多實用性物品,讓染纈工藝真正被年輕人喜歡、接納,從而走入現代人的生活。
染纈工藝之所以難以突破發展瓶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藝術門類比較小眾,與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導致大多數人對此陌生。因此,應創新產業業態,與各大文旅、文創產業園合作,開設面向社會大眾的染纈工藝體驗課程、興趣班,參考陶藝工作室的經營模式,為人們提供近距離接觸、了解染纈工藝的途徑。還可探索一對一傳授、體驗式教學,讓大眾參與到染纈制作的過程中,親手制作染纈藝術品,體驗染纈的魅力、創作的快樂。
通過線下體驗式教學,不僅可以擴大染纈工藝的社會知名度,挖掘、培養潛在的消費者,而且有利于發現創作人才,為染纈工藝的傳承打牢“群眾基礎”。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普及而言,線下體驗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外,還有必要增強染纈工藝的品牌意識,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利用“互聯網+”思維,提升產品知名度、附加值,探索傳統染纈技藝的線上營銷之路,不斷發展壯大,主動做出調整,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只有如此,染纈工藝才能真正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蛻變,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