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通 郭 陽
天津美術學院
宋瓷創造了中國陶瓷藝術的巔峰,相較于漢唐瓷器的恢宏大氣、明清瓷器的繁復冗雜,宋人所追尋的是一種工藝細膩、溫潤秀氣的曼妙之美。在宋代,瓷器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于一體,并上升為精美的藝術品大量運銷國外,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享譽海內外。宋瓷不追求過度的附飾和色彩的堆積,崇尚典雅,并且更重視器型本身的線條感和流暢感,再施以釉色和紋飾,稍加刻畫便產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這種追求自然靜謐、天然美感的審美觀,集前人之大成而影響至今。在當今時代,宋瓷審美觀在與社會生活的相互融合、激蕩中歷久彌新,深受現代人的喜愛。對宋瓷審美觀進行深入分析、學習和研究不僅有利于保護傳統工藝,同時也能給予現代瓷器設計以啟示。
自趙匡胤稱帝至南宋滅亡,宋朝歷經3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猶如一顆明珠承載著前人的智慧與匠心在歷史浪潮中不斷發展。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①劉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與類型特征》,《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1-6頁。在歷史上,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宋代雖不如唐代國力強盛,但卻保障了國家的內部安定,形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昌盛、藝術輝煌、人民安居的時代面貌,從而成就了器物造型文化獨特的審美風格。
宋代是一個理性的時代,為防止武將割據而采取“崇文抑武”的政策,大力發展文化,文化藝術發展達到高峰,尤以宋瓷最為出眾。王夫之的著作《宋論》中有“宋太祖勒石,不殺士大夫”,傳下“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 “誓牌”,展現了宋代尊重文人的社會環境。因此,宋文人大多生活雅致,追求情調,追尋藝術本源,認同本民族文化并具有強烈的自豪感,在藝術創作方面表現出典雅俊美之感。宋代文化得到極大發展,源于對儒學的大力復興和倡導古文運動。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六席,宋詞也成為可與唐詩抗衡的新詩歌體裁。
基于當時的美學思想并受婉約派和藝術文人的影響,融合了“儒、道、佛”三者審美情趣的宋瓷呈現出內蘊、秀美的藝術風格,無論是皇家貴族的精益求精還是平民百姓的純樸率真,由上而下對瓷器藝術的美學追求皆體現了宋代社會內外兼修的文化藝術觀念。
“百工維時,庶績咸熙”是宋代官員清正、藝術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與發展促使文人、百姓開始關注精神生活的追求與審美需求的提升。宋代大力發展工商業,并與多個國家通商,進行海外貿易。宋代最繁華的城市可數北宋開封府與南宋臨安城,這兩地商業極其發達,人口數超百萬。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記錄了北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都市繁榮的見證。以哥、官、鈞、汝、定五大名窯為代表,宋代瓷窯眾多,工藝方面也有歷史性的突破。宋代是歷史上第一個發現銅紅釉的朝代,而且將其應用于瓷器制作中,大力推廣了覆燒工藝技術。宋代的瓷器制作大量運用民間裝飾技術,呈現百鳥爭鳴的局面,充分展現了宋代社會的民間趣味與文人審美。宋瓷作為中國造型美學的代表之一,歷代稱譽宋瓷的文章數不勝數,可見當時的經濟繁榮為宋瓷審美觀念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宋代的瓷器一改唐代雍容華貴之風,向端莊嚴謹、秀麗簡潔的風格演變。如果說唐代陶瓷使人想起袒胸露臂、體態豐腴的綺羅人物,那么宋代陶瓷就使人想起長頸溜肩、婀娜多姿的晉祠侍女。①姜麗、張曉東:《禪對宋瓷器物造型的影響研究》,《藝術科技》2016年第3期,第28頁。宋瓷造型清瘦、比例勻稱,寥寥線條塑造無盡的韻味,從而透露出一種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雋永之美。宋瓷中的梅瓶造型可謂經典,小口大肚形成明顯對比卻又不失統一,造型奇特,韻味十足,因可在瓶內放置梅花枝條而得名。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東坡提梁壺》中提到,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隱居山野,因喜歡吃茶便根據實用需求改良了傳統紫砂壺,制作出別具一格的“提梁壺”,小口球腹,肩部連以半月形提梁,造型嚴謹,做工規整,給人以穩重典雅之感。
