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軍 等
一直有所謂的專家學者反對學習英語,抑或認為英語在中高考中所占比重過高而要求降低,并增加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分值比重。然而,僅就近期中國外交活動中翻譯官相當出色的表現而言,就足以表明英語學習不可或缺。
歷史必然性
30多年來,英語和語文、數學一直是中學階段的主科課程。而英語作為國際交流通用語言之一,是對外交流的必備工具,成為三大主科之一有其歷史必然性。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愈加密切,英語學科教育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更加凸顯。堅定文化自信,絕不能“夜郎自大”“閉目塞聽”,而更應該博采眾長、相得益彰。
現實必需性
目前,全球有5000多種語言,而在這其中,英語仍然是使用范圍最廣、學習者最多的語言,是國際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交流合作活動中被普遍使用的語言。信息化時代,英語同樣是當今全球廣為通行的信息傳播媒介,小到計算機語言、編程、網絡傳輸,大至科技創新、學術交流、成果展現等,都離不開英語。此外,大多數國家的高等教育都開設了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僅在中國,就有100多所大學設有英語或相關專業。這都決定了英語學科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擅動。
普遍實用性
全球化時代,英語作為主流國際語言工具,已經廣泛滲透并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無論是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旅行消費,還是交流借鑒、研修深造、成長進步等,英語都是重要且實用的工具。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培養具有中華根魂、國際視野且胸懷天下、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復合型人才,就更不能閉門造車、盲目排“外”。
中國在近幾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個方面都迅猛發展。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科主科地位,輕易撼動不得。
王憲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六中學)
我認為,外語學科是國家由大國向強國發展的過程中提升全民綜合素質的關鍵學科。
英語對于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學習英語不是為了應試,而是拓展視野、培養思維,提升綜合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只有全民素質提升了,國家才會強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需要學習英語、了解世界;通過英語,世界也能更好地了解我們。
第一,我們需要學習英語。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全球有多個國家將英語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在諸多發達國家中,英語在社會各界發揮的作用基本等同于母語。對于英語的應用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其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全球更是有三分之一的人都要學習、使用英語,幾乎所有國家的大學都會開設英語專業,培養英語專業人才??萍及l展離不開英語;各領域的眾多文獻都是用英文寫就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各種軟件和智能設備的研發也都建立在英語的基礎之上。因此,掌握英語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利用各種資源。隨著中國與國際接軌,各界引進的人才越來越多,用英語進行溝通的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掌握英語這門國際通用語言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顯著的優勢。
第二,英語學習是全民素質提升的關鍵。學習英語有助于拓展視野和培養思維能力,這對提高全民素質來說至關重要。古往今來,國內國外,眾多哲人名家無不重視外語的學習,他們從眾多維度強調了學習外語的重要性。費德里科·費里尼說:每種不同的語言都是一種不同的生活視角(A different language is a different vision of life.);弗洛拉·劉易斯認為,學習另一種語言不僅是學會用另一種文字去表達一個意思,而是用另一種思維方式去思考事情(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is not only learning different words for the same things, but learning another way to think about things.);捷克諺語說:每一種不同的語言都會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只會一種語言,你只能用唯一一種生活方式去生活(You live a new life for every language you speak. If you know only one language, you live only once.);弗蘭克·史密斯也說,一種語言限定了你的發展方向,兩種語言就在沿途為你打開每一扇門(One language sets you in a corridor for life. Two languages open every door along the way.)。
第三,英語對于傳播中華文化有重要作用。我們需要借助英語這一載體,擴大我們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是中國人民的主觀訴求,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新一代的中國人有責任也有義務承擔這一光榮使命。
孔軍(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掀起“全民英語潮”,到2016年北京市把中考英語分值降到100分,關于外語學科地位的爭論一直沒停止過。目前有些人借“雙減”政策的出臺,喊出“取消英語學科”。但我們真的應該取消英語學科嗎?
