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清,潘莉,宋紅梅
(海南省中醫院護理部,海口 570203)
乳癰是產后常見疾病,相當于西醫中的急性乳腺炎[1]。郁滯期乳癰是乳癰的發生早期,以乳房脹痛、乳房腫塊、乳汁分泌不暢或伴惡寒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2]。此時,乳房局部尚未形成膿腫,若失于調治或治法不當,極易腐化釀膿,導致哺乳期婦女過早回乳,直接影響母乳喂養[3]。中醫認為,及早疏通乳絡、排除宿乳是產后郁滯期乳癰治療的關鍵[4]。艾鹽包熱熨穴位是一種全新的灸療方式,可利用溫熱效力將艾草藥性透過體表毛竅達到血脈、經絡,進而發揮溫中驅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效[5]。本研究采用艾鹽包熱熨膻中穴治療產后郁滯期乳癰,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海南省中醫院婦產科收治的148例產后郁滯期乳癰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外科學》[6]制定的郁滯期乳癰診斷標準。2)年齡18~40歲。3)哺乳期婦女。4)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體溫>38.5℃。2)乳房局部皮膚出現濕疹、破潰、糜爛,B超示局部膿腫。3)合并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嚴重性疾病者。4)對受試藥物無法耐受者。5)乳房假體植入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14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4例。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8.2±5.6)歲;初產婦51例,經產婦23例;順產40例,剖宮產34例;單側乳癰55例,雙側19例;觀察組年齡19~40歲,平均年齡(27.9±5.0)歲;初產婦48例,經產婦26例;順產43例,剖宮產31例;單側乳癰54例,雙側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抗炎治療、手法按摩、局部熱敷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艾鹽包熱熨膻中穴,具體操作如下:取粗鹽300 g與艾絨100 g攪拌混勻,裝于厚棉布袋中并包扎成直徑約10 cm、高約5 cm的圓盤狀艾鹽包備用;取艾鹽包,在其表面噴少量水至棉布微潮,置于微波爐內,調至中火加熱3 min取出,艾鹽包溫度約45~50℃;囑患者取仰臥位,將加熱后的艾鹽包敷于膻中穴,溫度以患者感覺不燙傷皮膚為宜,熱熨30 min左右。10 d為1個療程。
1.3 評價指標
1.3.1 癥狀積分 分別于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患者臨床癥狀體征[7]。乳房腫塊:無腫塊計0分,腫塊長徑≤2 cm計1分,2 cm<腫塊長徑≤4 cm計2分,腫塊長徑>4 cm計3分;乳房脹痛:無脹痛計0分,輕微脹痛計1分,脹痛明顯但尚可忍受計2分,脹痛強烈、無法忍受計3分;乳汁分泌不暢:乳汁分泌正常計0分,乳汁分泌欠通暢計1分,乳汁分泌不通暢計2分,乳汁點滴而下或完全無法排出或淤積結塊計3分。
1.3.2 臨床療效 于治療結束后參考文獻[8]評價治療效果。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乳汁分泌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腫塊減少>6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腫塊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
1.3.3 血清學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常規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檢測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3.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構成比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差異。
2.1 癥狀積分 治療前,兩組各項癥狀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表1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Tab.1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節點 乳房腫塊 乳房脹痛 乳汁分泌不暢對照組 74 治療前 2.32±0.35 2.57±0.18 2.55±0.23治療后 1.07±0.28* 0.98±0.32* 0.85±0.36*觀察組 74 治療前 2.26±0.49 2.52±0.21 2.60±0.19治療后 0.44±0.15# 0.50±0.17# 0.37±0.14#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4.5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9.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例(%)
2.3 血清學指標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CRP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CRP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ser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3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Tab.3 Comparison of ser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節點 TNF-α(pg/mL) CRP(mg/L)對照組 74 治療前 165.09±25.87 31.59±6.30治療后 98.31±20.72* 17.18±4.46*觀察組 74 治療前 162.42±30.56 32.26±4.35治療后 52.16±17.95# 8.24±3.02#
3.1 產后郁滯期乳癰的治療原則 中醫認為,乳汁郁積、乳絡不通是產后乳癰的主要病機。產后飲食不節、外邪入侵、胃熱壅滯、肝氣郁結,可致乳汁蓄積,宿乳使乳絡失宣,乳汁郁久化熱釀毒,毒盛內腐而成膿[9]。產后乳癰分為郁滯期、化膿期、潰后期3期,具有發病急、進展快、易成膿破潰等。因此,產后郁滯期乳癰的治療原則應以“溫通”為用,尤貴于早[10]。
3.2 艾鹽包熱熨膻中穴治療產后郁滯期乳癰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乳房腫塊、乳房脹痛、乳汁分泌不暢積分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提示艾鹽包熱熨膻中穴治療產后郁滯期乳癰效果顯著。
艾鹽包以艾葉和粗鹽為主要成分。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腎、脾3經,具有通經活絡、溫中理氣、行氣活血、祛寒止痛之功效。粗鹽性寒,味咸,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且兼具保溫性能,可增強藥物療效。艾鹽包熱熨療法是借助艾鹽加熱后的溫熱之力,使藥效能透過皮膚毛孔透皮吸收,由表及里,直達經絡、血脈[11]。周靜等[12]研究發現,艾鹽包熱熨能有效減輕甘露醇注射時的疼痛,降低甘露醇致靜脈炎的發生率,其效果優于溫毛巾熱敷。膻中穴歸屬任脈,是中醫治療乳腺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刺激該穴可調理全身氣機,使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艾鹽包熱熨膻中穴可起到溫通經絡、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與產后郁滯期乳癰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從而達到減輕產后郁滯期乳癰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的效果。
3.3 艾鹽包熱熨膻中穴治療產后郁滯期乳癰的機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血清TNF-α、CRP水平明顯降低(P<0.05)。TNF-α是公認的促炎因子,可誘導多種炎癥介質合成與分泌,進而介導炎癥級聯反應[13]。血清CRP水平可直接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14]。研究指出,產后郁滯期乳癰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出現明顯的上調[15]。穴位療法的抗炎作用以得到普遍公認。李斌等[16]研究顯示,刺激穴位通過調節白細胞介素(IL)-5、IL-10等炎癥因子水平,支氣管哮喘患者降低氣道炎癥,改善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表明,艾鹽包熱熨膻中穴可降低產后郁滯期乳癰患者血清TNF-α、CRP水平,發揮顯著的抗炎作用。究其原因,可能與艾鹽包熱熨膻中穴可溫通經絡,改善乳房脹痛,促進乳汁分泌,清除患處乳汁瘀滯有關,從而減輕了局部炎癥反應,這可能也是其治療產后郁滯期乳癰的主要機制。
綜上所述,艾鹽包熱熨膻中穴治療產后郁滯期乳癰,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其主要機制可能與抑制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有關。