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敏,王宏新,郭慧捷,肖嘉利
(1.西安財經大學 陜西西安 710100;2.北京師范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 北京 100875)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劇,其中氣候變化不僅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更成為國際經濟與政治博弈的全球性問題。作為社會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易受人類活動影響,在全球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條件下,潛在風險也更加顯著。因此,對農業領域各方面進行調整以適應氣候變化,制定合理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對增強農業適應能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發展狀況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在面對氣象條件變化時,農業通常會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和脆弱性。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評估報告對氣候脆弱性的定義,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是農業系統內氣候變率特征、幅度、變化速率以及系統自身敏感性和適應能力的函數,是農業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氣候變率和極端氣候事件)不利影響的反應程度[1]。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農業生態環境和氣候資源主要體現在土壤、水分、光能、熱量資源等方面,氣候變化正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首先,全球氣候變暖改變著水、熱資源的空間分布格局,部分地區趨于干旱,部分地區趨于濕潤;其次,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沒,沿海地區農業受到不利影響;最后,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概率,其中以暴雨、干旱、寒潮、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周期性出現為代表。總之,農業生態系統是由地形、氣候、生物、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氣候條件改變將會導致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發生變化,農作物生長環境和種類都將隨之改變。
全球變暖、降水模式改變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多,直接影響了全球作物的種植制度和結構布局。在高緯度地區,氣溫升高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農業生產力,提高了玉米、棉花、小麥、甜菜等作物的產量;而在低緯度地區則相反,上述農作物的產量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氣候變暖導致農作物生長周期發生變化,一些一年一熟的種植區逐漸變為一年二熟甚至三熟的,并且這種現象有不斷向北推移的趨勢。此外,氣候變暖會促使作物受凍害程度降低,有利于擴大晚熟品種的種植,如在我國黑龍江部分地區開始大規模種植水稻、寧夏大規模發展葡萄產業等[2]。
由氣候變暖引發的農業氣候災害可分為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兩個方面。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出現極端天氣的頻次增加。以印度中部為例,1950—2015年間極端降水事件增加了3倍[3]。在生物災害方面,害蟲在過去大多難以挨過冬季低溫而被凍死,但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打破了區域性水熱平衡和季節分配,原本受低溫影響無法繁殖的害蟲也可以輕松越冬,且病蟲抗藥能力隨農業生產用藥量的增加而增強,病蟲災害日益加劇;同時,溫度和濕度上升導致各地蝗災頻發,加上季節性風流模式轉變,蝗蟲可以飛抵更遠的地方,如中東、東非肯尼亞就是蝗災重災區之一。水災、旱災、蟲災等多重威脅使得農業生產領域面臨極大挑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
隨著全球糧食產量下降,糧食市場供應量不足,價格波動增大。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范圍內的糧食生產、價格、價值鏈、儲存、運輸和分配等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從而對糧食貿易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如極端天氣對糧食儲存與運輸構成威脅,潮濕的環境為細菌滋生創造了條件;極端天氣還通過破壞運輸設施增大了運輸過程中食物腐爛的概率;糧食產量、品質等的下降也進一步導致了人們在飲食方面的營養不均衡甚至不足。在分配方面,一些國家為彌補糧食缺口紛紛減少出口量而增加進口量,以改善糧食供給不均衡的局面。
IPCC在《氣候變化與土地:IPCC關于氣候變化、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續土地管理、糧食安全及陸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通量的特別報告》中指出,糧食安全的四大支柱(數量、可及性、利用和穩定性)均受到氣候變化的挑戰[4]。由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可能會引起許多國家出現糧食短缺的風險。據統計,在所有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中,對糧食生產影響最大的分別是洪水、干旱和熱帶風暴。干旱可對農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其中給畜牧和作物生產分部門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占其所受總破壞和總損失的80%以上,受干旱影響嚴重的如南部非洲和南美洲,農業用水壓力持續增大;一些極端事件如洪水和風暴造成了農林經濟的巨大損失[3]。產量不穩定性增加以及農作物品質下降都將嚴重威脅世界糧食的安全。
