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從2011年起,我國互聯網保險走過了快速發展的10年,同時,我國互聯網保險的監管體系也逐步完善。
2011年9月,原中國保監會頒布《保險代理、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試行)》(保監發〔2011〕53號);
2015年7月,原中國保監會頒布《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保監發〔2015〕69號),規定有效期3年至2018年9月30日,《保險代理、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試行)》同時廢止;
2018年9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通知,指出在新規定出臺前,《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繼續有效;
2018年10月,中國銀保監會就《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草稿)》征求行業意見;
2019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再次就《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草稿)》征求意見;
2020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頒布《關于規范互聯網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銀保監發〔2020〕26號);
2020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頒布《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已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月,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就《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未明確事項進行了規定。
回顧我國互聯網保險監管歷程,每一個文件的出臺都進一步厘清了互聯網保險的業務和監管邊界,完善了互聯網保險監管措施。總體來看,互聯網保險監管在細化保險線上銷售規范的同時,也明確了未來金融科技的應用將成為互聯網保險良性有序發展的重要支撐。
互聯網保險機構增至百余家
表1給出了2011-2020年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從2011年的28家增長到2020年的134家,其中財險73家,壽險61家。
表2給出了2011-2020年互聯網保險保費及增長情況,表3給出了同期保險市場保費及增長情況。過去幾年,互聯網保險市場實現高速增長,規模從2011年的32億元增至2020年的2909億元,年化增長率65.1%;同期保險業保費年化增長率僅為13.6%。
表4給出了2011-2020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結構,可以看出,產險互聯網化程度(互聯網化程度=互聯網保險市場占比/保險市場占比)逐年下降,壽險互聯網化程度逐年提高,最近兩年產險和壽險互聯網化程度已基本持平。
互聯網保險滲透率一路走高
表5給出了2011-2020年互聯網保險滲透率情況(互聯網保險滲透率=互聯網保險保費/總保費),互聯網保險滲透率也一路走高,從2011年的0.2%上升至2015年的9.2%,達到峰值;2016-2018年連續3年下降,2019年恢復增長,達到6.3%。蓬勃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是部分中小保險公司主要是通過理財型保險的收益率優勢搶占保險市場,隨著監管引導保險回歸保障本源,整體規模自2016年收縮回落。
表6給出了2014-2020年互聯網保險渠道分布情況,對于產險,因為車險綜合改革,自營占比2020年大幅下降;對于壽險,自營占比逐年提高。
互聯網保險的快速發展,是保險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能之一,也是中國從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跨越的重要契機。縱觀全球互聯網保險發展進程,我國已走在世界前列。通過利用互聯網和新技術,保險業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提升服務能力、優化客戶體驗、提高運營效率,保險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
從互聯網保險認知周期迭代可以看出,互聯網保險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近幾年,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為互聯網保險賦予了新能力、新發展、新未來。
可以預見,保險業將會深入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行業應用,持續拓展行業的創新能力。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新的發展要求,也為互聯網保險的發展提供了“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