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勇民
東京奧運會羽毛球女單決賽,從比賽過程看,并沒有太多對攻場面,多拍拉鋸比較多,而且比分接近,通俗地講,就是緊張而不精彩。
從比賽表現形式看,戴資穎基本處在“主控”位置,一直主導比賽進程,攻勢占優,只不過“得勢不得分”,失誤送分接連不斷,甚至比她自身主動得分還多,所以容易產生金牌是她拱手相送、冠軍反而是“躺贏”的感覺。事實果真如此嗎?
要解開“躺贏”之惑,可以從兩個問題著手。第一,決賽的三局比賽中,戴資穎的失誤是否都很離譜?據筆者的長期觀察,戴資穎的特點是主動得分多,失誤送分也多,贏球往往是主動得分更多,輸球則是失誤送分更多。所以戴資穎的比賽,一局球的非受迫性失誤在10個左右是正常現象。由表1統計數據可見,戴資穎在本場決賽的第一局、第二局的非受迫性失誤均為12個,基本屬于她的正常范圍,不算離譜。此時,陳雨菲的制勝關鍵在于如何減少戴資穎的主動得分和降低自身無謂失誤,由此推斷她的奪冠并非完全“躺贏”。第三局,戴資穎的非受迫性失誤多達17個,達到了歷史記錄的上限。不過,第三局的離譜失誤還有特殊原因,文后專門分析。
表1 雙方運動員得失分比較
第二,戴資穎所在的小組可以稱之為“死亡之組”,面對失誤多的戴資穎,像拉差諾、辛德胡這樣一等一的高手為什么就不能躺贏,唯獨陳雨菲能夠“躺贏”?從這個角度思考,有理由認為,陳雨菲應該有過人之處,至少是具備了能夠限制戴資穎輕輕松松得分的本事。本期賞析就以“躺贏”為話題,深入剖析東京奧運會女單決賽的勝負因果關系。
第三,陳雨菲與戴資穎之間有過很多次交手,比賽結果從差距很大到逐步縮小,再到彼此接近。今年4月的《羽毛球雜志》曾刊登過《從全英賽果看東京奧運女單金牌花落誰家》這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分析:“如果從競技實力角度看,中國臺北的戴資穎和西班牙的馬林絕對是處在塔尖的兩個人,彼此不相上下,左右無他人可及。陳雨菲的競技實力還有欠缺,應該說不如戴、馬兩人,但她的優點是耐打、穩定,發揮能力較強,因而在比賽表現上并不輸戴、馬兩人。所以,東京奧運會女單金牌,這三人是最強競爭者”。結果不出所料,戴資穎、陳雨菲如約而至決賽場,雙方均做足了戰術準備,針對性都很強。從戴資穎的角度分析,以往的比賽經歷顯示陳雨菲的底線反制能力較弱,因而多控制陳雨菲底線是戴資穎的主導性戰術策略;從陳雨菲的角度分析,戴資穎的網前停頓技術是其主要威脅所在,因而多控制戴資穎底線也是陳雨菲的主導性戰術策略。于是,制勝焦點自然集中在誰的底線反制能力更強。為了更好地分析陳雨菲的制勝之道,我們還是先從戴資穎的特長技術說起。
戴資穎的打法特點鮮明,又別具一格。她與完全靠速度力量壓制對手的馬林不同,她是空間利用大師,擅長運用各種不同節奏、線路、弧度的出球,在視覺上給對手造成錯覺,從而贏得時間上的優勢,獲得進攻機會。通俗地講,馬林的打法會壓得對手喘不過氣,戴資穎的打法則是讓對手有力使不上。
如圖1-1所示,陳雨菲(紅色球衣)反手擋直線。戴資穎上網以后做出一個“放網”動作,然后略微停頓以后手腕突然發力,變成了推直線。從圖1-6/7/8陳雨菲的移動步法可以清晰看到有一個明顯的頓挫感,是典型的二次起動,身體重心先向網前晃動,然后制動再向后移動,說明陳雨菲的第一直覺判斷是“放網”。在受騙以后,陳雨菲的頭頂區便成了重災區。圖1-10顯示,陳雨菲已經處于反手擊球的極限被動狀態,盡管全力反拉底線高球,但是因為被動太深,出球明顯不到位。于是戴資穎在中后場再次發起進攻,但她并沒有選擇全力扣殺,而是巧妙地使用了正手滑板吊直線。由圖1-15/16可見,陳雨菲又一次受騙,二次起動后再次上網撲救,為時已晚,只能望球興嘆。
