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蘊含著深厚的美學價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書法教育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1~2年級要“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5~6年級要“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本文依托湖南省電教館關于擬人書法的課題研究,立足于本校擬人書寫教學的真實情況,總結出了以下五點書寫教學策略。
一、學習名家,感悟漢字的底蘊之美
俗話說:字如其人。要想寫出一手好字,必須平心靜氣,心無旁騖,在持之以恒中堅持。我們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擬人書法課時間,或組織學生觀看名家書法視頻,了解漢字的演變及書法的歷史;或由擬人書法創始人鐘克佩老師給學生上電視直播課,學生由此了解到楷書鼻祖鐘繇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反對上下方正、平直相似的書寫,有“字如人之體”“作字如人然”之說,感悟漢字承載的歷史底蘊。
二、觀看視窗,領略漢字的擬人之美
鐘克佩老師運用現代形式美學和人體美學原理,詮釋漢字書法藝術,設計制作了“漢字人形字符圖譜”和“漢字人形構架書寫格”,將漢字的字體與人體結構相似、美感相通、氣韻相融的美學原理巧妙地運用于具體的書寫操作之中。按照擬人書寫的理論,漢字如人美,漢字結構有頭、身、腿、臂,漢字筆畫有筋、骨、血、肉。一個漢字就是一幅人形圖譜,一個筆畫就是一個人體動作。
為了寫出美的漢字,在寫字教學中我們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先觀看擬人書寫視窗,仔細觀察每一個漢字的形體之美,仔細辨別每個字的字頭、字身、字臂、字腿,認真分析點、橫、捺、折的形狀特點、書寫方法,精心琢磨筆畫之間的關系,來完成每個漢字的整體創作。
如在寫“柳”字時,通過仔細觀察發現“柳”字有三根脊柱,還有拳腳四方伸,它的字形特點是左窄右寬、左高右低。在王字格中寫“柳”要做到:凸出第一根脊柱“豎”;注意中間的脊柱“撇”要寫在豎中線上,并和“木字旁”有穿插,這樣寫出來的“柳”字挺身踮足美如人。學生興味盎然地把“柳”字寫活了,真正感受到“漢字如人美,作字如人然”的藝術規律。
擬人書寫視窗中生動形象的書寫口訣,朗朗上口的寫字歌,帶有中華武術元素的中華漢字健美操,巧妙地將漢字和人體完美融合,引領學生了解字的筆畫和字形結構的特點。
三、動筆摹寫,體會漢字的勻稱之美
每周四固定的課后服務時間,是學生的擬人書寫時間。一支2B鉛筆、一支消失筆、一本擬人書寫練習本,翻到第一頁,伴隨舒緩的音樂,調整好坐姿,一橫一豎、一撇一捺在學生們的筆尖下緩緩流出。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要想把字寫好,首先要找到字的脊柱和拳腳。一個字的脊柱和拳腳點,支撐著整個字的架構,關系到字的筆畫之間是否和諧美觀。否則架子沒搭好,筆畫比例失當,字當然就難看。引導學生寫出漢字的結構之美,首先是讓學生跟著視窗書寫,注意特殊筆畫,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哪個筆畫如人姿態美。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擬人書寫本的王字格中輕輕標出拳腳點,書寫出字的筆畫筋骨,寫美字的姿態。
教師在每一堂課著重指導學生學習一種結構。如在指導怎樣把“耘”字寫漂亮時,啟發學生:欣賞漢字形體美的角度很多,今天我們從“均勻”這個角度看。學生通過觀察了解到:“耘”字左邊的“耒”三橫等距,再觀察發現,右邊的“云”也是三橫等距。最后,讓學生從剛學會的“均勻”的角度來觀察其他字,從而形象地感知筆畫之間距離勻稱,漢字勻稱矯健的美。
四、展示評價,提升漢字的藝術之美
練字的過程中,進行正確的教學評價,能夠讓學生在評價中認識到自己真實的水平,對學生的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有增益。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做法是在寫字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臺、希沃小助手,將學生的字進行即時展示,并從整潔、正確、認真、美觀幾方面評價;教師及時批改,可在巡堂中,給學生寫得好的字打“☆”,課后對書寫進行整體評價;再將學生的作品拍照上傳到人人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邀請家長參與評價。多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能促進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提高。只要學生有進步意識,就能夠在課堂內外收獲努力的成效,收獲自信。
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們進行互評,學生既能從對比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還能被同學的優秀作品激勵,從而更加有動力學習書法。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學會在比較中感受字形美,在改進中提升審美,在一個字比一個字寫得好的過程中享受寫字的快樂。
學校每學期舉辦一次“擬人書寫作品展”,將學生這個學期最好的作品拿出來,張貼在擬人書法展示墻上。一個個美觀的擬人書法字體,是學生一個學期的練字成果,學生互相瀏覽、評比,極大地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學校還定期舉辦“寫美字,作美文”比賽,鼓勵每一位學生認真寫一幅自己滿意的擬人書法作品來參賽,評出一、二、三等獎,以此讓學生受到鼓勵,從而提升學習書法的興趣。
五、美寫童詩,體驗漢字的文化之美
浩瀚的中華文化長河里,詩歌以漢字為載體,如同一顆明珠在閃耀。有了前期借助王字格練字的基礎,逐漸地,教師引導學生在去掉王字格的作文格和單線本上,用擬人書法字體呈現一首首童詩。
在兒童詩教學課堂中,學生寫“柳哨聲聲”的春天,寫“螢火蟲,夜夜紅”的夏季,寫“把數不清的谷穗,都染得金光燦燦”的秋天,寫“雪,像一團團柳絮”的冬季。一幅幅充滿童真的作品,也正是學生初探漢字書寫美感的開始。于教師而言,將書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對提高學生書寫能力至關重要,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審美的形成也頗具影響。
在漫長悠久的歲月里,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靈光四射,照亮了中華文明前行的道路。寫好漢字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根基,學校的擬人書寫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寫得好,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書法,領略、體驗、感悟中華民族的漢字文化之美。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寫美字,作美詩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編號:HNETR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