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華
金融是“三農”經濟發展的血脈,在經濟新時代下如何進一步加強金融對“三農”支持,是關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文通過對濮陽市“三農”金融現狀、存在的問題研究,并探索提出進一步提升“三農”金融服務的一些措施和建議。
當前濮陽市“三農”金融運行的現狀
一是濮陽市“三農”經濟發展出現金融需求新變化。目前主要表現有貸款需求總量持續擴張,需求期限長、額度高,服務范圍要求廣。二是濮陽市“三農”經濟弱質特征制約銀行業信貸投入。濮陽市“三農”底子薄,創新不足,競爭力不強,產業化程度不高,抵質押物質量低是融資難的主要原因。三是“三農”融資中介和相關配套設施發展落后,擔保公司少、不規范且規模偏小,農業保險險種不足。四是濮陽市“三農”金融環境亟須改善。信用體系不健全,信用文化落后。
濮陽市金融在支持“三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三農”信貸投入總量不足,部分領域“貸款難”問題突出
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要素總是流向邊際生產率更高的領域。濮陽市“三農”獲得資金支持明顯弱化,在各類型的涉農經濟組織中,大多數反映資金緊張,不少農戶反應融不到所需資金。資金供需矛盾突出集中在農戶貸款難、鄉鎮企業貸款難、新型“三農”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戶貸款難等方面。
2.“三農”信貸質效不高,不適應“三農”經濟發展新要求
濮陽市農村地區銀行等金融機構較少,主要依靠農商行、郵政銀行、村鎮銀行三家金融機構,政策性金融偏弱,與濮陽市“三農”政策融資需求大、弱質主體多的特征不協調。銀行機構執行信貸政策缺乏區別對待、貸款審批要求高、信貸產品針對性不強等問題,難以滿足“三農”發展經濟新要求。
3.誠信環境欠佳,風險補償機制缺失
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長期支持“三農”經濟發展中承擔著大量的風險,特別是有些鄉鎮信用環境差,逃廢債現象時有發生。農村銀行反映“放貸難”,難在貸款回收的保障,農村中普遍存在效果不佳的抵押擔保,現有制度架構不足以保證涉農貸款的高效回流。“三農”經濟發展受資源、市場、自然條件、政策方針等因素圍合限制,在缺少分散風險、補償機制未完善的情況下,支農信貸資金增長緩慢。
提升“三農”金融服務的措施和建議
1.拓寬“三農”資金供給渠道,完善金融組織體系
一是加強監管,引領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村,鼓勵市區支農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用于支農貸款。二是給予財稅和政策優惠,多措并舉積極引進各種金融機構或引導其設立支農網點。三是為了有效提升“三農”金融的整體服務功能,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積極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堅守支農支小宗旨,滿足小額、分散“三農”資金需求。
2.完善“三農”金融協作機制,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涉農金融機構應以“三農”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創新業務品種,提高質效。銀政企應聯動加強對“三農”引導,設立專業農業咨詢或技術機構,形成機制,減少“三農”行業易因市場價格波動、農業技術因素等出現的風險,降低涉農貸款的損失風險。加大“三農”金融服務產品創新,豐富涉農涉小金融服務模式。
3.健全風險補償機制,探索多種擔保方式方法
完善有關政府職能部門支農貸款風險補償體系。推進“三農”利益攸關者在銀政部門的參與和引導下,通過各種科學可行的組合和途徑籌集設立風險補償基金,降低“三農”貸款中銀行的風險損失率。 探索創新林權、土地承包權、專利權等多種新型擔保方式方法。(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