在戴資穎的技術體系中,她的假動作威脅更多體現在網前,各種停頓放網、勾球、推挑技術,常常使對手防不勝防,不但制造進攻機會,同時也是直接得分的重要技術手段。
如圖2-1所示,戴資穎在中半場反手擋直線遠網,陳雨菲以正手放遠網應對。注意圖2-5戴資穎的擊球準備動作與“放網”動作完全一致,然而就在球拍觸球瞬間,她的手腕手指突然發力,變成了平推對角(圖2-6)。此時,陳雨菲的注意力主要在防備正手網前(圖2-7),一旦發覺對手快推對角,球已過人,再也無力挽回(圖2-9)。
戴資穎在底線的假動作主要體現為高吊殺技術的動作一致性,尤其是頭頂區的吊球,越被動,她越能吊出好球,殺傷力極大。
如圖3-2所示,戴資穎在頭頂區的擊球態勢顯示她已處于被動,在這種狀態下的吊球很容易被對手搶住網前,從而帶來更大的被動,所以常規處理更多是反擊底線高遠球。如果是循規蹈矩,那就不是戴資穎,明明看到她是高遠球的準備架構,擊球瞬間突然收力,卻變成了滑板吊直線。注意圖3-5顯示的陳雨菲的身體姿態,明顯產生了一個后坐力,然后再起動上網。從圖3-7陳雨菲的擊球位置看,戴資穎的這個吊球質量極高,落點幾乎壓到了前發球線。陳雨菲拼盡全力,也只是剛剛夠到球,因為發力空間不足,挑球不到位(圖3-10)。戴資穎隨后在中后場起跳扣殺,正手殺直線區小對角,陳雨菲奮力撲救不及而丟分(圖3-15)。
上述三個實戰圖例簡要介紹了戴資穎的技術特長威脅主要在網前,所以“敢于控制底線”是陳雨菲不二的戰術選擇。剩下的問題就是:陳雨菲的底線控制力夠不夠?
在羽毛球雜志的賞析欄目中曾多次介紹過戴資穎和馬林的打法,兩人超強競技能力的基礎在于強大的底線反控力,這是女單制勝的生命線。陳雨菲與戴資穎的早期比賽輸多勝少,主要短板在于底線對抗能力弱,多拍相持力不夠,往往還未等戴資穎出現失誤,陳雨菲就已經出現破綻(出球不到位),所以每場比賽的比分差距都比較懸殊。近年來,隨著底線對抗能力的不斷提升,陳雨菲與戴資穎的實力水平越來越接近,比賽成績也逐漸開始逆轉。只是近一年半中國隊一直未在世界賽場露面,陳雨菲是否已經具備問鼎奧運冠軍的實力,一直是賽前最令人關心的問題。
這場奧運會女單決賽,三局比賽的平均拍數分別為11.8拍、10.75拍和12.36拍。這在女單比賽中是比較少見的,說明陳雨菲的對抗能力已經有了明顯提升,這為她最后戰勝戴資穎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每一回合能夠堅持的拍數越多,戴資穎失誤送分的概率就會越高。圖4是底線反控的實戰案例。圖4-1顯示,陳雨菲在底線頭頂區起跳回擊平高球。從圖4-5戴資穎回擊高球的姿態看,擊球點明顯過人,說明陳雨菲的頭頂平高球質量非常扎實。戴資穎反拉直線高球,陳雨菲以頭頂對角平高重復控制底線。這次的平高球質量仍然很高,逼迫戴資穎轉身回擊,由圖4-15戴資穎的反手擊球姿態看,顯然是一個比較深的被動狀態,這就是陳雨菲高球控制的威力。戴資穎在被動狀態下反手回擊直線高球,明顯比較吃力和勉強,結果出球不到位(圖4-17)。陳雨菲迅速在中后場起跳,果斷突擊,正手劈殺對角,從而使戴資穎陷入更加被動的防守狀態(圖4-21)。這個回合的多拍對抗,充分說明了陳雨菲的底線反控能力已經到了與戴資穎并肩的能力水平,從而為戴資穎的“失誤技術”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