英語學科的開設是國際發展形勢的大勢所趨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加快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作為使用范圍最廣的世界通用語言, 英語在如今的多國經濟貿易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為“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以及多國經濟貿易的往來提供了基本的語言溝通支撐。既然社會需求已經產生,靠“堵”是堵不住的。取消英語學科是無視現狀,是教育的倒退。
英語學科的開設是科學進步的助推劑
目前來看,各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大部分都是用英語記錄、闡述、傳播的。不學英語,我們往往只能得到二手材料,很難掌握最前沿的科學技術,這對我國的科技創新戰略極為不利。
英語學科的開設是國家發展的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英語在引進先進技術、人才,促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國經濟建設還存在結構性問題,經濟總量仍然不及美國。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在此過程中,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贊成取消英語學科是一葉障目
有些人認為英語在很多人的工作、生活中使用率極低,所以沒有必要人人學英語。那么我們是否在實際生活中使用過函數或者拋物線?學習學科知識更多的是去培養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不同學科承載了不同的功能,如果我們僅僅從使用的角度去決定是否學習,那這其實是在限制思維的發展。這與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針背道而馳,另外從提高國民素質的角度來說,取消英語學科也是不可行的。
一個國家對待外語的態度,反映了這個國家的開放程度和發展程度;一個民族對待外語的態度,反映了這個民族對自己國力和前途的信心。事實說明,越先進、強大的國家,越能廣納百川,博采眾長,也越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越落后、封閉的國家,傳統文化恰恰越容易支離破碎。我們正走在強國的道路上,英語是我們的有力支撐。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英語對國家、民族以至個人的價值意義,從而正確認識“英語”這門學科的地位。
伍家文(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高考不應當取消英語科目考試,英語在高中階段應當作為高考科目,原因如下:
第一,從學科特征來說,英語和語文一樣,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英語學習可以豐富個人的文化素養。它更是一種開眼看世界的工具。如果取消了高考,學校的英語學習就會變得可有可無,那么學生很可能不會在課堂上為學英語投入精力,就更談不上學會用英語來講中國故事了。英語學科本身具有溝通交流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同時,它又具有語言文化載體的人文性。學習英語既可以豐富學習者的表達能力,又能夠提升學習者的文學文化素養,豐富人文內涵。因此,英語高考應該保留,但可以在分值和考試形式上做一定的調整。中考英語、高考英語、大學英語四級、大學英語六級可形成連貫的體系,在聽、說、讀、寫、譯幾個方面按等級層次考核學生對英語的運用能力。英語是與世界溝通的必要橋梁,學生們有必要學好英語。英語作為一門國際語言,在與各國的交流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習英語能更好地讓中國走向世界的舞臺,與國際接軌。同時,語言也是重要的溝通工具之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其影響非常深遠。英語是我們了解世界文化的工具,更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工具。取消英語學科,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非常不利。
第二,從學生層面來講,如果取消英語高考,那么90%以上的學生就不會學英語了。但是如果對英語學習的需求還在,當學校教育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學生就需要利用自己課余的時間加強學習,無形之中又增加了學生和家長的精神、時間和經濟上的負擔。此外,學習英語有利于開闊視野,培養文化意識,訓練思維。若是取消了英語學科,學生也缺少了鍛煉和提升學習能力的機會,錯過了學習和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和樂趣。
第三,從教師層面來講,如果取消高考英語乃至英語學科本身,就意味著全中國的小學、初中、高中英語教師,甚至職高英語教師,在職業發展上都將面臨困境?;〝凳昱囵B出來的外語人才變得沒有用武之地,這無疑是國家人才培養的一大損失。
第四,從實用性層面上看,英語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通用語言,也是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如果我們想針對某前沿科技開展跨國合作,那么首先需要解決的便是語言溝通問題。同時,對于想要出國旅行的人們而言,懂一些英語和完全不懂也是兩回事。如果每說一句話都得等著人逐句翻譯,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效率都將大打折扣。
第五,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學英語是為了使我們的優秀文化獲得世界認同。當前全球化趨勢越來越強,外語學習是必要的。我們不能等著別人來學習我們的優秀文化,而是應該主動地把優秀文化傳承下去,傳遞出去,由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文化認同。
第六,學習英語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我們的教育若只為分數名利,是有失教育之道的。一個人若只注重邏輯思維,不感性、不人文,則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總之,語言將人們聯系在一起,為不同的文化架起橋梁,拉近心與心的距離。作為中國人,我們學英語是為了讓別人聽到我們的聲音,使我們的思想傳遍世界。而如果要保證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最實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將其納入考試中,尤其是高考中。這樣一來,大家的重視程度就上去了。
閆建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
外語學科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課程體系中,外語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化程度的一種標志。英語已經成為現代知識信息的重要載體,成為通向世界的橋梁。重視英語不僅是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的需要。
英語是我國中小學階段一門主要的外語學科。知識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和實踐性的統一,是英語課程的本質特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師范院校外語專業、中小學基礎性課程、職業教育等都積累了豐富的英語教學經驗和教研方式,培養了大批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主動用英語學習,提高工作品質的人才。
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以培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依據學生學習規律,通過創設真實語境、營造合作氛圍、加強文化體驗,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開拓國際視野、增強國際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具有多元文化認同、堅強意志、健康人生觀的品質,從而彰顯英語教學的育人價值。
