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蓮
書香校園的打造可以追溯至2014年廣西壹心貧困山區的教育扶植項目,它旨在豐富校園閱讀,打造書香校園。隨著閱讀教學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書香校園文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將書香校園的打造視為學校“閱讀生命線”。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明顯文化特色的小學階段的童謠教學就顯得舉足輕重。
童謠本身就被視為“兒童的短詩”,憑借獨特的兒童視角加上格律的加工,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趣味,深受兒童喜愛,同時也推動了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不同的學段進行童謠教學,借童謠教學促進生本自覺成長。
一、指導低段學生讀懂童謠
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投入使用,學生進入小學后先識字再學習拼音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強調了漢字在語文教學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更符合低學段學生語言學習的習慣。多數學生在學前階段就已經接觸過有關漢語言的學習,尤其是經典誦讀。
雖然這種讓學生廣泛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值得肯定,但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是簡單地誦讀了《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等文化經典,而不能深入理解。
用童謠教學的方式銜接小學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降低了誦讀的難度,也憑借其通俗易懂的特點讓學生充分了解童謠內涵。在引導學生誦讀童謠時教師明確了不同的學習目標,能夠同時進行“教書”和“育人”,從而在打造書香校園的同時也促進了生本自覺成長。
指導小學低段學生學習誦讀童謠,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生長規律,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例如《小竹笛》這首童謠:“小竹笛,細又長,哆啦咪發都會唱。低音緩,高音響,聲聲笛音繞山梁。一曲高歌頌祖國,再唱家鄉好風光。”教學這首童謠時,讓學生說說祖國的大好山河,講講家鄉的好風光,在他們心中播種下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種子。
誦讀童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還可以形成良好的品質。給低年級的學生講道理,效果不明顯,但是通過童謠的誦讀和理解,學生很容易就領悟到個中真諦,這也是童謠的魅力所在。
二、引導中段學生賞析童謠
童謠之所以充滿趣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格律和修辭。在修辭的層面上,不管是學生常見的比喻、擬人、夸張,還是起興、反復、排比,都運用了豐富的語言技巧,使得童謠更有閱讀的價值。在這些修辭手法的帶動下,童謠也更具畫面感,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格律更是讓童謠朗朗上口,有跡可循。
小學中段學生已經開始系統地接受寫作教學指導,在閱讀與欣賞的層面也積累了很多語言文字的分析技巧。基于這樣的前提,用賞析的眼光去閱讀童謠,學生就能從中發現童謠表達的方式和內在的規律,從而促進自身成長。但該學段的學生在賞析童謠的時候,應該重點把握格律和修辭這兩個維度,并思考如何能夠學以致用,同樣延展到常態化的讀寫結合中。
童謠中很多句子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為學生的說話、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只要教師能夠認真引導學生,就能讓師生在童謠教學中都有所收獲。
童謠明快的結構特點,富有情趣的畫面感,不僅激發了學生更為廣闊的想象力,更是以特殊的格律讓學生樂于學習和誦讀。童謠的格律不像近體詩那樣嚴格,但同樣是有規律可循,其句式從三言到七言都有,并且大部分都是雜言句式。例如童謠《小貓咪》:“小貓咪,笑嘻嘻,胡子翹,眼一瞇。小貓咪,胖嘟嘟,愛睡覺,打呼嚕。值夜班,捉老鼠,睜大眼,好辛苦。”這首童謠格律是三言的句式。再如《小蝸牛》:“小蝸牛,去旅行,不論陰雨還是晴。慢慢爬,細細看,這個世界多奇幻。累了困了歇一歇,危險來了躲進殼。”這首則是典型的三七言句式。語言上的變化營造了一種活潑靈動的感覺,避免單調,非常符合小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
小學童謠教學采用低年級誦讀、中年級賞析這樣分層次的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領悟童謠的魅力,更為小學高段創編童謠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鼓勵高段學生創編童謠
如果說低段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讀好童謠,中段重點指導學生如何讀透童謠,并進行適當的賞析,那么小學高段就是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好前幾年的積累,巧妙完成童謠的創編。
很多情況下,教師對學生的要求都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但是,倘若沒有具體的實踐進行依托,理論還是會停滯不前。所以,在學生進入五六年級,有了一定的語言駕馭能力之后,指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主創編童謠,不僅是其主觀能動性的顯現,更是讓學生真正獲得學習童謠的成就感。
在引導小學高段學生進行童謠創編時,首先要從童謠內容選材上入手。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童謠儲備量,在進行童謠創編時,他們會發現身邊的事物皆可入“詩”入“謠”。當學生把身邊普通的事物都編進了童謠和童詩中,就會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比如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用童謠的創編來總結小學生活,或者是作為畢業禮物,這都使得學習童謠擁有了更多意義。
四、依托學校軟文化建設,打造童謠元素校園
童謠環境的塑造,不能只依靠某位教師或者某個班級,而是需要學校自上而下共同努力。對書香校園的打造,首先要得到學校領導的重視,這是前提與保障。其次是要做好宣傳工作。這種宣傳可以是校園內隨處可見的展板,也可以是適用于不同學段的童謠教材。除此之外,學習交流也能夠促進學生成長。學校童謠教學需要以課堂為陣地,落實到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通過誦童謠、唱童謠、畫童謠、演童謠等形式,促成學校建立以童謠為抓手的書香校園建設體系,促進生本自覺成長。
書香校園的打造絕非一朝一夕,而童謠教學更是涵蓋著學生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教師應該從不同的學段出發,根據學生實際的狀況來進行童謠教學,既能讓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又能自覺成長,感受書香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