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達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模式開始逐漸向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林業建設也成為了生態型社會建設中的關鍵內容。林業也能夠改善生態環境,對森林資源實施有效保護,可以促進林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進而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力。然而當前在林業建設過程中,栽培技術使用不合理以及過多的病蟲害嚴重影響了林業發展情況,因此必須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對其實施治理。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方法。
關鍵詞:林業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管理方法
引言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林業資源較豐富,林業建設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益和生態保護作用,不僅能為國家建設發展提供大量的木材,還能很大程度上防止水土流失,起到涵養水源的作用,同時我國森林建設中,生物的高效繁殖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環境。就當前的林業發展實際情況分析,無論是種苗成活率還是林木種植技術,其效果都不理想。與此同時,我國林業還經常遭受病蟲害的侵擾,大大降低了我國林業的發展速度。
1林業栽培技術要點
1.1選擇合適的種植區域
在現代林業建設過程中進行林木栽培時更加重視選擇合適的栽培地區,確保能夠為林木生長提供更加合適的自然條件。因此在進行林業栽培之前應當對種植區域的自然環境進行仔細考察,包括地勢情況、土壤營養成分、氣候條件、水文資源等。應當優先選擇土壤肥沃、光照條件優越、水文資源豐富以及排水性較好的地區進行種植。在選擇種植區域之后,應當對該區域實施適當處理,將土地內出現的各種雜物清除干凈,對土壤進行疏松,根據具體栽培的林木品種進行基肥施加處理,最后為林木設置苗床[1]。
1.2重視種苗的培育
發展林業建設,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需要逐漸加大造林范圍,在這一過程中,造林的有效開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而造林的最基本條件是需要優良的種苗達到充足的供應,由此,適宜的場地便成為提升種苗培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在實施培育種苗前,對培育場地進行必要的清理,首先對地面雜物進行處理,然后再采用人工和機械相互作用的方式進行場地整修,同時,在經過實際考察研究后添加有機肥或營養液,有效保障培育種苗場地土壤營養充足。此外,還應根據當地的日照時間和氣候條件等,調整場地的陽光照射時間段,達到穩定場地地表溫度的目的,促進種苗培育場地土壤的高質量。加強林業發展,林業栽培技術是關鍵性因素,而種苗的培育技術更是林業栽培技術中的關鍵技術支撐,由此體現出種苗優良培育的重要性。所以,在完成以上場地處理工作后,相關從業人員應嚴格按照造林規劃進行種苗的選擇,努力做好種苗培育管理工作,促進種苗的培育實現效益最優化,這是非常關鍵的工作內容,也具有決定性作用。其耗費的時間較久,但會在較大程度上提升種苗的培育質量,增加其成活率,為林業造林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因此,在林業栽培技術中,重視種苗的培育技術,將直接影響林業栽培技術的整體提升[2]。
1.3林分管理
在苗木移栽結束后,需要加強林間管理,這樣才能夠為苗木提供更加優越的生長環境。首先應當保證水肥供應,生長情況很多合適的肥料,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元素。如果在苗木生長過程中出現了長勢差或者病蟲害等問題,應當進行補植。定期修剪林木的枝條可以改善林木的長勢,同時還需要對苗木根部附近的雜草進行清理,加強松土效果。在冬季來臨之前應當做好防凍害措施,防止因氣溫下降給林木帶來其他損傷,移栽后的第1年和第2年必須要做好保溫措施,此時的苗木極其脆弱,受到氣溫因素的影響。
2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管理
2.1營林病蟲害防治的管理方法
營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以實際操作程度分析,是一項復雜性較高的防治技術,其在病蟲害的防治管理過程中會涉及林木的種苗培育階段,是一項耗時較長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雖然營林防治技術在操作上存在明顯的劣勢,但營林病蟲害的防治效果頗為理想,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林業生長中的病蟲害情況,還不會對周圍自然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非常適合在我國提升生態平衡、減少環境污染的現階段使用,這也是其得以推廣和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營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實施,應在種苗培育階段應用,做好種苗培育環境中土壤成分的有效補充,安排合理的陽光照射時間,避免出現過度潮濕的情況發生,降低蟲害細菌滋生的有利環境。另外,在種苗移栽后,專業管理人員要加強對土壤的定期管理,提升移栽后種苗根部的發育速度,并制定合理的光合作用時間,減少病蟲害的繁殖概率,且要定期澆水、高效施肥,保障良好的水土結構,給種苗的健康生長創造有利條件。不僅如此,長期堆積的落葉和已經腐爛的雜物是引起病蟲害細菌滋生的重大隱患,因此,為減少病蟲害滋生來源,應做到定期、徹底清理,降低病蟲害滋生的安全隱患,提升林木病蟲害防治水平[3]。
2.2完善病蟲害防御系統
現階段,我國林業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并未建立健全的病蟲害防御系統,林業相關病蟲害的防護措施并不規范,無法充分發揮相關作用,導致森林病蟲害發生時,極易出現大規模樹木的損害。林業管理部門需要改變自身的治理觀念,將以往被動的防治管理方法轉變為主動過的防治管理方法,從而增加森林樹木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培育更多健康、高質量的森林樹木。在對森林樹木進行培育的過程中,選擇種子、樹苗、土地、造林、經營等諸多營造林業的環節中,都需要重視樹木生長的健康問題,有效減少病蟲的來源以及數量,積極協調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我國想要遵循并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首先需要將森林病蟲害預防工作貫穿在整個林業經營工作中,并將生態學作為主要的基礎、營林技術作為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科學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證我國森林樹木的存活率。
結束語
由此可知,加強林業建設的栽培技術遠遠不夠,應在強化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努力開發提升病蟲害防治效率的有效管理方法,需要相關人員不斷實踐,推動我國林業建設的健康發展,為社會良好生活環境的改善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積娟.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探討[J].花卉,2019(20):267.
[2]王春雷.簡析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管理措施[J].種子科技,2019,37(12):88+91.
[3]張玉勤.林業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與管理措施[J].農村實用技術,2019(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