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需要家庭、社區、社會的共同發力。
“我最近情緒、睡眠都還行,前幾天去承德玩兒了4天,打算近期再找個地兒轉一轉。”張奶奶不疾不徐地和任莉聊著最近的身體狀況,完全看不出是一位抑郁癥患者。任莉一邊麻利地開出診斷證明和取藥單,一邊叮囑:“現在狀態不錯,趁體力精力都夠就多出門走動,分散一下注意力,開拓眼界,對保持認知、記憶力都有好處。”
任莉是北京安定醫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像張奶奶這樣的患者,任莉每天都要接診幾十位。從業近20年,任莉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年人的精神問題越來越得到重視,科室門診量一年可達12萬人次。她說:“老年人精神方面的問題一直存在,之前因為認識不足或者礙于臉面,很少有人專門來醫院就診。”隨著知識普及和各類宣傳的增多,近些年情況有了明顯改善。
2020年開展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64億人,占總人口18.70%。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由此帶來的各類問題逐漸得到重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杜鵬說,中國老年人的生活總體比較積極多元。因為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其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很大改善。但另一方面,老人面臨的挑戰日益增多一家庭規模漸漸縮小,老人獨居情況十分常見,更長壽命下老人照料需求也帶來一定壓力。在多重因素下,老年群體心理需求越來越突出,而心理服務行業的發展,使得許多老年人尋求心理治療。
老年精神問題突出
2019年,北京大學團隊在《柳葉刀》子刊發表研究報告顯示,中國估算抑郁癥患者超9500萬。任莉表示,在抑郁癥核心癥狀之外,老年人又附加了不一樣的特點——自殺成功率高、認知功能改變,軀體不適主訴多。她解釋,老年人自殺成功率比年輕人高,“并且老年人抑郁很多表現為各種軀體不適,如身體的疼痛、不舒服,從而反復就醫檢查,以至于忽略了真正該重視的抑郁癥的治療。”
任莉介紹,在這些病患之中,部分人有退休、經濟問題、穩固的家庭結構的改變等經歷,比如被孩子接到大城市生活,每天自己一個人獨處,或者照看孫輩覺得責任很重壓力太大等,這些往往會導致老人出現抑郁焦慮等問題。“無論如何,只要達到抑郁癥評判標準,醫生就會根據輕重程度進行判斷和治療。”
幾天前,張大媽在女兒的陪同下來到安定醫院。老伴兒去世早,張大媽一人在家十分孤單。“不要求女兒來陪我,只希望她每天能主動打一個電話。”張大媽言談舉止間透著明顯的焦慮情緒。女兒則認為,自己工作很忙,難免忽略老人,母親完全可以主動與自己聯系。“好幾次打電話她都在忙,我哪里敢再隨便打過去!”張大媽越說越激動。任莉說,這種兩代人間出現的問題很常見。老人在情緒不好的狀況下認知出現偏差,很固執,女兒簡單一句話就會認為嫌棄自己,很容易產生矛盾。在任莉的調解下,女兒答應每天主動關心母親,張大媽也在服用一段藥物后情緒見好,復診時,任莉看到母女關系明顯好轉,倍感欣慰。
任莉還提到,老年人群中,軀體疾病合并焦慮抑郁的比例相當高。“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患者很容易出現抑郁反應。經過心臟手術的病人,一半以上會出現焦慮抑郁。”
無論病因,幾乎所有病人都被任莉要求堅持適量運動,哪怕只是每天出門買菜。但是,大部分老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和信息社會的代溝很深。“這導致很多老人害怕處處碰壁,整天閉門不出。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是一個很大威脅。”任莉無奈地說。
跨越“數字鴻溝”的藩籬
林大爺來復診時,醫生建議他做一個藥物濃度檢測,輔助確定藥量的調整。但是林大爺家在外地,第二天就要乘車返回。任莉指導林大爺掃碼下載安定醫院互聯網診療小程序,并關聯公眾號京醫通。她耐心地對老人說,“檢查結果會自動發送到您手機,您掛下周一的視頻號,我們通過視頻就可以看診斷結果。”任莉說,視頻問診照顧了很多腿腳不便或者不在北京的患者,但對老年人說,如何操作卻成了一個新問題。
近十幾年,互聯網技術在中國迅速發展,一個手機就能搞定出行、支付等外出基本需求。杜鵬談到,2017年,一些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始取消人工售票服務,代之以互聯網購票或網上預約。到2020年,包括醫院掛號,乘坐交通工具,出示健康碼,以及去劇院看電影等文娛活動,很多基礎服務與互聯網產生鏈接,對老人生活產生廣泛影響。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針對便利老年人交通出行、就醫、消費、文體活動、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等場景做出具體要求。
健康碼可謂中國成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功臣之一,但在剛推出時,周老伯心里直打鼓——“本來疫情期間出門少就憋悶得很,好不容易出去一趟還哪哪都要查健康碼,我是實在搞不定啊!”方案明確,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群體可采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為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如今,老周拿著身份證便可暢行,日常出行也僅需登記簡單信息,再也沒被手機“絆住腿腳”。
2021年中秋前夕,很多人發現鐵路購票網站12306的小程序發生了變化一新增加的愛心版面字體大、圖標大、對比度更高,操作起來更加簡單便捷。鄭強年逾60,老花眼和手機繁雜的流程使他每次出行訂票都要求助遠在外地的兒子,經常思來想去就放棄出游計劃。“現在有了適應老年的版本,不需要麻煩孩子自己就能訂票,隨時都能學年輕人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12306 App適老化無障礙功能的上線為老人出行提供了極大助力。
杜鵬表示,從智能手機、智能終端的生產到后期服務、服務場所保留一定量的人工窗口、紙制證明與電子憑證具有同樣效力……多種政策和渠道為滿足老人需求加大考量,并且開始起到一定效果。杜鵬認為,方案既是對過去互聯網忽略老人使用需求,積累出眾多問題的梳理,也為未來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適老化立下規矩。“發展技術是為了便利生活,而不是增加困難,要在技術考慮適老化的同時,鼓勵老人學習應用,讓數字技術應用造福老年人生活。”
2007年,世衛組織提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概念,在國際社會上得到廣泛共識。但是,中國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仍處于一個需要整合力量不斷發展的階段。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對應對老齡化社會提出了更高要求。杜鵬介紹,養老問題的實質是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精神方面即是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一個更大的軟環境的支持,需要家庭、社區、社會的共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