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熱量資源變得更加豐富,積溫也隨之增多,可對不同熟制種植界限北移制定可行性規劃,使越冬作物種植邊界北移,喜溫作物種植面積北移并擴大,有效地將熱量資源優勢與各區域降水條件相結合,采用不同的間作、輪作和套種模式。偏干旱地區因水資源匱乏,由于氣候變暖而使熱量增加的有利條件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影響產量波動的氣候風險性隨之變大,其首要工作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為例,可減少高耗水量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如馬鈴薯等節水、耐旱型農作物的生產[5]。此外,調整農作物種植熟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光熱條件改變的客觀環境,由此提高農作物產量。與此同時,農作物種植熟制變化也意味著農作物復種指數改變,有些地區農作物復種指數增加(如高原和山地),而在缺水地區則相對降低。因此,應根據不同地區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及脆弱程度,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但是氣候變暖導致的種植制度潛在變化能否成為現實,在很大程度上還要視水資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因素綜合而定[6]。
隨著農作物種植制度發生變化,農作物布局也出現了北移趨勢;而由于氣候變化影響了農業氣候資源,也使不同地區的作物布局發生著改變。以孟加拉國為例,孟加拉國是一個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的國家,利用氣相色譜耦合質譜分析(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Mass Spectroscopy,簡稱GCMS)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趨勢和預測的研究結果表明,溫度變化對農作物種植產量有顯著影響,夏季作物產量明顯下降,冬季作物Boro水稻產量隨著最低溫度升高而顯著增加;冬季降雨量年際波動較小,對Boro水稻產量影響不顯著[7]。除了對農作物種植比例和面積調整外,農作物種植邊界及種植區域調整也是作物布局適應氣候變化的體現。如中國多地冬小麥種植邊界北移西擴,不僅可以更好地適應氣候變暖,提高冬小麥品質,還能完善冬小麥種植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
農作物結構布局也包括品種布局。第二屆世界種子大會(2009年)曾發表新聞公報,認為目前世界面臨人口增加和氣候變化等許多挑戰,農業生產必須在新形勢下滿足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需求,而植物育種和優質種子在這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適應性技術對策的重要方法之一,選育優良品種能夠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產的不利影響。從氣候變化角度來看,應為品種布局的調整期,包括中晚熟品種擴種、耐旱品種擴種、災后特早熟品種搶種、抗病蟲害品種擴種等方面[8]。但由于各區域氣候及環境等因素的差異,以上品種布局和調整措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具體來講,在氣候變暖熱量資源更加豐富的條件下,可用中晚熟品種和冬性強品種代替部分早熟品種和一些冬性較弱的品種,以挖掘增產潛力;在偏干旱地區較為缺水的條件下,有必要用耐旱作物代替高耗水作物;在氣候變化導致的各種氣象及生物災害頻發條件下,可以開發培育具有抗逆性強、高光合效能的高產、抗病蟲害等優質品種,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有助于穩定和提高農作物總產量。此外,通過生物技術也可有效培育出抗逆性更強、更優質的農作物新品種,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
氣候變化還會極大地破壞道路、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鞏固不僅可以提升農作物抗風御寒等能力,而且在糧食儲存、運輸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完善農業基礎設施、鞏固農業生產基地至關重要。
(1)鞏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各地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應因地制宜開展水利工程建設。以我國為例,各區域氣候差異較為明顯,東部地區夏季降水較為集中,可以利用自然規律在山區和丘陵地帶修建水庫儲存降水,以備旱時之需;南方山區和丘陵區旱情較為嚴重,農業生產抗旱能力較弱,應加強小型水庫、水池、塘壩以及水窖等水利工程建設,以增加水源攔蓄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抗旱能力;西北地區水資源較為匱乏,應修建集雨節灌水利工程,在河灌地區結合水利工程建設積極發展井渠[9];還應加強配套節水改造和田間灌溉設施建設,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問題[10]。
