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利?左汀汀 陳森泉



釉里紅《心語》、陶《未來》《昨日星塵》、瓷《寒武紀》……2021年8月24日,廣東當代陶藝學術邀請展暨第三屆深圳當代陶藝展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福永街道分館展出。展覽展出的300件作品,體現出深圳當代陶藝堅持的學術性和國際視野。兩場展覽均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深圳市美術家協會、深圳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寶安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主辦,深圳市美術家協會陶藝藝委會、寶安區民間文藝家協會、福永街道黨建服務中心承辦。
當代陶藝是文化的深沉積淀
泥土的生命精神在于它煥化成人類生存中那耀眼的光芒和超然的奇跡,它從認識自身生命的珍奇價值開始。早在2萬年前人類就出現了認知作用于泥土的意識,發現了停留在泥土上的手痕與足跡等等美感,1萬5千年前人類認識到水、火、土的集合體“陶”的形成對于生命生存的重大意義,人類長期的情感依賴寄托于自然物質的同時也寄托于自身自覺能力的創造。距今2萬年左右,人類不僅有精致骨器、石器等制造,也開始了陶器的萌芽和印刻劃痕等。
直至1萬年前人類正式發明了陶器,從漫長的舊石器時代伴隨著農耕文明的漫漫長夜開始蘇醒的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從打制石器時代進入磨制石器時代,在這漫長的時期中,“陶”成為人類改變天然物資性質的第一項科技發明,這對于人類遠古智慧的誕生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史的重大轉變,開啟了人類生命意義的巨大價值,從此泥土在人的意識作用下煥化出生命的精神。從發現石器、骨器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銅器——鐵器——原始青瓷——瓷器等,人類一步一步的生存之路,猶如漫漫長夜中的點點繁星,終于擦亮了浩渺無垠的太空。
陶器誕生至今2萬年,瓷器誕生至今僅2千年,同出一源的陶器和瓷器發展路程中間確是祖宗與子孫的輩分,陶是普通泥土加工后低溫燒制,而瓷器確是瓷石與高嶺土在更高溫度下而形成。可以說,當代陶藝是對泥性全新的把握,也是文化的深沉積淀。當代陶藝的概念是人類與泥土情感交流發展到了20世紀50年代,世界先知藝術家發現的一種全新的審美方向和藝術模式,是對傳統陶瓷藝術尊重基礎上徹底的革命與創造。新的觀念是這門當代藝術的源頭,技藝是人類從遠古到現代的遺存,未來是這一藝術門類的祈盼,探索之路是對藝術永不停息的追求。當代陶藝面向的正是人類探知更高層次的精神訴求和對審美理想獨特的新的時代長歌。正如著名藝術家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左正堯教授指出:當代陶藝是對泥性全新的知性把握和當代情感的誓言以及文化的深沉積淀。
三百件陶藝作品彰顯鵬城藝術魅力
本次展覽共展出300件當代陶藝作品,既有國內外著名陶藝家的精品佳作,又有深圳本土陶藝家的匠心之作。作品類別多元,有釉里紅《心語》、陶《真理的前夜》《未來》《昨日星塵》、瓷《寒武紀》《清脈·天地立心》及光系列作品《日常》。廣闊的思維、豐富的想象、獨特的維度和品格……本次展覽參展藝術家的陶藝作品體現出深圳當代陶藝堅持的學術性和國際視野。大展由深圳市寶安區宣傳文化體育發展專項資金資助,為當代陶藝家們搭起了較高的平臺,社會各界也對當代陶藝家給予了肯定。廣東當代陶藝學術邀請展這一國際性的藝術平臺使當代陶藝藝術門類沒有界定的圈子和狹隘的范圍,而是人文世界與當代藝術中一方樸實的圣土。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前沿城市,深圳當代陶藝是廣東當代陶藝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其起步相對較晚,步入正軌階段的時間較短。深圳當代陶藝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尋覓到時代陶藝的最強音?本次展覽的策展人、萬福廣場《萬福壁》作者、陶藝家梁冰表示,要依托深圳國際化都市的潛在實力,廣泛與國際當代陶藝家相互交流,形成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胸懷和至高的審美境界以及閃爍的思想。
深圳寶安民間工藝美術創作成果展在福永開展
2021年8月24日,“山花燦如春”——深圳寶安民間工藝美術創作成果展,在福永街道分館展出。展覽展出了國內較為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本土藝術新秀的150件民間工藝美術作品。
“山花燦如春”——深圳寶安民間工藝美術創作成果展涵蓋工藝種類多樣,有棉塑、核雕、篆刻、雕塑、泥塑、木刻、石畫、剪紙、樹脂作品等。本次展覽共有150件藝術作品參展,主辦、承辦方專程邀請了國內較為知名的藝術家,以及本土藝術新秀參展。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本次展覽的作品內容均取材于現實民間生活和傳統歷史故事,題材廣泛,內涵豐富,藝術形式生動活潑,文化內涵深刻。它是生活在寶安的民間藝術家們的心靈體現和智慧創造,是扎根于人民群眾中的藝術家們樸素而美麗的真情表達與流露,也是他們對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深深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在舉辦“山花燦如春”——深圳寶安民間工藝美術創作成果展的前幾年,寶安還舉辦了四屆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展示了近幾年來寶安區民間藝術家們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最高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