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各種形式接觸各類語言信息,不斷提升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學生通過廣泛接觸、了解、比較中外文化,加深對優秀中華文化的理解,培養家國情懷,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斷提升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國際視野,提升人文精神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克服中英文差異造成的學習困難,克服語言環境的不足,培養堅強的意志力,通過調適元認知、資源、交際、調控等策略提升學習能力。
湯青(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今天,我國不宜取消英語學科。
第一,英語是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今天我們探討英語學科地位時,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本身,必須把我國的具體國情和國際社會的發展現狀納入思考范疇,科學理性地對待這一問題。是否掌握英語,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甚至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全球公民資格的基本標準(閻光才,2003)。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說“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 second soul.”(掌握另一種語言就是擁有第二個靈魂)。學好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英語,有助于我們擴展與他人交往的時間與空間,擴大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思維品質。
第二,我們要立足中國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國。2017年,教育部頒發新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確立了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宗旨,構建了以核心素養為本的外語教育觀?!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以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尊重他國文化和多元文化,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歸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并且指出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上。學好英語有助于我們促進中西文化互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求同存異、和諧并進,堅定文化自信。如此,我們才能站在全局高度,理解差異、包容差異,實現互利共贏。
第三,英語教育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的英語教育與中國對外開放步伐密切相連,與國家戰略人才的培養密不可分。1978年8月28日至9月10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外語教育迎來改革發展的春天。會議認為,今后一個時期發展外語教育的方針應該是:千方百計地提高外語教育質量,切實抓好中小學外語教育這個基礎,在辦好高等學校專業外語教育和公共外語教育的同時,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業余外語教育。1983年10月,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力度加大,中外交流日益頻繁,英語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外語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肩負著為“一帶一路”服務的使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強調,“推進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設,拓展人文交流領域,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鑒?!蓖庹Z是中外融通、文明互鑒的重要橋梁。因此,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尤其是培養掌握英語的一流人才尤為重要。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基礎英語教育、高等學校英語教育的共同支撐。
楊良雄(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第一中學)
英語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活動中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重要溝通工具,也是傳播人類文明成果的主要載體之一,對推進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英語是一門外語,是一種學習語言。學生從小學英語,雖然生活中也會用到,但用得不太多,這是中國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因此,我國各個階段、各個級別的英語教學都要立足中國國情,不能脫離實際,要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在制定英語課程標準和編寫英語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當學生畢業以后到底怎樣使用英語”的問題?;诖蟛糠秩水厴I后不接觸英語、沒有機會使用英語這一現象,長期以來社會上時常有些人提出“英語教育無用論”的觀點,這是對國家開設外語課程的目的理解不到位的表現。自2001年中小學課改以來,國家課程就強調英語課程的育人價值,而英語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就回答了這些人的疑問。英語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是必須的,但肯定是不夠的。如果我們把英語教育的目標僅僅定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上,那英語課程的價值就被窄化了。英語不僅僅是語言工具,它還能用來培育文化意識,發展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外語教育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樹立世界眼光,培育開放胸懷,是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方面,英語學科能夠做出獨特的、不可取代的貢獻。
何鋒(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近年來,“英語退出高考”“降低英語中高考分數權重”等呼聲從未中斷過。盡管在2014年,官方就已經明確了全國統一高考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每科總分150分不變,但很多人對于英語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和權重仍有質疑。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英語學習耗時低效;二是英語的實用性不強。很多人抱怨學了十幾年英語,到頭來真正能學會用英語做事的人少之又少。仿佛學英語就是為了高考,除此之外似乎沒有任何實際作用。那么,英語學習真的是在浪費資源嗎?
先說英語學習“耗時”的問題。我國普遍在小學三年級開始才開設英語課程,周課時總量不到語文、數學的一半。到了中學階段,英語課時量與數學基本持平,但少于語文學科。從課時的安排來看,“耗時”之說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事實上,“耗時”多是人們為了某種目的,在國家規定的課時之外盲目增加的英語學習時間,但這并不是英語學習本身的屬性。而對英語學習“低效”的評價也通常是人們的直觀感受,實際上并沒有確切的評判標準,且所謂的“低效”也僅限于學科的工具屬性,并沒有考慮其育人價值。再說英語的實用性問題。如果以學科的實用性來評價學科作用的話,似乎沒有哪個學科是必須的。試想,我們在生活中用到了多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知識呢?