(2)強化農作物儲存和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糧食損失不僅體現在種植生產方面,還體現在從播種到食用的生產、收獲、儲存、加工、運輸、消費等各個環節。據報道,我國每年在儲存、運輸和加工等環節損失的糧食約達35 Mt(700億斤)[11]。由于受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的影響,糧食儲存環境質量下降,運輸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從而對整個農業經濟發展造成阻礙。在糧食儲存方面,應推廣科學合理的儲存技術和建設有利于農作物儲存的基礎設施。在糧食運輸方面,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提高運輸道路建設質量,對運輸公路、橋梁等進行常規檢查、修繕,增強抵御暴雨、風暴等極端天氣的能力;根據所運輸的農作物性質、體積、保鮮期等特性差異,配備不同的運輸工具并采用不同的運輸線路,同時完善運輸車輛內部的儲存保鮮功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農作物在運輸鏈中的損失。
(3)加強農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備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主動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3 S技術即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簡稱RS)、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簡稱GPS)等已經相當成熟,將其運用于氣象災害監測中,可提高氣象監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使短期、長期和突發性災害預測預防能力得以提升。政府部門可以在災害來臨前制定預備方案,及時指導農民和相關部門實施相應策略。農民個體可以因時因勢調整種植方案,最大程度減少農業生產損失。
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需要著眼于全球前沿方向,充分借鑒各國研究成果,建立科學系統的基礎研究體系,以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能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九條提到,設立附屬科學和技術咨詢機構,就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最新科學知識提出評估,并對創新的、有效率的和最新的技術與專有技術的發展和轉讓提供咨詢。我國在《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中也強調適應氣候變化要“系統開展適應氣候變化科學基礎研究”,以保障適應行動的實施。
(1)加強對現代農業科技系統的研究和創新,包括對農業種植區域、種植制度和結構布局以及適應氣候變化的優良農作物品種和耕作制度的研究;同時,應加大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投入,激發農業適應性技術的創新動力。
(2)加強應對極端天氣災害和防災減災對策的研究,建立健全農業氣候災害監測預警機制,提高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減少氣候災害造成的損失。
(3)加強跨學科融合研究和高水平人才隊伍的建設。氣候變化是一個復雜性議題,與經濟、政治、文化緊密相關,跨學科融合是大勢所趨。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研究需要地質科學、化學科學等學科知識融合和人才加入,需要加強對農業氣候變化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技術框架是指針對不同區域氣候變化影響所帶來的關鍵問題,篩選并評估不同類型關鍵適應技術與配套適應技術,通過技術集成達到最優的趨利避害目標[12]。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極端氣候事件增多,使得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的次數增加、力度加大、危害加劇,各種氣象災害會直接或間接導致農作物產量或品質下降。精準識別氣象災害,做好災害預警監測和防控,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步驟。
有學者將農業適應性對策歸納為4個方面,即技術發展、政府項目和補貼、農場生產技術、農場經濟管理[13]。從上述措施分類可以看出,技術在適應氣候變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有必要單獨設立一份技術清單,構建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針對不同的影響或災害類型選擇合適的農業技術,以增強農業的適應性。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清單見表1。

表1 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清單
選擇和分析農業適應技術,要建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農業適應技術清單與技術集成框架體系基礎上[14]。在制定出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清單后,還要構建完整的技術框架流程,根據不同氣象災害類型,選用最有效的技術來應對氣候變化給農業造成的不利影響。首先,要精準識別不同的災害類型及其帶來的風險,判斷農業生產可能遭受的不利影響;然后,根據災害類型選擇合適的適應技術,在一定范圍內定點試驗,在綜合評估成本與效益后,再進行大范圍推廣運用,形成成熟的流程框架。結合一般的公共政策過程(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政策終結、政策監督)和農業適應技術的實踐過程,得出的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框架流程見圖1。

圖1 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框架流程
總之,農業領域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技術框架的構建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工程。由于各個分領域的應對技術措施可能具有相似性和交叉性,因此農業領域在應對氣候變化時可以將各個技術方案進行結合,配套使用,以達到效益最大化。
