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足球,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或許都是一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存在。“關注一直不算少,成績一直不太好”,長久以來,中國足球和那些其中的從業者被大眾貼上了太多標簽,甚至被視作消費和調侃的對象。久而久之,人們不再知道奮戰在綠茵場上的運動員們真實的模樣,又或許,這些球員也從來不被大家所熟知。穿上球衣,他們是“10號鄭智”、是“9號張玉寧”……他們的形象與他們印有號碼和名字的衣服混為一氣。可是,他們究竟是誰,終究無人知曉。
2017年,一檔名叫《中超吐口秀》的談話節目,打破了大家的慣性認知。從2017-2019年,《中超吐口秀》共推出了3季共81期節目,共有百余位中國足球運動員來到“吐口秀小店”做客,其中不乏曹限東、楊晨、鄭智、韋世豪、張玉寧等各個時期中國足球代表性人物。節目曾先后在騰訊視頻和pptv獨家播放,在這個屬于短視頻的時代,這檔單期平均時長超過45分鐘的談話節目是一個另類的存在,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還拿出了漂亮的收視記錄,單期平均百萬以上的播放量在體育類節目中,幾乎是一個現象級的存在。除此之外,節目更是在球迷群體中取得了極高口碑,每期節目內容在各個中超球隊的貼吧論壇都會成為熱議話題,“每周四看《中超吐口秀》”成為了中國球迷的固定期待。
過往國內不是沒有過體育談話類的節目。為什么《中超吐口秀》如此特別?究其根本,是《中超吐口秀》呈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中國足球和中國足球人的面貌——它給了我們一個窗口,解構和了解這些早已被媒體標簽化了的人。用節目主創的話來說,就是“把人還原成了人”。
本刊邀請了《中超吐口秀》總導演馬千,請讀者朋友跟隨我們對他的采訪,來一起探究節目制作背后的秘密。
采訪
Q1: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中超吐口秀》的緣起?
A:這檔節目發端于節目的第一任主持人孫雷的一個念頭。孫雷是我在央視體育頻道時候的同事,他當時是《足球之夜》欄目的出鏡記者,還有過做跟隊記者的經歷,那個時候《足球之夜》的跟隊記者一年是有將近200天時間是在出差的,幾乎一直和球員們泡在一起,也親歷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但對于大多數球迷來說,球員仍然只是個踢球的。他們到底是什么樣的人,過著什么樣的生活,沒人知道、也沒人關心。孫雷就一直想做點什么,讓球迷能真正認識這些人,能“看到”這些人。
2017年,我和孫雷都從央視離職了,去了同一家創業公司說盟傳媒。當時公司創立不久,大家也剛從體制里出來,都想著能干一番事業。17年初的時候,孫雷提出了做這個節目的想法。然后就是數次的策劃會,大家一起去完善他的這個念頭,豐富節目的元素。后來就慢慢把這個節目“磨”出來了。
Q2:你覺得這個節目最有突破性或者說創新性的點在哪里?
A:最大的創新點其實就是這個節目形式吧,大家可以看到,和傳統的體育談話節目相比,我們節目的場景是非常日常化的。用專業的表達就是——“去演播室化”。
我們節目錄制的場景是在一間咖啡廳,節目中會有我們的主持人去扮演店老板/服務生的角色,我們每期邀請的球員以及其他嘉賓其實是作為咖啡廳的客人參與到節目中的。而主聊嘉賓孫雷則是這場聚會的攢局人。一切就是要做成一場朋友聚會。
之所以這樣考慮,是因為我們的運動員,不管私下有多開朗多逗趣,只要一進演播室、一面對鏡頭,絕大多數人馬上就會扳起面孔變身成“采訪模式”,說一些固定模式的話。這樣是無法實現我們做這檔節目的初衷的。所以我們才會在場景上去下功夫,去還原他們日常會接觸到的環境。節目還有一個創造性的設計,就是在整個聊天的過程中是不能使用尊稱的,比如xx老師,xx指導這樣的稱謂一律不許叫,這樣也是要破除球員們在參與一場采訪的固有印象,相互之間不要那么正襟危坐。另外節目除了聊天之外,還設計了一些游戲環節來打節奏,因為節目畢竟不是真實的場景記錄,一直坐著聽一群人神侃,即使他們聊的內容很有意思,作為觀眾也會覺得疲勞。但我們在設計游戲時,也是以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飯局游戲、酒桌游戲作為藍本,盡量做到不著痕跡,不讓球員嘉賓察覺這些刻意的設計。
總之這個節目形式的確定就是本著讓球員放輕松的目的,這樣才能夠讓球員放下戒心說出真實的故事和內心的真實想法,呈現真實自我。
Q3:作為節目的總導演,你的職責主要是什么?
A:我做一期節目的流程,首先是要帶領導演組去做節目前期的內容策劃。雖說是聊天,但這是呈現給外人的,要想聊的好,聊的有內容,觀眾看后有回味、有收獲,其實是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話題準備的。我們每期節目都會有一個內容大綱,我們需要去了解嘉賓,充分挖掘本期嘉賓的故事,歸納出若干聊天的主題,提供給主持人和主料嘉賓作為一個方向性的指引。
其次是拍攝場景的選擇和布置,中超的球隊分布在天南海北,在賽季期間,不是所有人都能騰出時間來到北京我們的固定場景參與錄制,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去到不同的城市。在當地選擇一家咖啡廳,去布置成我們的拍攝影棚。包括場景的裝飾、道具的選擇、拍攝設備的架設,這些都需要導演組的定奪。
第三就是完成拍攝,主要是拍攝現場的溝通指導。前期工作足夠扎實,團隊磨合足夠圓熟,其實拍攝的過程反而會變得簡單。
第四是后期制作環節,一期節目實際錄制會在2-3小時,需要剪輯出最精彩的內容還不能讓觀眾察覺出明顯的中斷拼接感,剪輯好上特效包裝和字幕,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導演組來做把控。做完上述所有,一期節目才算是完成了。
Q4: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這檔節目的機位是如何設置分布的?
A:《中超吐口秀》出鏡人員有5嘉賓加1老板。看似出鏡人不是很多,但是我們用到的機位有12個之多。
其中有5個固定機位分別是拍攝整體出鏡區的大全景機位、拍攝兩面嘉賓相互關系的兩個小全景機位,負責捕捉兩面嘉賓特寫的兩個單人機位。1個相對靈活的游擊位負責拍攝場內游走范圍較大的“自由人”店老板的戲份。
除此之外,在咖啡桌的桌面上,每位嘉賓面前還放有一臺小型運動攝影機。這是一個特殊角度的仰拍廣角機位,訪談節目中我們幾乎見不到用這樣景別和角度的機位去拍攝嘉賓。我們設計這組機位的想法是用以捕捉嘉賓在聊天過程中手舞足蹈的動作場景和有較大表情變化的反應場景。用仰拍+廣角機位的畸變效果去放大細節。讓嘉賓的動作顯得大一些,表情顯的夸張一些。因為我們是一檔坐在沙發上聊天的訪談節目,在整個成片之中,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覺元素去“破局”,要時刻用一些手段去刺激觀眾的感官。
其實這里就是要有一個全局思維的概念,就是你在設計機位的時候要想著怎么樣去為后期留足空間,怎么才能為整個成片添彩。所以我們經常會和公司的攝像師去講,希望他們在做好自己工作之余能去盡量學習一下剪輯。這樣在定機位的時候能養成一種大局觀,在拍攝的時候帶著剪輯的思維去做,能力的提高也會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