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林 南昌職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安義鄒氏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均以“子承父業”的方式得以傳承。進入信息和人工智能化時代后,安義鄒氏匾額書法雕刻技藝這一省級非遺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傳承路徑也得以拓展。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以民間藝人、匠人等組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以政府、學界、商界、新聞媒體等組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①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49頁。這就形成了保護與傳承相結合的人才隊伍。
運用安義鄒氏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創作的工藝品作為一種活態文化,與當代人們生活的互動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②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45頁。非遺傳承人鄒氏兄弟身處人工智能化時代,深受當代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在工作和藝術實踐中自然會把自身對社會發展的理解與傳統工藝結合起來,創作出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有現代文化氣息的藝術作品。鄒氏兄弟的藝術創作與裝飾、現代居室設計相結合,在細節的處理上注重整體和諧。傳承人除了要對技藝進行探索,還要注重人工智能等其他能力的提升。
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的傳承最初是以家族內部傳承為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傳承的范圍。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的家族內部傳承常因傳承人的興趣和資質等原因,導致傳承人缺失、傳統手工藝失傳的現象。因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子承父業”的傳承形式外,傳承人應招徒授業,擴大技藝傳承的范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后繼有人,綿延不絕。鄒雙印的子女鄒博聞、鄒宇璇、鄒婕妤,鄒雙勇的子女鄒雅琪、鄒宇,他們的外甥涂文丞在耳濡目染下,熱衷學習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傳承人除子孫外(如圖1),還包括外姓人,技藝傳承的范圍在不斷擴大,為技藝的傳承提供了保障。

圖1 家族傳承
傳播傳統文化,重在傳播其文化內涵,擴大傳播面。書法雕刻技藝涉及陽刻、陰刻、刻線等形式,陰刻只需將文字勾勒出來后,用工具將字體和紋飾部分鑿形即可,較之陽刻要簡單得多。其斷面呈凹形,文字凹入木料平面。③蘇雙顯:《匾額書法文化研究》,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7。因而,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的傳承以陰刻手法傳播,既能體現書法的精髓和雕刻效果,學員又容易上手,便于傳播。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非遺傳播基地起著重要的作用。可在當地中小學開設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校本課程,提升中小學生對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文化價值的認識,培養他們動手制作的興趣(如圖2)。從2009年起,安義匾額書法雕刻大師工作室在江西文理技師學院掛牌,江西文理技師學院開設匾額書法雕刻興趣小組,每學期均開展雕刻實踐活動。同時,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傳承人還把非遺帶進南昌職業大學,為學校書畫社的成員普及雕刻技藝,并手把手地帶著書畫社成員進行練習。這一系列的非遺進校園活動,都為傳播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推動作用。

圖2 非遺進校園
安義鄒氏匾額書法雕刻大師工作室定期為江西文理技師學院的學生和中學生、高年級小學生開設興趣班(如圖3)。讓他們在工作室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中體驗雕刻帶來的快樂,在快樂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出于對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摯愛,安義縣小學教師萬俊、陳敏敏以學徒的身份跟班學習幾年,學習效果顯著,得到專家的認可,已成功加入南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圖3 中學生走進大師工作室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活態的民間民俗文化,對深化“以美育人”提供了條件,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傳承人利用全新的傳承傳播方式,開展學校非遺美育,避免傳統技藝被壟斷,使得其傳承得到良性循環,保證了技藝的提升。
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至今,已經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的傳承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推動。
政府通過組織非遺展示活動,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可以通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展示安義匾額書法雕刻作品,讓傳統手工藝進入大眾的視野。
相關職能部門與文化產業聯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活動,讓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走進人民大眾。在南昌萬壽宮的營業啟動暨傳統工藝展示活動中,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除了展示其“刀筆”書法作品外,還展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福”雕刻作品和吉祥圖案,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另外,新聞媒體也要多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辟專欄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制作工序繁多,培養傳承人的時間長,產生經濟效益的速度慢,因而年輕人不愿學。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本是要加快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健康的文化市場制度,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的利益,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后繼有人。同時,相關部門要制定一定的標準,聘請專家監督,確保文化傳承的質量。
傳統工藝要得到長足的保護與發展,離不開人。因此要多方聯動,發揮非遺傳承人的傳承作用,發揮傳播基地的傳播作用,發揮保護主體的保護作用,從而實現安義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的活態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