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京都議定書》,國際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在不斷完善,向立法轉變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趨勢之一。因此,整合和借鑒各國的立法資源與經驗,加快推進適應氣候變化的立法進程,是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科學戰略保證。
合理完善的法律體系是一切適應政策和行動開展的前提,而作為法律規制的重點領域之一,進行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立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各國在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面的合作,還是農業適應性措施的順利開展,都需要農業適應性法律體系的保障。此外,現代農業實現低碳減排增匯,強化國際低碳目標引領,也需要依靠立法激勵,利用法律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當然,加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立法,也是緩解國際壓力,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創造良好國際形象的必要途徑。
目前,各國政府和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意識與實踐不斷深入,很多國家和地區已制定并通過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項法律(見表2)[15]。在農業領域,部分國家根據自身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多樣化的適應措施,如印度的“安全紐帶”(Security Nexus)的理論核心就是水資源及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等問題,其可持續農業發展計劃包括發展雨養區(rain-fed area)農業、建立綜合水資源數據庫、提高用水效率、加強土壤管理和監測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等;中德合作的低碳土地利用項目的目標之一就是為決策者在政策制定過程中提供農業領域減排的行業方法和手段。

表2 國外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基本情況
《歐盟環境法》的原則是歐盟憲法性條約認可和確立的法律原則,人們能夠通過環境法原則的適用,不斷引導、推動氣候變化適應政策與法律的創新[16]。因此,根據環境法適用的表現,可以明確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首先,目標性原則——農業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政策能夠增強社會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能力,因此要將適應納入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采取行動,降低農業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制定合理的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法律與政策。其次,正當性原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風險防范。風險防范即各國要貫徹落實農業氣候風險預防機制,高度警覺新增氣候變化給農業帶來的影響,以科學、發展和預測的思維建設和完善農業減災防災系統。最后,機制性原則——農業微觀主體的參與。《適應氣候變化白皮書:面向一個歐洲的行動框架》中明確指出:適應將是一個長期而持續不斷的過程,它在各個層面上運行并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密切合作,農民和廣大群眾有權并應該積極參與到有關法律與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不但可以使最終出臺的法律政策充分體現廣大農戶和民眾的利益與需求,還能夠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要以一定的農業適應法律制度為框架,構建符合各國和各地區實際的農業適應法律制度體系,如:制定農業適應氣候變化信息與技術管理制度,及時向農民公布農業領域的評估和研究結果,包括產量和損失評估、旱情和土壤監測等,不但可以拓寬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更能加強農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農業適應性信息與技術的開發和共享;制定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規劃制度,政府要對農業適應行動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規劃,并對具體的行動進行行政指導,同時也要注意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分工配合;制定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專項資金制度,專項資金制度是其他一切法律制度成功實施的前提條件;制定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制度,借鑒國外農業適應經驗,提高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17]。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在適應氣候變化的教育和宣傳方面都采取了積極舉措。如在加納共和國,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十分注重在政府官員、專家、技術人員之間進行信息交流與宣傳,每周都會召開音頻會議,以促使農業相關信息得到更好的共享,同時參會各方不僅能夠獲得有效信息,還可以及時調整工作。
