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新,左馨冉,孫 鑫,吳鋮鋮
(池州學院 商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高達9.89億,較2019年12月環比增長15.81%,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9.86億,較2019年同期環比增長16.41%,可見移動互聯網正逐漸改變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結構。隨著“大智移云物”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眾多行業也面臨向智能化、移動化、便捷化轉型的現實需求,其中包括醫院等醫療服務機構。為提高患者就醫質量與就醫效果,大多數醫院均利用信息技術開設醫療服務App、醫療服務網站、微信小程序以及微信公眾號等[1],以上均可以為患者的便捷化就醫提供幫助,且能夠促進醫院內部信息流通速度與信息共享?;趥鹘y就醫方式存在的候診時間長、檢查報告滯后以及就醫信息泄露等問題,本文提出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構建“互聯網+醫療”現代醫療模式,通過線上咨詢、線下就診等線上線下協作的方式提高患者就醫質量與就醫體驗,以“患者”為中心推動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信息保護,旨在減少患者就醫候診時間和就醫誤區,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同時緩和醫患關系[2]。
智能醫療服務平臺必須完善健康數據建設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為智能醫療服務平臺的遠程服務奠定重要的數據基礎?,F階段智能醫療服務平臺數據資料大多從健康體檢、家人口述等渠道獲取,無法獲取患者真實的健康數據,導致其信息數據部分缺失,與此同時健康數據不統一、不一致,信息流通不暢且無法共用共享,從而出現數據孤島、數據壁壘現象[3]。
智能醫療服務平臺運行重點在于各部門、各機構間的協調與溝通,共享共用各類健康信息等數據,但因各類健康信息數據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導致各部門、各機構間數據不統一且重復建設。另外,智能醫療服務平臺獲取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不銜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療機構診斷效率及效果。與此同時,信息使用權限界定不明也造成患者個人健康等隱私數據的泄露問題,應加強信息數據的安全保護工作,規避“重建設輕運維”等問題[4]。
“互聯網+醫療”現代醫療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醫療資源不足、避免醫療事故發生,提高醫療服務機構的醫療質量與患者就醫體驗?,F階段醫療服務平臺眾多,其中包括健身美體類、醫學資訊類和健康管理類,大多數平臺都存在用戶信息填寫不完整、用戶信息被竊取或者盜用等現象,從而導致醫療服務平臺用戶信任度較低。因此,本文基于醫學知識和信息技術構建“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推動醫患信息溝通與交流,從根本上解決醫療數據的“信息孤島”的問題。
“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基于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設置患者檔案、健康監測、健康科普以及健康商城4個模塊。具體“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結構
依據“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結構,以患者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設計“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運行流程與數據流向,該系統以用戶基礎信息表和醫院基礎信息表為起點,通過患者(用戶)的需求連接,引入患者檔案、健康監測、健康科普以及健康商城4項功能,中間細分多個運行子模塊,最終生成患者健康數據分析結果。具體“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運行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運行流程
“醫常在”智能醫療服務平臺實現了病例信息實時錄入、高危評估、快速問診、體征檢測、慢病預測、健康科普等功能,建立了一個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管理體系,能夠推動醫院與患者的溝通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醫患關系。該平臺以智能化作為根本立足點,引入知識圖譜技術精準解決患者的各項問題,合理調度醫療資源,提升醫療數據的實際價值,并推動醫療行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