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琪
(湖南省地礦局四一三隊,湖南 常德 415000)
我國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東西與南北跨度都較大,因此,遼闊的國土面積囊括了所有類型的地形地貌。這些形態各異,規模與類型也各不相同的地質體促使我國部分區域的公路工程建設過程需要面臨諸多阻礙,尤其是需要穿越山區的山區公路,需要在項目的前期做好各項調繪與勘察工作,及時調配資源與設備,保證技術與設備的效用全面發揮。同時,保證規劃的公路工程項目穿越的地帶更為穩定、平坦,距離更短。
從整體角度看,工程地質測繪工作任務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對項目周邊及項目區的基本地質條件進行有效調查,保證所有的信息都能得到有效收集,覆蓋范圍更加廣闊,如地層巖性、地質時代、構造規模、地質構造發育程度等[1]。其次,對項目走廊帶內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調查,保證地下水地表水的賦存關系和水利聯系以及實際的補給情況與排泄通道等基本條件被有效收集,為后期的相關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數據指導。第三,保證各類地層源性的工程力學性質得到有效調查,目的是對巖體或巖石的相關指數性能進行分析與判斷,例如延時的抗壓性能、抗彎性能以及抗剪強度等,同時,調查土體的顆粒成分與密實程度,保證得到的試驗結果數據更加精確,維護后期的工程力學參數合理性。第四,大部分山區(礦區)公路建設區域都存在不良地質或特殊性巖土,為了讓項目區內的相關不良地質或特殊性,巖土的發育與分布規律得到有效明確,保證其給工程項目建設工作帶來的影響程度得到有效明晰,相關工作人員必須結合最先進的設備與儀器,保證后期給出的治理對策科學且適宜。最后,對新構造運動進行有效調查,包括地震活動性和抗震地質條件,結合調查結果,對地質構造可能會給工程項目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行有效評析,保證最終給出的區域穩定性評價結果精確度。
山區(礦區)公路建設選線工作組織落實過程中,重點是對項目區內的區域地質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在全面掌握項目區內的地層沿線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地質構造后,保證地質構造中的斷層褶皺性質與規模數據的全面度。為了區域地質資料的收集工作落實的更加嚴謹,相關工作探討得更為清楚,本文以我國某省得高級公路項目某路段為例。此項目由于位于高海拔地區,所以線路走廊深受地形、地貌和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地勢較高,地層發育較為支離破碎,因此,項目建設區域內存在區域性斷層。此情況的存在,也致使線路與斷層相交頻率較高,所以相關工作人員組織落實調查工作之前,應對路段斷裂從進行斷層性質、走向和規模以及段層面特征等數據進行收集,保證這些特征數據能夠在線路圖中被有效標識。此外,工作人員還必須結合各斷層的性質,如逆沖斷層或旋鈕斷層的相關特點來對斷層出露的證據和斷層不同部位的表現形式進行差異判定,配合現場調查以及水文測量等操作,判斷承壓水噴涌時間高度流量。最后,借助其他高新技術勘探手段與設備,對最終得到的承壓水噴涌特征進行詳細的參數分析與復合驗證,保證斷層坐標位置得到有效測量,讓所有的斷層與線路交匯的里程、走向和影響帶寬度等參數被有效的標識在工程地質測繪圖對應位置上[2]。