作為農業適應性政策的兩大微觀主體,公眾與農民的支持行動決定了農業適應性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因此通過強調對公眾和農民的教育與宣傳,提高民眾對氣候變化知識的認知能力,幫助其獲得更廣泛的適應性選擇,從而改進氣候變化信息的預測和傳播,促進農業適應性行動的進一步開展。
以公眾為對象,國際上的氣候變化教育主要分為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規教育包括:①對中小學生的氣候變化教育,讓學生們能夠較早地接觸氣候變化知識,提高孩子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認知水平;②將氣候核心概念嵌入其他課程,進行多學科教學,在以探究為基礎的教學環境中引入天氣和氣候概念,培養學生們以綜合或地球系統科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學習和生活;③采用“參與式”和“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從而激發學習氣候變化的興趣與動力;④嘗試將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不確定性傳遞給受眾,以便受眾能夠理解現有和未來模型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礎上采用易于理解的語言,循序漸進地傳遞與溝通,進一步使受眾認知氣候變化;⑤在氣候變化教育中注意整合多學科研究方法并注重運用社會科學的思維與視角進行教育。非正規教育包括政府工作人員的非正規教育及公眾與社區居民的非正規教育。對政府工作人員的非正規教育可以提高政府官員以及工作人員掌握氣候變化知識、技能和響應的能力;而社區講座和研討會則是強調使用公眾易于理解的方式進行傳授,其中實踐社區可以使教育者能夠訪問、分享和創造知識,并建立職業身份、關系和協作[18]。
作為對農業氣候變化感受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對象,農民的應對方式大多還是以經驗為主,或是更愿意采取低成本、易操作的適應性措施。在烏干達,大多數小農家庭依賴谷物種植(尤其是玉米),由于影響當地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農作物生長季節反復出現的干旱和洪水,于是一些小農家庭修建了集雨結構(如挖水池塘)來儲存多余的雨水,并在干旱時使用。但是這種水收集規模非常小,且由于當地傳統建造技術不成熟,一些水庫經常會在暴雨期間崩潰。此外,由于受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家庭規模和收入、教育背景、農業生產經驗、種植作物面積、獲得信貸的機會、獲得推廣服務的機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和反應是具有群體差異性的。如經驗豐富的農民在農業實踐技能和管理方面往往擁有更多的信息,在干旱時期能夠開展諸如水土保持技術和農畜多樣化之類的互補性活動[19],但大多數農民由于自身和某些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獲得資源和選擇的機會十分有限。因此,政府要秉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的原則,采取多樣化的途徑和方法對農民進行氣候認知和適應的教育培訓及宣傳指導。
氣候變化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氣候素養,還能夠鼓勵農民更加主動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首先,要對農民進行氣候變化基礎知識的教育,提高農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增強他們獲取氣候變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并以此作為采取更加高效的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理論基礎;其次,政府要教育農民采取更加科學和符合實際的多樣化農業適應性舉措,如運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對口幫扶、鼓勵農民參與農業保險、加大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和扶持力度,并指導農民使用新技術,為更好地采取農業適應性行動和預防農業氣候性災害做準備;再次,要積極探索和創新有關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的教育手段和宣傳舉措[20],如通過天氣預報、廣播新聞等宣傳途徑,使農民更能意識到氣候變化,獲取更多的氣候預警信息,并選擇適應策略進行應對,以此改進他們的農業活動;最后,政府要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合作[21],應適當增加農業部門適應氣候變化的財政支出,形成農民、政府、專家等各行為主體間的有效溝通網絡。
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坎昆適應框架》下建立了國家適應計劃(NAP)。NAP旨在通過建設適應能力和恢復力,將適應氣候變化納入所有部門的發展規劃進程和戰略中,從而使各國減輕各部門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該計劃的推進需要農業、財政和環境等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因為這些部門在中長期國家適應規劃中發揮著重要的協調作用。此外,農業部門、水利部門等政府部門可以共同支持和維護有利的環境,以便有效促進和受益于國家行動計劃[22]。正如NAP的實施過程一樣,對于氣候的適應并不是靠單個國家或某個部門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加強多邊交流與合作,其中包括國內跨部門交流與國際范圍內的交流與合作。
