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
有人說:“如果一位教師手捧教科書教著課,他一定不是好老師。因為他還沒有認識到那本教科書只不過是隨時準備讓學生彈離的一塊跳板而已。”是的,課程、教材等都只是工具、手段,學生憑借這些“跳板”才能跳得更高、更遠,獲得更好的發展。所以,教學之道,乃人學習之道,人生長之道。
二十余年來,中小學英語課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廣大教師在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推進學科育人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我們也看到,在實踐層面上,不少教師對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這一目標的理解和研究水平還不高;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實踐能力仍有待加強;注重知識傳授,卻忽視學生學習過程、思維過程的教學現象仍然存在;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還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學生英語學科能力未能實現明顯提升……面向未來,小學英語學科要創建以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堂教學,落實學科育人根本任務,我們擬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努力。
融合課堂內外,構建立體豐富實踐課程
“課程是橋梁。橋的一頭搭建在學校里,另一頭伸向學生未來的人生,通向社會。”關于課程的如此隱喻,揭示了課程的出發點與價值觀。小學是兒童學習英語的起始階段,對小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關系到其今后英語學習的成效和發展。“一個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币虼?,英語學科課程要融合課堂內外,充分挖掘課程的育人價值與功能,對學科知識與技能、教學活動、教學情境及校園英語環境等進行規劃設計、組織實施、監控協調;要通過課程去整合零散的英語活動,實現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效統整,形成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多領域、多層次、可選擇、多元化、校本化的英語學科課程體系;要通過發揮英語學科課程的綜合優勢,讓課程支撐起學生的“語言浸潤”;要關注學生的意志品格、正確的價值觀、自主學習意識等的培養,激勵每一個孩子積極地走向世界,自主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關注主題意義,開展深度學習教學活動
教學離不開知識的學習,但教學絕不是把儲存在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學生的頭腦里再儲存起來,而是要把外在于學生的、和學生沒有關系的知識,在教學中轉化為學生主動活動的對象,從而與學生建立起意義關聯,并通過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轉變成學生成長的養分。這樣的教學將教師、學生、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才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我們可以說是深度學習。英語課堂教學要走向深度學習,教師就要基于文本、立足學生,從英語課程與學科育人、語言學習與主題意義探究、語篇與語言學習活動三個視角整理、提煉出學科縱橫關聯的大觀念,并對課程和教學資源進行統整、再開發和再創造,形成一種整體式、結構式的教學活動形式。也就是說,英語教師走入課堂時,內心不能只是點狀的清晰,而應是基于學科大觀念的整體式、結構式清晰,即做到三個“清晰”:第一,清晰地確立高階思維能力發展的教學目標,整合意義關聯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理解;第二,清晰地創設真實情境,引入新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實踐體驗并創新遷移;第三,清晰地設置持續關注的評價模式,引導學生深度反思。這樣的“清晰”,才是教師開展扎實有效的單元類結構教學的基本條件和基本要求。正如海德格爾所言:稱職的教師要求學生去學的東西首先就是學本身,而非旁的什么東西。
強調促進學習,走向動態多元綜合評價
評價在整個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具有導向、督促、診斷、激勵和發展等多重功能,是教育改革推進中的關鍵一環。英語學科教學評價也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教育部,2001),建立適應課程改革需要、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發展性教育評價體系。因此,英語教師要加強教學評價研究,把握教學評價的本質,掌握新興評價方法和相關分析技術。只有在實踐中能準確、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多元發展,才能強有力地引領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讓教學評價向終結性、形成性、發展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轉變。“評價”是教師專業能力中的重要成分,優秀的教師不能只會教,不會評,而是既要精通教學,又要研究評價;既要是一名教學專家,又要是一名評價專家。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地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如果僅把教育局限在學習和認知上,即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他們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真正的教育包含智慧之愛,它與人的靈魂有關,因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