我個人認為取消英語高考并非理性建議。其實英語學科之所以一直作為主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是因為英語學科具其有其無可替代的育人價值:
1. 學習英語,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學好英語有助于中國和世界相互理解與交流,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 學習英語,有利于培養跨文化意識。英語學科承載著英語國家的文化,通過中外文化的學習和比較,能幫助學生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
3. 學習英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思維等能力將得到發展。
4. 學習英語,有助于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學習一門外語并不容易,需要克服學習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和挫折,對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品質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總之,我們需要重點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英語教育的質量與改進英語教育教學,而不是該不該取消英語高考的問題。
卓俊斌(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
社會上流傳的主張取消外語學科的理由千奇百怪,總結起來,不外乎“外語無用”“外語學習負擔太重”“費時低效”三個方面,當然還有的人說學習外語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外語無用”論的謬誤不辯自明。幾乎所有學校教育中獲得的學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都并非(直接)有用,不知道學科知識不影響日常的“過日子”。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知道水的化學方程式不影響用水洗東西;不知道物理學的“布朗運動”,不影響我們了解“在客廳可能嗅到廚房做紅燒肉的味道”這一現象;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也不至于影響日常的生活……但是,有些知識或者能力對生活的質量有影響,對于專業的學習與工作就更不必說了。至少現在,我們日常上網時還需要用到一些英語。所以,“因為文盲可以過日子,所以讀書無用”實在是太荒唐了。再者,有沒有學科知識和能力對日常生活多多少少也是有影響的。
“外語學習負擔太重”論把孩子過重的學業負擔歸罪于外語,也著實沒有依據。不同的孩子一定有不同的特長與愛好,任何學科都可能有這樣的結果。外語學習負擔是學業負擔的一部分。合理的學業負擔是正常學習活動的一部分,而過重的學業負擔往往是題海戰術、惡性競爭的惡果。
“費時低效”論也是片面的。沒有外語學習的年代,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學科時有不同的困難。并不是每一件事花了時間就能做好。學習也是如此。所有老師都在為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想辦法。
說學習外語是“崇洋媚外”,是故步自封、盲目自大。中國需要了解外國,了解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社會知識等。中國也需要讓外國了解中國,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
總之,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都有兩個要素,一是狹義卻顯性的,主要涉及學科知識與學科能力,二是通用但主要隱性的,是學習一門學科的過程中獲得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外語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決定了其不可替代的學科地位。外語學習在提升學習者的理解力、溝通力、文化力,開闊其眼界,提升其全面素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外語教師要為改進外語教學實踐,落實國家的外語戰略和相關課程標準而不斷學習研究。
葛炳芳(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中國走向世界,世界擁抱中國,外語無疑起著開路先鋒的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語教育教學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對我國國際化水平的提升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但是我國的外語教育教學也存在“費時低效”“高分低能”等問題,一直被社會所詬病。英語作為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在我國擁有眾多學習者,出現的問題也更容易被社會聚焦和放大。因此,有人說要取消英語學科,甚至要把外語從高考中驅逐出去。
筆者認為,取消英語的想法實不可取,做法更不可行。首先,我國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都把英語定位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科目、課程和專業。在當今語境下,英語還肩負著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的重要任務。因此,盲目主張取消英語學科,不利于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和改革開放事業發展。
其次,英語的工具性表現為在語言知識方面發展學習者的聽、說、讀、寫、譯技能,形成英語交際溝通能力,在大學階段還要提高專門用途英語能力,能用英語從事專業領域的交流與研究;英語的人文性體現在,學生通過學習英語語言及其文化,能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與合作意識,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創新意識,發展科學精神,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王文斌,2018)。因此,盲目取消英語學科,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
第三,英語既是學校教學的一個科目,也是學生完整接受教育的重要內容。英語教學強調立足于語言基本技能和知識的教學,而英語教育則是通過對英語語言的教學,達到知曉國外、開闊視野、文化互鑒、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培養思維、養成良好行為方式等目的。教育容納教學卻超越教學,是教學在精神、素養、思維和行為層面的升華(王文斌,2018)。因此盲目取消英語不利于中外文化互鑒和學生健全人格塑造。
總之,認識到我國英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是壞事。但面對問題,不是盲目主張取消英語學科,而是努力找出問題解決之道,如不斷改革和完善英語考試制度、內容和方式,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導教育教學取得成效;更多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采取更加個性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手段,提高學習效果;將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深度融合于教育教學內容,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為我國培養出更多人格健全、綜合發展的高素質國際化英語人才。
董金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