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銀坤
摘 要 高中語文課堂把整本書閱讀的終極目標定位在“能力培養”甚至是“高考應試”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新教材編寫組對整本書閱讀意義的界定。溫儒敏先生引領一線教師重新回歸整本書閱讀意義的源頭,提出12字要旨:培養毅力,祛除浮躁,涵養心性。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培養毅力;祛除浮躁;涵養心性
在2021年8月1日啟動的“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國家級示范培訓”活動中,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先生的一段話引起了諸多老師的深思:“讀‘整本書閱讀是可以起到磨性子的作用的。‘讀書養性,我在許多場合都用這個詞。怎么‘養性呢?就是培養毅力,祛除浮躁,涵養心性。”
和其他省市級的培訓講座不同,溫儒敏先生沒有用優秀課例集錦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一線教師“怎么做”整本書閱讀教學,而是帶著我們這一群在整本書閱讀道路上蹣跚學步的一線教師思考“為什么”要帶著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當我們能從源頭上思考問題,整本書閱讀才會在它應有的場域中對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產生意義。以目前高中語文《紅樓夢》和《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為例,筆者認為至少呈現出三種需要引起注意的傾向:
一是提綱型閱讀。一名語文老師對為何要讓高中理科學生背誦《紅樓夢》章節提綱提出質疑:“高中生有那么多題目要做,哪里來得及讀整本書?”讀“無用之書”和做“有用之題”的矛盾,是高中語文教師推進整本書閱讀時碰到的現實困境,一線教師能想出的折中辦法當然就是提綱挈領、抓大放小。可是當濡養了中國歷代文人精神的煌煌巨著《紅樓夢》被肢解為章節摘要時,學生們還能在追問人生存在的終極意義時找尋到自我認同的答案嗎?當融匯了中國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美學為一體的《鄉土中國》被“提煉”成選擇題、填空題時,學生們還能在探討中華民族農耕文明思想的艱難歷程時摸索到一個民族文化靈魂的最根部嗎?
二是分割型閱讀。將整本書閱讀隔離在遙遠的假期,而課堂時間則用來深入到某個片段、某個人物、某條線索中去。讓“課堂精講片段”與“課外通讀全書”分割開來操作,是留給《紅樓夢》的8課時時間和0.5學分引導出的“高效”讀書法。但這其實跟以前選“林黛玉進賈府”等片段進教材的做法如出一轍。把整本書閱讀與名著導讀等同,把整本書閱讀和課外閱讀等同。這種課內精讀、課外泛讀的做法成為了語文閱讀課堂的鎮山寶塔,無論課改的風怎么吹,我一招制敵、巋然不動。
三是替代型閱讀。《〈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材解讀不等于《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本身,《鄉土中國》也是如此。“拆分式解讀”與“全局視野縱觀”的脫節,也隨著整本書閱讀各種課例的層出而日益顯現。俞平伯晚年“紅學愈昌,紅樓愈隱”的警句提醒我們:教材解讀的條分縷析、深刻周到可能會使《紅樓夢》這部“假語村言”的文學作品失去了整體自發的感人力量。雖然拆分是必然的,它是借助思維工具對混沌現象的歸類、區分或者某個方面的概括,但是教師解讀閱讀教材不能替代學生基于整體性感悟和理解的整本書閱讀,我們必須讓這種拆分重新回到作品本身,讓學生在整體視野中對整本書進行綜合理解。
縱觀這三種具有代表性的實操層面的整本書閱讀方案,我們大體測量出了應試模式給高中語文教學留下的陰影面積有多大,我們也精確感知到了高中語文課時安排給整本書閱讀留下的空間有多小,我們還隱隱擔憂各類教學用書對這次閱讀改革起到了引領作用的同時是否也弱化了語文教師和在校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自我探索能力。
