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環



2021年了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要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提升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苯y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推動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互聯網作為信息化的一種手段,正在積極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01“互聯網+”,讓基層治理加速度
“互聯網+”首次被提出是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薄盎ヂ摼W+”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
近年來,各地借助方興未艾的互聯網技術,大力整合、集成各種線上線下資源和設備,構建信息化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基層治理要素“一網統管”、風險隱患“一網統防”、公共服務“一網統辦”,跑出基層治理新一輪“加速度”。
“一網統管”
“一網統管”,指的是加快完善基層信息基礎設施網絡,以數據集中和共享為途徑,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加強社會治理要素的精細化管理,做到一網全覆蓋。
以江蘇省常州市湖塘鎮為例,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江蘇政法機關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發揮近年來網格化社會治理機制的優勢,組織動員近30萬名專兼職網格員,用“鐵腳板”沉入社區,形成了“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防控模式,構筑起社區防控的堅固屏障,有效織密抵御疫情的第一道防線,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還有很多地方政府在進行日常政務處理、公共服務等方面融入互聯網技術,推動“一網統管”模式建成,如浙江溫州打造“智慧村社通”平臺,集政府監管、村務管理及公共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湖北武漢開發“智慧平安社區”APP,涵蓋社區服務、一鍵報警、活動信息等多項功能……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這些地方都有效實現了多元治理隊伍下沉,多種終端設備融合,管理無盲區、服務無延時,將治理服務資源精準推到最前沿,讓基層民生萬千“急難愁盼”得到精準閉環“縫合”。
“一網統防”
“一網統防”,指的是用好大數據這個“顯微鏡”,加強對基層各類風險隱患的智能化監測預警,切實做到矛盾風險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置。
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許多地方政府以大數據為支撐,建立了集成指揮中心。集成指揮中心的建立,提高了地方政府應對各類風險隱患的監測預警能力。以上海普陀區為例,為保障小區內高齡獨居老人安全,小區給老人家里安裝了包括紅外、水表檢測、電流檢測、煙感、門禁、緊急按鈕在內的“智慧六件套”,一旦有意外,如電表12小時內讀數低于警戒線,后臺便立即聯系社工,前往查看或短信通知家人。一位獨居老人說:“高科技的東西我雖然不太懂,但街道的關心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
與此同時,基于“12345熱線”等平臺反饋數據,方便了地方政府第一時間收集居民關心的議題。以蘇南某區為例,集成指揮中心每天受理工單約6000件,這些工單,單個看是個體民意表達,整體看就能發現有共性問題。基于這些信息反饋的情況,政府可以及時獲取到人們的實際需求,傾聽他們的聲音,為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精準提供決策參考。
“一網統辦”
“一網統辦”,指的是創新基層智能化服務體系,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優化基層治理歸根結底是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ヂ摼W技術催生的“一門式、一站式”辦理、“政社分離”“適老化改造”“智慧小區”等,打通了黨和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便民利民更提質。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呼應好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正在擘畫基層治理最大“同心圓”,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02“互聯網+”,讓基層治理有溫度
基層治理最重要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社會治理的過程也是政府與人民發生深刻互動的過程?!盎ヂ摼W+基層治理”行動的貫徹實行,為基層政府及時了解群眾關心的大事小情,扎實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助益,進一步激發了人們解決問題的主體性,成為探索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
矛盾化解在基層
2021年年初,永濟市杏北社區一家屬院的兩戶居民,因為空調安裝位置發生糾紛。負責該片區的第二網格網格員(注:網格員是將居民信息數據化,服務社區居民的群體)姬桂蘭迅速介入調解,最終得以解決。2020年以來,山西省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和“全科網格”試點,永濟市是8個試點縣市之一。自“全科網格”改革以來,永濟市僅在杏北社區,網格員就化解矛盾糾紛18次,網格輔助員化解矛盾糾紛12次,實現了所有矛盾糾紛全部在網格內化解。