在對山區(礦區)公路工程項目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調查時,要對項目中的長隧道與特長隧道、大橋與特大橋等控制進工點進行重視。采用加大工程地質調繪力度的方式,側面擴展水文地質調繪范圍,保證項目周邊和項目區域內的地下與地表水賦存關系、補給情況以及排泄通道等數據被精確的收集,如發現項目工點所在區域存在較為復雜的水文條件或是位于灰巖區地帶的地質構造較為支離破碎,甚至存在溶洞或地下暗河,相關工作人員就必須采用水文地質專項調查的方式對項目區內的地下水、地表水水力聯系進行更加詳細的探查,保證各項數據的精確性和有效性?,F以某地區的隧道工程勘察項目為例,對相關工作進行詳細概述。首先,工作人員會對隧道項目的周邊地質條件進行有效的調查和地質勘測,在信息收集過程中發現隧道頂部水平發育存在三層溶洞,這三層溶洞走向與項目路線走向垂直分布。其次,通過調查的方式對隧道圍巖進行分級,并采用高密度電法來對相關資料文件進行數據與信息的分析,保證地下水埋深和分布范圍被有效界定,再依據地下水的富水情況對隧道進行巖性分析與分類。通常情況下,位于此區域的隧道可劃分出以下幾個種類,分別為極富水的可溶性巖類溶洞含水巖組、中等富水的可溶性巖類溶洞溶隙含水巖組、弱富水的可溶性巖類溶隙含水巖組等。

圖1 工程地質調繪測量結果
組織落實工程地質要會工作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對隧道工程項目進行水文地質的專項調查,并在專項調查過程中對地上與地下的分水嶺進行劃分,同時,進一步明確地下水的補給通道和地下水流域覆蓋范圍。溶洞和隧道的空間關系也必須得到明確,如此工程建設工作才能夠落實得更加高效,建設效果也才能更令人滿意[3]。通過科學嚴謹地落實水文地質調繪工作,可以從中了解到的是,此隧道工程下穿某溫泉區域的背斜軸部,同時為巖溶槽谷地貌,隧道周圍有6~7條暗河分布,同時,各暗河和之間融合貫通,相互補給,綜合抽水試驗結果,可以了解到的是隧道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涌水、突水或突泥等狀況,如果沒有對施工現場出現的狀況進行科學控制,還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給施工操作人員帶來人身安全威脅。所以,相關管理工作人員必須重視各項工作的高水平落實,邊施工邊對周圍環境出現的細微變化進行動態性的數據收集與掌控,預防出現地層塌陷或沉降等問題。
重視工程地質測繪工作,并對項目建設區域周圍的不良地質構造類型特點及規模進行詳盡的信息掌握,能夠提前預知此區域可能會出現的地質災害類型以及區域分布規律、主次關系等。尤其是一些大型道路工程建設項目,在建設選線的過程中,必須綜合各種地質構造類型與環境條件,保證路線規劃可以避開地質災害頻發區域[4]。信息收集范圍也需得到有效擴大,保證形成的地質災害評估報告更加詳盡,有更強的指導性。現以我國某地區的高級公路勘察項目路段為例,對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形成機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工作進行詳盡的解析。首先,項目的起點 附近發育有較大體積的泥石流堆積體。與此同時,線路兩側分別有兩條泥石流溝,深度與規格尺度都較為相近。山區公路建設線路經過此區域時,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對兩處泥石流的爆發頻率、規模、屬性進行詳盡的信息收集與危害等級評價,保證配合的施工技術措施更為科學,能夠為公路建設項目提供更多的措施保護。最后,通過詳盡的綜合性分析,發現公路建設路線的左岸泥石流溝土體較為穩定、安全系數較高,所以即便右岸出現了不良地址災害也基本不會對項目修建過程或運營過程產生過大的影響,相關工作人員也不必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對道路項目進行有效維護,因此結合后續的施工操作步驟,道路設計與建設工作人員最終選擇將公路建設路線的左岸泥石流溝做填平處理,此種道路修建方法不僅可以有效躲避右岸土體較為不穩定的泥石流溝,還不需要占用過高的道路運維管理成本,經濟性特點突出[5]。
組織開展野外體質調繪與勘查工作時,為了保證山區(礦區)建設選線的科學合理性,獲得更好的工程建設效果,無論是設計規劃人員還是基層施工人員,都必須嚴格按照相關要求組織落實技術交底工作,并最大限度地收集線路建設區域周圍的地質環境與條件,及時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障礙以及問題。保證配合的技術手段與設備更加科學,對應的解決方法更簡單高效,從整體角度讓項目的施工方案設計得到有效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