控制底線僅有底線高球肯定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網前推挑技術的配合,陳雨菲在網前推挑技術的把握上也有過人之處。從當前單打發展趨勢看,從網前控制底線,其戰術意義和使用頻率正在不斷上升,大有超越傳統“底線控底線”之勢。而陳雨菲過硬的網前推挑技術,正好吻合了當前的發展趨勢,也是其贏得比賽的重要技術條件。
圖5是陳雨菲接發球推球創造進攻的實戰案例。圖5-1顯示,戴資穎在右區發網前小球,陳雨菲接發球推直線。注意圖5-5的場面,明顯戴資穎已經做了后場突擊的準備,如果陳雨菲的接發球推球技術不過關,是很容易被抓突擊甚至直接丟分的,這在男單比賽中更為常見。但陳雨菲的接發推球出手速度、角度、弧度可謂完美,如圖5-6所示,陳雨菲一推出手,立刻達到了過人目的,給對手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圖5-8顯示,戴資穎的頭頂高球回擊狀態是非常被動的,當然影響出球質量。戴資穎回擊頭頂直線高球不到位,陳雨菲在右區中后場雙腳起跳扣殺(圖5-10),正手殺對角,球應聲落地,直接得分。
陳雨菲的網前推球技術比較全面,正反手推球都有相當威脅。如圖6-1所示,陳雨菲在網前反手推直線,出球線路幾乎壓著邊線,且弧度很平,所以一推出手便導致對手被動(圖6-4)。戴資穎在極度被動中居然能夠回抽對角(圖6-6),其能力之強可見一斑。幸好陳雨菲有所防范(對戴資穎的底線被動抽對角特長有預見、有準備),及時調整步法,以正手抽直線回擊,這一抽球的線路仍然很刁鉆,幾乎也是貼著邊線(圖6-9)。戴資穎毫無辦法,只能轉身反手過渡吊直線(圖6-11),但是質量不佳,吊球弧度過高(圖6-10),被陳雨菲在網前搶搓以后,戴資穎無奈繳槍投降(圖6-21)。
由此可見,陳雨菲在反控底線的技術能力上(平高球、網前推球)有明顯提升,因而在全程底線對抗中不落下風,較為成功地將戴資穎控制在底線,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對手在網前的出球機會和出球威脅,為贏得比賽鋪平了道路。
奧運會女單決賽,戴資穎相對處在“攻”勢,陳雨菲相對偏“守”勢,戴資穎主動得分多,無謂失誤送分也多。所以,相對來看,陳雨菲的主動得分比例并不高。但如果完全沒有主動得分能力,全靠對手失誤“送分”,要贏得比賽是極其困難的。在這場比賽中,心細的球迷朋友一定會發現,陳雨菲的網前“搓放”技術極具殺傷力,這在以前的陳雨菲技術中并不突出,說明在封閉訓練期間,陳雨菲的網前小技術水平也有明顯提高。
首先看一組數據:陳雨菲在第一局的21分中,主動得9分,對手失誤送12分。而在主動得分中,搓放技術得3分,因為搓球質量好獲得撲球得1分,因而搓放技術的得分貢獻率高達44%,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傳統女單制勝更多依賴后場進攻,說明陳雨菲在網前技術方面確實下了很大功夫。