網格員“零距離”接觸群眾,肩負著政策宣傳員、民生服務員、民事調解員等“十大員”職責,在社區群防群治隊伍中,小小網格員發揮出了大作用。太原市迎澤區老軍營街道新建南路第二社區通過建立智慧小區,強化物業管理的物防、技防、人防,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促進了基層社會現代化;小店區親賢社區專門設立了微型消防站,38名消防隊員為親賢社區附近6條主要街道、400多家商鋪、4263戶居民提供消防安全保障。網格化管理的施行,為零距離為百姓排憂解難、及時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提供了便利與可能。
整合各界資源、發動民間力量
作為太原核心城區,迎澤區人口密集,商貿活動頻繁,這給基層治理提出了諸多難題。近年來,為改善這一局面,迎澤區借助衛星定位、遠程監控、人臉識別等現代信息技術,將轄區范圍內的人、地、事、組織等要素統一納入網格實施系統化管理,以此推動行政力量下沉,提升問題排查處置效率。
以往,在迎澤區老牌商業區——郝莊服裝城,大量外來流動人口和商業活動聚集,客觀上造成矛盾多發、糾紛較多。對此,郝莊社區相繼建立了專業治安隊伍、調解員隊伍、志愿者隊伍等各類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綜治體系。
目前,當地整合、抽調安監、民政、信訪、公安等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指導員隊伍,全面指導信息收集研判,從原來單一的網格員管理轉變為網格員信息收集、網格指導員分析研判、網格長信息處置上報流轉的統一問題流轉平臺,做到“民情第一時間掌握,糾紛第一時間調處,矛盾第一時間化解”。
如今,走在太原服裝城范圍內,隨處可見安全巡邏人員,消費者購物體驗有了很大提升。
類似的情景還發生在老軍營街辦轄區內。這里有633棟居民樓,95%為老舊樓,317棟無物業管理,老年居民較多。時下,民眾利益訴求多元,各種矛盾多發。
為此,老軍營街辦黨工委在下轄社區成立“黨建微幫站”,也就是志愿者服務站點。通過“敲門、通話行動”,志愿者“一對一”幫扶獨居老人,及時發現、解決老人生活難題,慰藉老人心靈。
迎澤區老軍營街辦轄區內書記張彬表示,在政府力量延伸不到的地方,借助民間力量自治、互助,融洽了社區氛圍、消弭了社會矛盾。
此外,為提升服務民生能力,延伸司法服務觸角,迎澤區還先后在老軍營街辦、柳巷街辦起鳳街社區開設法官工作室,與社區司法調解室形成合署聯動機構。法院法官、書記員與社區司法調解員共同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并通過互聯網進行遠程調解。
03“互聯網+基層治理”,需警惕這些問題
推動政務信息化、打造智能化信息平臺,是地方政府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要選擇。近年來,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輔助手段,“云技術”“大數據”等互聯網信息化交互技術的深度運用將政府治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的上限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在發展過程中,新的問題與矛盾也隨著出現,需要引起警惕。
首先,避免“重技術、輕治理”的形式主義陷阱。信息技術方便、快捷等特點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基層治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助益。但與此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技術要素可以成為提高治理過程效率與科學性的助力,但絕不能替代治理過程,成為形式主義的溫床。
近年來,在推進治理智能化的過程中,不乏有基層干部陷入了“重技術、輕管理”的桎梏。結果往往是問題反饋收集了一大堆,真正解決落實的卻寥寥無幾。在“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的具體落實過程中,若將重心置于治理手段技術化,可能會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基層干部疲于應對繁雜的信息而無力真正落實。
其次,必須時刻提防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反噬”。前段時間,社區工作人員要求97歲的老奶奶必須線上繳納社保,否則無法辦理;銀行柜臺要求高齡老人必須親自到柜進行人臉識別等事件引發了網絡熱議?;ヂ摼W的加速發展,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煩惱,如互聯網隱私安全、數字鴻溝等。基層干部在落實“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的過程中,如果對技術的運行效果未在社會上作充分調研,極易掉入到“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怪圈”,到頭來反而產生相反的效果。
最后,“為創新而創新”不可取,改革不能脫離和超越實際。信息平臺的建設與維護成本都極高,需量力而行。以當前一些縣級政府建設的信息平臺為例,軟硬件開發投入大都在千萬元以上,還不包括鄉鎮及村莊社區層面的軟硬件投入、后期維護及人工成本。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為了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亮點”,不顧財政資金有限的情況,盲目建設高大上的平臺,得不償失。
簡而言之,在推行“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新技術手段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要謹防陷入“重技術、輕管理”的桎梏,避免將基層治理現代化片面理解為“治理手段技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