有多少一線課堂就是在逐章解讀《〈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和《〈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這兩本教輔用書,這種替代性閱讀的本質除了我們對課時的精打細算,還有對真閱讀的畏懼心理。有多少優質課把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定位在“能力訓練”上,其實這種所謂“能力訓練”在課堂上的精彩呈現是以“分割型閱讀”為基石的。我們還有多少高中教師把整本書閱讀的目標定位在“高考應試”上,這就不得不催生出“提綱型閱讀”的怪胎。溫儒敏先生可能正是因為看到了這樣的教學現狀,才引領大家又重新回歸整本書閱讀意義的源頭,提出12字要旨:培養毅力,涵養心性,祛除浮躁。
一、培養毅力——培養一個能堅持探索學問的人
開展整本書閱讀的初衷是希望教師用深耕一本書的精神帶領學生從膚淺而自負的知識占有走向深刻而痛苦的學問的探索,這個過程因漫長而需要毅力。
讀好整本學術著作亦需學術著作類的整本書閱讀,因其閱讀量大,理解難度也大,理解學術問題時的挫敗感強,導致學生望而卻步。可是如果沒有整本學術著作打底,我們的學生如何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如何夯實牢固的學術地基?之所以選擇《鄉土中國》作為高中學生的學術閱讀書目,是希望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學術價值和論述邏輯,更要引導學生為將來從事學術研究修建地基,筑牢學術精神與學者情懷。
閱讀一本完整的學術著作對學生思維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自是不言而喻,更要緊的是它對培養學生“擇一事,終一生”的學術品質也是不可或缺的。《鄉土中國》的作者費孝通先生一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為了在清華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這門課,他先是使用美國教材做參考書,后來覺得美國教材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又嘗試著使用自己過去在瑤山、江村、云南三村的調查材料。抗戰后期,他還一度涉獵經濟問題,在報刊發表有關經濟的時評。1947年,他決定從社會結構入手來講鄉村社會問題,他寫道,要“另起爐灶,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鄉土中國》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凝結了一位優秀學者從鄉野調查到理論構建、從博采眾長到開辟新路的科研經歷,展現了他長期從事學術研究的頑強毅力。
相較于文學作品而言,學術著作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的讀書毅力。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讀完一本學術著作中獲得學習的毅力,還要在比較讀、深入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鉆研的毅力,更要在反復讀、終身讀的理念下培養學生探索的毅力。浙江省余姚中學教師程載國老師用導讀、潛讀、講讀和化讀的方式進行教學,重慶市中學語文研究員李安全老師采取瀏覽、略讀、精讀、研讀、重讀的方式進行研討,都在不同程度上達到了學術類著作整本書閱讀的要求。
二、祛除浮躁——培養一個能靜心獨立思考的人
整本書閱讀是希望教師規避由應試恐慌帶來的浮躁心態,引導學生從碎片化快節奏閱讀走向整體性慢節奏閱讀。
葉圣陶先生很早就已經開始思考片面注重單篇閱讀教學帶來的問題:“現在的精讀教材全是單篇短章……從好的方面說,可以使學生對于各種文體都窺見一斑,都嘗到一點味道。但是從壞的方面說,將會使學生眼花繚亂,心志不專。仿佛走進熱鬧的都市,看見許多東西,可是一樣也沒有看清楚。現在的國文教學,成績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選讀單篇短章,沒有收到好的方面的效果,卻受到了壞的方面的影響。”
現代人容易產生對于知識獲得的錯覺,把知道的當成懂得,熱搜看了一眼就以為自己了解天下事;書本才看了個序言,就覺得自己讀懂了整本書;視頻還沒看完,就已經打開了評論區輸出觀點……裝不下整本書的腦袋正在變得越來越浮躁,我們只愿意接受那些簡單粗暴,能調動情緒和欲望的內容。相反,那些需要靜心思考分析,能夠鍛煉邏輯的書本閱讀,就成了考驗我們耐心的試金石,我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焦慮,因為精力沒有辦法聚焦,所以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放棄,這樣我們的挫敗感就越來越強。