在國內跨部門信息交流合作方面,以金融、氣象和宣傳3個部門為例,分別闡述各自在促進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性。有報告[23]指出,多邊發展融資組織將適應氣候變化資金總額的12.7%用于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包括提高認識項目、應對脆弱性的培訓、早期預警系統以及加強制度、政策和法規等。專門的氣候基金,如氣候恢復試驗計劃,只占農業和林業部門全部適應資金總額的2.5%。到目前為止,氣候融資基本上繞過了農業部門。無論是公共部門還是私營部門,氣候資金主要用于工業和能源部門的緩解活動。這說明農業部門適應氣候變化需要財政或金融部門的支持,應當加大對農業適應資金的供給規模,增加現有資金的流動性,建立促進農業轉型的融資機制。有了金融部門的支持,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就有一定的資金保障,能夠使其更好地研發農業適應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由此反過來推動農業領域經濟發展。如前所述,氣象災害的預防和監測在提升農業適應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民可以根據氣象信息提前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政府可以通過農業氣象監測數據做出農業生產決策,號召相應部門做出技術性對策。宣傳部門除了就氣候變化的危害性進行宣傳,還應向農戶普及新型的種植技術、農業生產模式等,幫助農民切實提高氣候適應能力。
2019年1月25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表示,在氣候變化問題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各國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交流合作,堅持多邊機制,切實履行國際義務[24]。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各國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包括與農業相關的政策、技術、學術交流,通過增強各區域、國家間的務實合作,包括組織機構間的協議項目等,來促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其中,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下設國際水稻所IRRI、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世界農用林業中心ICRAF、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IFPRI等)等是與農業息息相關的國際組織,各國應積極參與并支持這些組織機構的各個項目和各項行動計劃,擴大國際范圍內的交流與合作。
為迎接氣候挑戰,FAO的戰略側重于農業部門的適應和緩解,并倡導更好地管理兩者之間的協同增效和權衡。FAO支持其成員國促進制定國家適應計劃和國家適當緩解行動,并支持各國公開承諾實現氣候的行動來應對不斷增長的需求。為改進決策和執行適應措施提供技術指導、數據和工具,FAO還把這些工具和方法嵌入到更廣泛的框架中,如氣候智能農業的開展以及促進減少災害風險的政策和行動。在育種方面,氣候變化給農作物的育種、栽培和種植帶來了不利影響,迫使國際上不同的育種者加強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許多CGIAR下設的中心采用了種質資源開發和傳播的合作形式,涉及各種伙伴,如CIMMYT的MasAgro項目由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組成伙伴關系,致力于發展持續農業。還有一些國家正在通過與國家農業研究組織(NAROs)和非政府組織(NGO)合作進行參與性品種選擇,采用參與性方法來改進作物,如干旱地區國際農業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Dry Areas)。各研究中心還在研究樣本,以便于私營公司用于培育雜交品種。還有一些與NAROs合作的中心直接與農民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合作,選擇最有用的品種進行培育,并分發給農民,如國際半干旱熱帶作物研究所向農民提供小包裝種子,飼養中心也密切關注其繁殖目標[23]。
此外,通過加強國際貿易合作,以補償不同地區對氣候變化的不同影響。在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各國糧食供給的不平衡,通過貿易流動可以部分抵消氣候變化對當地生產力的影響,使世界上負面影響較小的地區能夠向負面影響較大的地區供應。因此,有必要完成世界貿易多輪談判,制定法律文書,幫助各國依靠國際交易來應對國內生產的短期中斷。
總之,無論是一國內部不同部門之間,還是同一部門內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都應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多方協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全面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強調了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要求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然而面對氣候變化這一挑戰,我國尚未形成系統的農業適應性發展體系。上述對全球農業適應性問題的研究,對我國農業領域適應氣候變化具有深刻啟示:首先,應充分認識到農業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將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升為國家戰略性政策,出臺專門的農業分領域適應性法規政策文件,為農業適應性發展提供規范和制度保障;其次,加大資金投入,加緊對農業適應性技術的研究,如虛擬現實(VR)技術、3S技術、機器人耕作技術等,確保糧食產量和安全;最后,加強國際范圍內的交流與合作,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農業組織的發展議題和世界各國為推進農業發展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學習借鑒國際做法,并將經驗做法及時在國內傳播與分享,讓專家和民眾等都能增強對農業適應性發展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制定更加完善的農業適應性發展舉措,走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和適應性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