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彬
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小眾與大眾共存,虛假垃圾信息與真實信息共生,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全球化與本土化混雜,新技術與舊技術交叉,文化多樣性與同一性共存等,從客觀層面上要求編輯應該具備跨界意識,包括跨區域、跨媒體、跨語言以及跨文本等,積極開展跨界探索,并且練就“全能”本領。因此,本文從編輯的跨區域、跨文化意識、跨媒體意識、跨學科意識、跨身份意識以及跨文本意識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并且提出創新策略,以期為新時期背景下編輯跨界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跨界意識? 編輯? 全媒體傳播?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6(c)-0190-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oexistence of the minority and the public, the symbiosis of false junk information and real inform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the hybrid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intersection of new and old technologies, and the coexistence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dentity require that the compilation should have a cross-border awareness, including cross region, cross media, cross language and cross text, actively carry out cross-border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ll-round" skills.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editors' cross regional,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ross media awareness, cross disciplinary awareness, cross identity awareness and cross text awareness, and puts forward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itors' cross-border level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ross border consciousness; Editing; All media communication; Informatization
隨著數字時代媒體融合的進一步發展,電影、圖書、動漫、音像以及游戲等媒體間互相滲透、壁壘坍塌,在編碼技術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實現了數字出版的全媒體傳播。所謂全媒體,主要指的是在具備動畫、文字、視頻以及圖形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廣播媒體、紙媒、網絡媒體、電視媒體以及手機媒體等相互融合,出現質變后形成的新的一種傳播形態[1]。同時,全媒體通過提供多種層次和多種方式的各種傳播形態來使受眾的需求得到滿足,使受眾可以及時獲得更多視覺、聽覺滿足的一個媒體體驗[2]。在這一新的傳播環境和形態背景下,從客觀層面上對編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應該具備多重跨界意識,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水平,從而推動傳媒行業的長遠發展。
1? 編輯應該具備的跨界意識
1.1 跨文化意識、跨種族、跨區域以及跨語言意識及傳播能力
在全媒體傳播時代背景下,促進了跨文化傳播與全球傳播的實踐,呈現出共享性、即時性的特點,并且不同文化背景、種族以及地區的各類信息往往都需要記者、編輯去選擇、采編、生產以及傳播。比如學術期刊,編輯們在對紙質文本和電子文本進行處理時,其投稿者可能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背景或者不同地區,并且他們的種族特點、文化表達習慣、語言、層次以及風格等都可能不自覺滲透到其中[3]。而為了進行科學的評價,則需要編輯具備跨文化、跨語言、跨種族以及跨區域的意識和一定的傳播能力,而即使作者的文化背景相同,因為其掌握的論題、知識文化信息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其研究成果也存在著一定的區別。同時,對于網絡化、數字化后的影視、廣播、報紙以及雜志,記者、編輯往往需要面對更多、更雜的信息量,并且需要進行跨文化理解處理、跨語言傳播、跨種族交流以及跨區域采編,才能向受眾傳輸更為準確的網絡信息、視頻信息、圖片信息以及文字信息等。比如關于美非裔男子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報道,央視網的一線記者、編輯只有具備4種跨越意識和能力才可以順利完成采編、傳播以及后續系列的報道,而對于沒有派出一線編輯、記者的媒體,則需要及時對國內外媒體的信息進行匯總,也需要具備跨文化、跨語言以及跨區域視野,并且對相關信息如視頻、圖片以及文字等進行整合,從而實現快速有效的傳播。