如圖7-1所示,戴資穎反手勾對角,陳雨菲上網后反手搓球。由圖7-6可見,陳雨菲的搓球“滾網”而過,質量極高。戴資穎被動挑高球,因為出球角度受限,挑球觸網,球在網口上方高高彈起。陳雨菲在網前一個輕松的撲殺(圖7-13),直接得分。這是因搓球質量過硬而創造網前絕殺機會的典型案例之一。
網前技術的攻擊性和得分力不顯山露水,形式上比較“溫和”,實質上鋒利無比。
如圖8-1所示,陳雨菲在底線劈吊對角,質量很高,吊球落點幾乎壓倒了前發球線。戴資穎被動放網(圖8-5),陳雨菲上網后,不急不忙,非常鎮定地正手搓球(圖8-8),質量也很高。戴資穎別無選擇,只能拼盡全力把球高高挑起,可還是不到位(圖8-15)。陳雨菲在后發球線處起跳扣殺,正手殺直線。戴資穎接殺反抽底線,出球更加不到位(圖8-22)。陳雨菲再次起跳扣殺,正手殺直線區小對角,這次殺球的落點更刁,幾乎貼近邊線(圖8-27),終于讓對手望塵莫及。陳雨菲的這次組合進攻從吊球開始,到搓球、殺球再殺球,都帶有“控制性”,力量不是主導,“準確”和“穩定”是第一位的,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是針對戴資穎的最有效打法。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中國隊高掛免戰牌的一年多時間里,陳雨菲的底線對抗能力和網前技術有了長足進步,整體競技能力與戴資穎已經不相上下。而戴資穎也清楚自身的薄弱環節,在與陳雨菲的較量中,為了提升擊球穩定性,已經減少了停頓動作,而且在攻擊力度上也有折扣。所以,前兩局雙方均正常發揮水平,結果也是合情合理。
第三局的比賽表現有點反常,戴資穎的無謂失誤突然放大,主動送分達到了17次。解剖“失誤”發現,其中進攻性失誤(殺球+吊球+撲球)6次、限制性失誤(推球+搓放)10次、防御性失誤(抽挑高球)1次。顯然,異常數據集中表現在“限制性失誤”這一技術指標上。
如前文所述,網前技術在現代女單競技中呈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前技術出現問題,會對整個打法的執行產生嚴重影響。
如圖9-1所示,陳雨菲在底線正手吊直線,質量一般。戴資穎上網后明顯處于主動位置,圖9-5顯示,戴資穎準備擊球放網時,陳雨菲尚處在底線位置,戴資穎只要正常放網成功,陳雨菲上網后必定是處在一個被動挑球的狀態。然而,戴資穎要求過高,希望放網得分,因而會在正常放網動作基礎上添加一些“精度”動作成份,這樣反而畫蛇添足,破壞了原本自動化的動作結構,失誤率不降反升,結果得不償失。這類失誤的殺傷力極大,原本是限制對手為自身創造進攻的技術手段,結果變成了為對手送分,一進一出,約等于丟掉2分。
在第三局的比賽中,戴資穎的這類失誤居然高達10次,根本原因還是“目的顫抖”,因為過于看重“得分”,原本輕而易舉能夠完成的技術動作反而變得“顫抖”起來。
最后小結一下,如果單看第三局的比賽過程,很容易產生女單冠軍是“躺贏”的感覺。事實上,為了準備這一場世紀較量,雙方均做足了準備。陳雨菲因為對抗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在前兩局的較量中立于不敗之地;而戴資穎對于“奧運冠軍”頭銜的渴望,導致其在第三局比賽中再次出現重大失誤,只能接受“奧運亞軍”的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