宋瓷釉色多用青色和白色,溫潤清淡,青色瓷宛如翡翠,白色瓷宛如明玉。宋瓷表面細膩光滑,輕薄易碎,除了利用釉色裝飾外,還大量運用印花、雕花、劃花、剔花、刻花、畫花、剪紙漏花等技術,紋飾含蓄又豐富多彩。一只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看似樸素無紋反而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美感。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燦若星河,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風格與魅力。上古充滿著瑰麗與傳奇,漢唐顯露著雍容與華貴,魏晉流露出仙風道骨之感,而宋代則彌漫著文人墨客的風韻與雅趣,這種儒雅在宋瓷中有很好的展現。“宋瓷”恰如“宋詞”,“……綠楊影里,海棠枝畔,紅杏梢頭”。作者對春的惋惜,寥寥數字便委婉抒發,意不盡顯,卻別有一番巧思。宋瓷是野蠻、原始、強權、玄思之后回歸自然的標志,是歷經混亂之后對安謐的追求,其含蓄深邃的特點,體現出宋人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也反映出宋文人玩賞瓷器時去繁刪冗、樸素溫潤的儒雅生活品質。
宋瓷傳承了先秦哲學中“師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工匠們善于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并應用于創作,強調器物的自然美與意境美。宋代鈞窯的“窯變”令人驚嘆,“入窯一色,出窯萬色,鈞瓷無對,鈞瓷無雙”,千變萬化,燦若云霞,從宋瓷開始,宋人發現了以缺陷為美的意趣,并將這種缺陷無限放大,乃至上升為天然美感與藝術趣味的結合,可謂巧奪天工,化腐朽為神奇。
設計的功用美是器物最基本、最普遍的審美形態,可以更好地體現器物的材料和結構,突出器物設計的合理性,給人以愉悅的器物體驗感。在宋代,茶具、酒具由唐時共用變為專器專用,正所謂“美食美器”,宋瓷立足于實用所需設計出種類豐富的瓷瓶酒器,兼具強大的實用性與較高的審美價值。《東京夢華錄》描述酒樓中的情景時寫道:“大抵都人風俗奢侈,度量稍寬,凡酒店中不問何人,只兩人對坐飲酒,亦需用注碗一副,盤盞兩副,果菜碟各五片,水果碗三五只,即銀近百兩矣。”②孟元老、李秀萍、薛以恒:《東京夢華錄》,北方文藝出版社,2019。由此我們知道,宋人飲酒已不再使用唐代的低矮食桌,而改用可垂足而坐的桌椅組合,手捧壺改為手執壺,壺身瘦削而精致,把手空間加大,便于執拿。宋代的飲酒習慣使得餐桌上的酒器功能更加明確,種類也更加豐富,且宋人已經開始關注人與器物之間的關系。
目前對宋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瓷器的發展歷程及其工藝的介紹,也有一些瓷器企業打著繼承傳統、追求創新的旗號,遵循宋瓷風格進行仿制,出現大量照貓畫虎、粗制濫造的現象,導致大量資源被浪費,宋瓷審美觀念裹足不前,這不僅背離了造物文化發展的規律,也禁錮了宋瓷已經形成的優秀審美觀的發展,還缺少探索宋瓷審美觀如何更好地結合現實社會環境進行繼承基礎上的設計創新的研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獨具特色的瓷文化充分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地域特色、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宋瓷體現的清新樸素、簡潔素雅之美,其實就是我國傳統民族審美觀的展現。