1.2 跨媒體意識
在全媒體傳播形態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機融合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特征,這就要求編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對多種媒體的傳播規律和技能進行了解和掌握,增強跨媒體意識,從而提高跨媒體編輯技能。對于媒介的融合作用,國外學者提出“傳播媒介混合能量”的概念,并且認為兩種不同媒介的交匯或者雜交時刻,是給人啟示或者發展真理的一個時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新的媒介形式的產生[4]。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廣播與電視合作、網絡與電視合作、網絡與報紙合作等,可以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取長補短,從而促進傳媒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比如英國《每日電訊報》為了滿足全媒體傳播需求,對編輯部進行重構,將獨立辦公室取消,打破隔閡,整合手機、網站以及報紙的采編人員在一間巨大的辦公室內共同辦公,并且在室內設置一面巨大的“媒體墻”,對最受關注的視頻新聞、圖片新聞以及網站新聞進行實施更新,不僅可以提示最新熱點,還能將媒體的競爭態勢充分體現出來。在多媒體融合背景下,編輯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根據傳統的思路,而是需要增強跨媒體傳播意識,及時更新觀念,掌握相關知識,提高自身技能。
對于編輯而言,在全媒體傳播背景下,應該合理運用多種媒介表現手段如影像、聲音以及文字等,通過不同媒介形態如音像、電視以及廣播等,結合互聯網、電信網絡以及廣電網絡的運行機制,實現三網融合傳播。比如新聞的傳播,全媒體新聞采編工作不再是“一報一網”或者各行其是,而是跨媒體的編輯流程和團隊合作的整合,對全媒體編輯流程進行構建,并且所有的多媒體新聞素材應該先在全媒體編輯平臺上進行發布,編輯能夠對形式不同的各種產品進行制作,利用新聞內容在不同平臺上的互相嵌入和新聞發布時間的多重設置促進全媒體新聞報道的實現。從具體層面上來看,能夠先向網站提供圖片和快訊,再根據廣播對口播新聞進行制作,然后對電視現場節目進行制作,其中大量的背景資料和信息能夠作為報紙的一個深度報道素材,也能向音像制品和圖書等轉化,提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全媒體一方面要求編輯人員可以對多載體的產品進行制作,尤其是了解和熟悉制作各種內容如文本、視頻以及音頻等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求采編人員對各種媒體的不同特點有所了解和熟悉,所以具備跨媒體技能和意識尤為重要。
1.3 跨學科意識
在人類信息傳播中,跨學科研究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全媒體傳播的支撐主要為數字技術,對傳播的空間和“跨學科”發展進行了拓展,比如維基百科,作為共享的一個網站,任何訪問者都可以對任何頁面進行修改且生成新的頁面,其特點如下:(1)無限時空容量;(2)百科全書式的結構;(3)速度快、成本低;(4)共同享有信息;(5)無數網民的跨學科協作。所以在數字化生存環境下,編輯應該具備跨學科、跨專業意識,提高相關知識和技能,盡量做到多專多能或者一專多能。因為新時代背景下,編輯工作具有信息共享和跨學科傳播的特點,也要求編輯增強跨學科意識,在全媒體傳播工作中成為真正的“把關人”。
1.4 跨文本意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種媒體表現形式如聲音、印刷以及文字等不再是獨立王國,而是互相滲透,創造的傳播文本或者作品互相融合與借鑒,形成了文本的狂歡,并且互文性較強。所謂互文性,通常指的是某一意義或文本所指的對其他意義或文本的一種建構或者借用,一種文本聯系其他文本,從而將互文性充分體現出來,并且在全媒體傳播中,可以將這一文本信息系統的互相混雜、交叉以及移植等充分體現出來[5]。比如《戰狼》網絡電子視頻文本、影視文本、網絡文字兼插圖像文本以及紙質文本的分享、立體傳播,再加上轉發,對文本的互文性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互文性研究》一文中,法國學者蒂費娜·薩莫瓦約總結了文本傳播的互文性手法,包括抄襲、引用、參考、暗示、粘貼、合并、仿作以及戲擬等。同時,這一互文性理論也充分反映了全媒體的傳播特點,即在媒體傳播中,傳播方式之間、受眾之間、傳播者之間、文本之間,甚至各個要素之間,均存在一種超文性和互文性,其中數字技術,作為特殊的一種物質載體,也是互文性傳播的一個基本前提,通過對傳統媒介文本進行改造后,能夠向數碼形態的文本轉化,比如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不再錄入單純的文字,而是配合電視劇、電影畫面的剪輯,從而賦予作品二度創作的特色。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編輯不能單單局限于繪畫文本、電影圖像文本或者文字文本,而是要具備跨文本意識,提高跨文本編輯能力。
1.5 跨身份意識
