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璐


“寧可讀三流大學,不讀職業教育…學習不好,長大只能讀職校”……在以往人們的認知里,成績差才選擇職業教育。不過,隨著職業教育領域一系列大動作推出,社會各界也在不斷更新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稱“職教20條”)開宗明義。《職業教育法》施行25年迎來首次大修,修訂草案明確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破了職業教育“專科”天花板,并在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經費投入、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定。此外,近年來國家還啟動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試點、實施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職業教育邁上新臺階。
總的來看,職業教育體系結構更加合理、定位更加清晰,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在大幅提升。
職教提升至本科層次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國已擁有1.13萬所職業院校、3088萬在校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邁入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這就需要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需要大批大國工匠。
時代向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特別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應用都對勞動者素質有更高的需求。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重點領域的技能型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且該數據仍在不斷擴大中,預計在2025年將接近3000萬。高技能人才缺口的不斷擴大凸顯了我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結構性矛盾。新階段迫切需要提升職業教育的培養層次。
之前,我國職業教育整體局限于專科層次,把職業教育提升至本科層次,一方面可以滿足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職校學生升學選擇時既有本科及以上學歷文憑又能學習專門技術高質量就業的雙重需求,克服優質職教專科升格為普通本科后的尷尬,暢通了高技能人才成長渠道。
2019年國家出臺“職教20條”,文件明確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類型專業或課程;同時,教育部允許一批高職學校試點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復33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14所獨立學院與相關公辦高職學校合并轉設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以“職業”二字冠名的職業教育學校,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也是教育部批準的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之一。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吳學敏表示:“其實這條道路已經打開,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樣的,在上升通道上,職校學生出去考研、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已經沒有限制。國家的政策導向是希望把職業教育建成一個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體系。”
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成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吸引力,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已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縱向貫通上,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強化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在橫向融通上,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協調發展。
《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明確提到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初級、中級、高級職業教育有效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促進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以及其他職業教育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建立完善國家資歷框架,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這些舉措堪稱草案中的亮點,我們也期待相關細則的推出。
亟待提高辦學水平
職業教育,其中關鍵就在“職業”二字。職業,定義了職業教育的性質和范圍,突出了職業教育的學以致用性。
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與社會需求有一定的脫節。比如,一些職業技術院校定位不合理,應用型特色不突出,卻對“升本”充滿了熱情,向研究型院校靠攏;一些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落后,師資力量跟不上,人才培養“慢半拍”,與市場需求沒有精準對接。
辦好職業教育,首先需要優化類型教育特色。尤其是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不僅要在縱向上比專科高職教育層次更強,還要在橫向上比普通本科院校的類型特征更加明顯、質量更高、適應性更強。這需要系統謀劃、穩步發展,強化高標準設置、高質量建設、高效率推進。
專業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緊密對接國家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專業特色,突出本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高端性、復合性和高適應性等,通過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明顯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此,要探索長學制培養高技能人才規律,按照職教本科247個專業制訂專業標準,加強本科專業設置的論證和調研,構建理實一體化的“學科+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而其中企業的參與是關鍵。企業連接市場、產生需求,職業教育傳授知識和技能、產生勞動者,兩者接洽,職業教育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但以往囿于管理成本等問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并不高。為促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規定,國家推行學徒制度,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合作進行學徒培訓;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的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支持;鼓勵職業學校在招生就業、培養方案制定、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與相關行業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等建立合作機制。
無論是優化辦學特色,還是加強產教融合,其實前提都是要有足夠的教育投入。因為實訓設備配套、產業實踐等因素,事實上職業教育的投入是比普通教育更大的。值得一提的是,《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健全了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增加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培養成本和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安排地方教育附加等方面的經費時,應當將其中可用于職業教育的資金進行規定。
山西職業教育將邁上新臺階
在職業教育整體向好的背景下,各地也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就山西來說,在穩定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基礎上,積極盤活職業教育資源,通過政府主導、財政支持、資產置換、行業企業參與等途徑,山西推動同一區域辦學類型相同或專業重復較多的高職院校合并,減少設區市所屬綜合類院校數量,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品牌紛呈的高等職業院校布局。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是2020年12月18日經教育部和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省屬公辦本科層次職業大學,整合了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辦學資源,是全國第一所通過獨立學院轉設路徑創建的本科職業大學,也是我省第一所省屬公辦本科大學。
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的成功組建,是山西省積極推動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和專業設置“三個調整優化”,深化全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部署,在山西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標志性意義,有利于先行先試探索公辦本科職業學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打通山西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的渠道,為推動全國本科職業教育改革提供試點經驗。
運城職業技術大學位于黃河文明的發源地運城,是一所民辦職業院校,2019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成為山西省第一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學校是國家級煤礦安全培訓基地、國家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教育部“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省級煤礦智能化開采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一直以來,運城職業技術大學踐行工程教育理念,重點面向智慧礦山、智能制造、文化旅游及健康養老等產業領域,為區域經濟建設培養了許多具有工程思維、人文素養、職業素養和技能素養的中堅力量。
山西先后兩所本科職業院校的成立將全省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實質性往前推進了一大步,豐富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為全省產業升級、轉型發展跑出加速度提供了有力支撐。
此外,山西還上馬了職教港項目,著力打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也為山西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助力,進一步促進了省內外優質職教資源在這里集聚,方便和吸引了更多有志青年到此學習技術、增長才干、追逐夢想。
在山西轉型發展的背景下,山西職業教育一手抓建設、促發展,一手抓改革、提質量,全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職業教育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無限魅力。
盡管職業教育已經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但囿于傳統人才觀念等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職業教育整體上依舊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很多人對職業教育抱有“發展渠道窄”“相關待遇低”的認知偏見。
要增強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發展和改善職業教育,根本上還是要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比如,在福利分配、資格認定等領域去掉不必要的唯學歷的制度安排,增加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競爭的指標。同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引導全社會理解、關心、支持技能人才發展進步,讓“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切實成為社會風尚和行動自覺,為技能人才成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教育關乎每個家庭,也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我們期待職業教育在未來大放異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