整本書閱讀就是這種浮躁心態的解藥之一。“整本書”閱讀首先強調“整”的結構性,它拒絕片段閱讀、節選閱讀的散漫性;“整本書”閱讀其次強調“本”的厚重性,它有別于單篇短章的輕便性;“整本書”閱讀還強調“書”的連貫性,這讓它與多作家或多風格作品的“合集”劃清界限。
整本書與節選、單篇、多作家選文相比,不僅僅是“量”的簡單增加,更有“質”的變化——它具有單篇文章無法比擬的完整思維系統和龐大的信息網絡。若不能靜心讀完整本書,學生將無法實現由碎片的大量占有向思維系統的高質量構建轉化。
學術著作的本質在于“說理”,只能靜下心來細讀。長篇章回體小說布局縝密,只能靜下心來慢讀。閱讀《鄉土中國》,我們不但會折服于作者縝密的思維,也會驚嘆于嚴密的推理。閱讀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靜心思考的耐力訓練。閱讀《紅樓夢》時,即使有了前五回對人物結局的預判,你也得靜下心來順著作者用文字織就的大網,破解人性的迷局。
三、涵養心性——培養一個能吸納文化養分的人
整本書閱讀是希望教師引領學生回到由自己的語言、文學、歷史、信仰構筑的文化泥土中去,受到文化的浸涵,獲得性靈的滋養。
余黨緒老師曾說:“我傾向于將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定位在‘生命的體悟與人生的理解上,嘗試著在文本與學生的生命體驗之間建立聯系。”
今天的學生很容易成為信息風暴席卷的對象,外界輿論的風吹草動可以輕易動搖他們本不牢固的內在價值體系。大量的自媒體內容為了快速獲得流量,選擇了偏激的觀點,學生們就像陀螺一樣被這些價值觀相互沖突的流量信息抽打得原地轉圈,深深陷入自己混亂的價值體系中無法自拔。學生如果沒有能將思想之根深深埋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他們的靈魂就像一張紙片一樣被輕輕吹起又輕輕落下,而不能如蝴蝶般始終優雅地站立在鮮花盛開的地方。
閱讀《鄉土中國》,可以更為具體、深入地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精神。《鄉土中國》是一部“鄉村社會學”學術專著,其中大量引用《禮記》《大學》《論語》《孟子》等中國文化典籍,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忠義廉恥”“道”“王道”等中國文化的核心概念進行了辨析與討論。閱讀這本書,對學生而言,最為直接的收獲就是豐富文化常識,拓展文化視野,從中獲取文化滋養。
閱讀《紅樓夢》,其實就是把它作為引子來研究中國社會、中國歷史、中國文藝、中國哲學、中國美學等等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現代學術是以紅學研究為開端的,從此把學術史分為傳統學術史和現代學術史。中國的傳統學術是不重知識論的,也可以說有道德傳統,少知識性傳統。而現代學術史追求學術獨立的自覺性,并試圖用新的學術觀念和方法反思固有學術,追求新解。在一個中國學生的一生中,會多次遇到不同視域中對《紅樓夢》的多元解讀:文學、美學、經濟學、哲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醫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等,前人的智慧與靈光會不斷滋養一個學生一生的治學方法和人生態度。
讀整本書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納”(錢鐘書語),消化吸收,化為自己的血肉與靈魂,豐富學生的文化修養,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
四、結語
溫儒敏先生在講座中曾引用《名實的分離》中的一段話描繪處在新舊教材對接點上的一線教師的心態:“在新舊交替之際,不免有一個惶惑、無所適從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心理上充滿緊張、猶豫和不安。”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沒有練習題,一線老師可能不習慣,充滿緊張、猶豫和不安。但我們要理解這樣處理的用心,教材編寫組想改變過多精講與反復操練的偏執,轉向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整本書閱讀意義的建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學習,在與不同學習任務群的整合中才能構建有效課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樹立自己的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