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瑜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革命及發展的過程都是在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過程,并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為人民謀取幸福。從新中國成立前革命根據地的治理實踐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建設及管理,中國共產黨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治理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并推動著新的具體實踐。
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將其開展的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實踐分為三個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之前。1.中央蘇區時期的社會治理實踐。1931年11月,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國共產黨在八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央蘇區開始了積極的社會治理實踐探索。這個時期的社會治理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積極弘揚馬克思主義思想,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二是自上而下形成了黨領導下的嚴密的組織體系。蘇區各級政府和軍隊都成立了黨支部,保證了各級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三是始終保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頒布《勞動互助社組織綱要》、《消費合作社標準章程》等制度綱要,重點保障蘇區人民的生產及生活物資,做到了“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四是完善中央蘇區國家治理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以憲法為主體,建立了新的法治體系,豐富和完善了土地法、勞動法、金融法、婚姻法等130多部法律法規,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發展得更加順利和迅速。
2.延安時期的社會治理實踐。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迎來了政權建設相對穩定的時期。他們在總結中央蘇區社會治理經驗的基礎上,以陜甘寧邊區為中心,繼續探索革命根據地社會治理方式。這一時期的社會治理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建立以“抗日民主制”為核心,兼顧各方面積極抗日利益的新的法律制度。二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運用農業“互助組”、工商“合作社”、村民代表大會、市民代表大會等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治理。三是民主協商成為優化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叭啤弊h會民主的抗日民主實現了更多群體的政治參與,優化了社會治理。四是文化建設成為社會治理的輔助手段,文化影響成為社會動員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對人民群眾思想進行著潛移默化地“重構”,在更深的層次上實現社會治理的目標。
3.華北人民政府時期的社會治理實踐?!叭A北人民政府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環境里建立起來的新型人民政府?!彼窃谛轮袊Q生前夕成立的,進行了短暫的治理實踐,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一是探索建立了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并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二是注重法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要創建新的法律、法令、規章、制度來維護新的社會秩序?!比羌谢謴秃桶l展生產,財政金融相統一,促進貿易。四是加強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建設,統一思想。華北地區人民政府的社會治理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治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之后至十八大。1.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黨的社會治理實踐。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建設和管理任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在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和實踐。此時,黨的主要任務是鞏固政權,社會管理的目標是恢復生產生活并構建穩定社會秩序。毛澤東提出“開始著手我們的建設事業,一步一步地學習管理城市”,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在管理主體上,突出群眾作用,堅持群眾路線,“許多人,許多事,可以由社會團體想辦法,可以由群眾直接想辦法,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應當指導他們這么做?!薄敖y籌兼顧、適當安排”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動員和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參與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中來。
2.改革開放后黨的社會治理實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工作重點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探索著中國社會管理的道路。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理念開展改革,破除長期以來形成的“平均主義”思想,用放松管控的社會管理方式推進社會治理。通過改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調動了社會積極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同時,強調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強調法治對推動社會穩定的作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社會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理念轉變。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出要發揮精神文明的作用,注重文化的引導作用。注重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發揮,把社會管理的權力交給基層和人民群眾,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發揮出了社會組織和人民大眾在處理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中的作用。
十一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以往的思想,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次表明了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到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同穩定的關系,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這個時期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強調要用發展來解決改革轉型面臨的很多問題。要通過發展解決民生問題,形成全社會擁護黨的領導,推動社會管理的局面。要推動工業化和市場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發展。推動依法治國方略,加強法治建設,確保社會秩序穩定,實行“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
黨的十六大以后,黨的社會治理實踐推動著治理思想的突破和發展。面對社會發展新變化、新形勢,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要統籌安排社會管理各項機制,并逐步逐項進行加強。提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在科學發展觀理念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引下,形成法治保障下的政府、社會、公民的多元治理的社會管理體系。
(三)新時期黨的社會治理實踐(黨的十八之后)。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發展進入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圍繞“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這一重大課題,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思路。提出了中國夢,為社會治理凝聚力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保社會治理在法治框架下運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明確提出了“社會治理”,并圍繞社會治理體制創新進行了部署,黨的社會治理思想有了重大進步。社會治理更加強調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更加精細化,要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更加全民、微觀、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