宋朝已成歷史,宋朝器物與現今人們的生活已格格不入,但現代人追求的返璞歸真的境界正與宋瓷中所體現出的“極簡主義”不謀而合。借鑒宋瓷的審美理念,立足于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習慣,研究宋瓷文化中蘊藏的樸素造物觀和“極簡主義”風格,設計出既有傳統特色又有時代內涵的現代瓷器,對現代陶瓷設計具有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酒文化是其中很特別的一部分,從古至今,任何場所、階層都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人們寄情于酒,借酒抒情,使酒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器是酒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酒文化在造型藝術、工藝技術、社會風俗和審美價值等多方面的具體體現。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生活方式的轉變,酒器的設計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人們購買酒器已不僅僅追求其實用功能,更是為了欣賞甚至收藏,酒行業的高速發展也對酒器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滿足消費者需求,重視消費者情感,增加酒器的文化內涵,是當下酒器設計需要研究的內容。
從古代商周時期開始,溫酒煮茶乃人生樂事。在《紅樓夢》第38回中就有林黛玉吃螃蟹配燒酒的描寫,喝冷酒容易傷身,凝結在內損害五臟,而喝溫熱的酒不僅暖胃暖身,也有利于提高酒的口感。從器型設計來看,目前市場上所銷售的溫酒器多為古代器型的仿制品。一類是“注子”與敞口“溫碗”的結合,在碗內注入溫水,將盛滿酒的注子置入進行加熱;另一類是“連體注子”與“溫罐”的結合,這種器型不僅可以加熱,同時也有保溫的作用,而且溫酒功能更加強大。
從設計風格來看,市場上售賣的溫酒器主要有中式和日式兩類,中式溫酒器多數采用陶瓷材質,施以白、青釉色,配上代表傳統的山水畫,這種拼湊設計總給人一種違和的俗氣感,既不具備實用性,也與現代人崇尚的簡約觀念所沖突,因此銷量極低。相反,模仿日式風格的溫酒壺設計,簡潔實用,顏色低調,除了陶瓷外也有部分采用玻璃或石材這種現代人更喜歡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配以簡單的紋路或者通體透明全無裝飾,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不僅具備實用功能,也可置于家中增添一絲情調。
基于對宋瓷造型、釉色、時代風貌與文化韻味的分析,深感其簡潔的線條、圓潤的形態、典雅的風格極具中國傳統審美特色,筆者汲取宋瓷器型與色質特征,以酒文化中的酒器為載體,嘗試運用并體現宋瓷造型的審美要素,通過新設計展現中華傳統造物文化的魅力。
中國是瓷器大國,中國人的生活中離不開瓷器,借鑒宋瓷的優美造型與素雅風格,結合現代制瓷工藝設計出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與審美情趣的陶瓷器物——《對酌》溫酒器(如圖1)。此設計目的是迎合都市人擺脫浮華、追求純凈的需求,從自然中尋求靈感,以獲得心靈的解放,并將這種簡潔建立在形式與功能相結合的基礎之上,在藝術文化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溫酒器共包含三部分,上部酒壺采用提梁壺造型,豎直壺身,敞口設計便于清潔;高提梁便于執拿;壺鈕處采用傳統壺鈕的簡潔樣式,頂部平整可倒扣在桌面上,目的是保持桌面與壺蓋的清潔與衛生;壺嘴通到壺身下部,方便斟酒時酒水的流出。中部盛水器和下部酒精爐可自主安裝,為葫蘆形,既是對傳統“酒葫蘆”這一形象的傳承,也凸顯了中國人對“福祿”這一吉祥文化的追尋。此作品采用景德鎮高白泥做坯,施以透明釉,經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燒制而成,通體白色,瓷薄細膩,并保有拉坯過程中留下的痕跡,既體現了傳統瓷器的手工藝魅力,又凸顯了現代陶瓷設計的時代性。

圖1 《對酌》溫酒器設計
收斂、溫厚、含蓄,宋瓷的美感經過歷史沉淀而慢慢顯現,并深深吸引著世人。宋、元、明、清時期乃至今日,對宋瓷的仿制現象一直存在,體現了中國人骨子里對傳統造物文化的濃厚興趣,以及對“天人合一”造物理念的追尋。通過對宋瓷的審美觀和設計理念的研究,結合當今時代酒具的使用功能及使用方式,抽取其中的造型元素和審美元素,通過設計實踐創造出帶有傳統文化底蘊的現代設計,以喚起人們對傳統造物文化的關注與繼承,并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工藝與需求大膽創新,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