一般來說,作品的“把關人”作為傳統編輯的一個主要身份,主要負責對紙質媒介為主的文字作品進行把關,并且關系著作品是否可以傳播或者發表。而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受傳者和傳播者有著模糊的界限,消費者與信息生產者的身份混合,再加上知識和媒介的融合,要求編輯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及時轉變傳統單一的身份,不僅要具備傳播者、“把關者”以及信息創作者等多重身份,還應該具備多重能力,如評價判斷、改、寫、編以及采等,要了解和掌握電子網絡媒體、影視媒體以及紙質媒體的傳播規律和相關知識,要對國內外的信息進行融合,并且整合不同區域資訊。隨著媒介化社會發生的一連串革命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出版的外延和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背景下,編輯應該站在信息社會的高度上,重新審視編輯的角色定位,重構編輯素養。同時,當前編輯工作已經遠遠超出期刊、報紙以及圖書范疇,電子出版、音像以及廣播等越來越多的領域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產生直接影響,逐漸成為國際文化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元素。所以,以大媒體為基本出發點,面向大編輯,也是促進當代編輯工作水平提高的一個有效途徑。
2? 編輯跨界的有效創新策略
2.1 優化編輯隊伍
從傳媒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情況,對于這一問題,應該合理搭配不同年齡段的編輯人員,加強編輯人員的管理培訓,增強跨界、跨學科意識,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實踐經驗,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融入創新理念和先進理念,徹底消除年齡斷層情況,規避短處,發揮長處,從而提高編輯隊伍的整體實力[6]。同時,還應該加強編輯人員的配置優化和知識統籌規劃工作,吸引具有專業背景知識的人才,掌握最新發展動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而提高傳播水平。
2.2 增強跨界、多元思維意識
對于編輯而言,在新時期背景下,應該具備反向思維意識。因為信息具有較廣的來源渠道,無法辨別真假,編輯要形成反向思維意識,帶著懷疑質疑的精神,全面考察和審視相關信息,并且進行科學、有效的判定。比如,對于網絡熱詞“屌絲”一詞,應該探究其從貶義向中性詞義轉化的網絡文化傳播背景。對于“cleave”這一網絡單詞,不僅要明白其具有“依附、黏合”的意思,還包含“背離、分開、劈開”的含義[7]。同時,在傳統傳播中,通常具有直線的、平面的特點,尤其是報紙雜志這些雙向傳播模式,其受眾面窄,傳播速度慢。而在全媒體傳播中,網絡作為一個主要的代表,其傳播模式呈現出即時性、互動性的特點,信息在多維、立體的空間中流動,載體呈現出多媒體化的特點,并且從客觀層面上來看,多網融合、媒介融合也需要編輯具備多維意識。比如在傳播“新冠肺炎疫苗接種”信息時,可以采用多種媒介的單獨傳播形式如聲音、圖片、視頻以及文字等,也能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傳播模式,并且在不同的時空和受眾中傳播時,也能采用不同問題傳播,還能根據不同層次傳播者的不同視角進行傳播,如學者討論、專家分析以及記者采訪等。對于編輯而言,還應該具備創新思維意識,只有充分利用傳播技能,才可以順應時代潮流,尤其是在信息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一方面將互聯網自身轉化為泛型的一個數據庫,另一方面還促進了超瀏覽器、跨瀏覽器的形成,并且運用大量人工智能技術,對強大的地理映射網和語義網進行構建,也加快了傳播的發展[8]。所以,編輯應該不斷轉變觀念,具備創新思維意識,尤其是思想觀念的跨界創新。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傳播背景的變化,隨之出現了諸多跨界混雜的傳播現實問題,也是全球傳播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但是也產生了一些新方法、新觀念以及新思想。所以,編輯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礎上,應該轉變傳統思想觀念,運用跨界多元思維方式對全球傳播中的文化適應、文化排異以及文化休克等進行審視,并且進行創新探索,從而提高跨界傳播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強.編輯實踐創新需要“空間”自覺——以“聯合策劃”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1):144-150.
[2] 咸光淵.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編輯的跨界意識培養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8):171-172.
[3] 王琳.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編輯的跨界意識培養[J].新聞文化建設,2020(4):98-99.
[4] 唐衍軍,廖莎莉,李海洲.跨界融合理念下的新文科編輯人才培養[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1):45-47,53.
[5] 楊楷.跨界融合背景下出版編輯的素質與能力建設[J].新媒體研究,2017,3(18):90-92.
[6] 劉心迪.新媒體時代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編輯轉型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2016,2(21):134,138.
[7] 陶侃.“互聯網+”視域下編輯出版新常態與變革路徑[J].出版發行研究,2016(3):14-18.
[8] 曹曉勇.科技編輯的跨界創新體驗——《鋼鐵俠是怎樣煉成的》編輯手記[J].科技與出版,2014(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